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2017-07-15 10:03郭守康
运动 2017年15期
关键词:南京课外体育课

张 涛,郭守康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816)

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张 涛,郭守康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816)

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为模本,研究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等方面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探索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课内外一体化的实现路径,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

进行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改革是在全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被提出的,我国学者从多视角对构建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模式进行了论证。许明荣、蒋玲等在《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中认为,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型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三基型等教学模式,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延伸性。杨宇飞、段红安在《构建我国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设想》中认为,将大学体育课教学、学生体质测验和课余阳光体育活动进行三位一体,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利于学生树立全新的体育观念,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夏贵霞、舒宗礼等在《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评价3方面综合论述了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培养终身健身能力,然而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体育课程为样本,分析影响课内外一体化的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

1 现状与分析

1.1 体育课

1.1.1 设置 南京工业大学施行一、二年级体育选项课(15周),三、四年级体质健康课(6周),4年一贯制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让大学生体育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续,避免了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因大三、大四无体育课而出现的大学生运动能力下降、运动行为缺失的状况,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运动能力和体质状况具有促进作用。但值得深思的是,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来看,要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习惯,锻炼时间跨度上的不间断性是一个必要条件,而目前我校体育课的必修时间虽然从2年变为4年,但总学时也仅为144学时,且每周1次的体育课程在时间间隔上仍然较长,远未达到体育锻炼所需时间的可持续性。

1.1.2 阳光体育长跑 南京工业大学从2010年起进行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年终体育成绩评定的一部分。活动的对象为所有在校本科生。在采集学生指纹和设置指纹读取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在不同指纹读取点(设7个间隔约2 000m点,每个点配备10~15台指纹扫描仪)间长跑学生的指纹验证,对学生长跑的距离、速度实时监测,并通过网络终端记录学生长跑次数。电子设备的使用,克服了人工监测的弊端,学生可自主选择时间进行课外长跑,满足了不同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差异的需求。6年来,南京工业大学参加阳光体育长跑的总人次近200万人次。阳光体育长跑这种新模式对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但活动内容的单一性易诱发学生的倦怠感,形成学生体育课程结束后活动行为的终止。因此需要扬长避短,以使用电子设备为基础,进行一些兼有趣味性和健身价值的活动,并通过长期、规律的实践活动,将其内化为学生可坚持的习惯。

1.1.3 评价 泰勒在其著名的“8年研究”报告中提出,教育评价的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体育课程的评价既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南京工业大学现行体育课程总分由课内专项技术考核(50%)、课堂考勤(20%)、体质测试(30%)和阳光体育长跑(附加0~10分)4项构成,初步体现了将体育课成绩、体质测验成绩、阳光体育活动成绩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

1.2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相比,在组织形式和空间领域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活动频率每周可多达5~6次,活动时长优势明显。

1.2.1 体育社团 学生体育社团作为一种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及手段,它能够弥补从大学体育必修课到社会体育之间所存在着的时间及空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的空白。南京工业大学现有23个单项体育社团,进行了多样的活动,如南京工业大学校垒球文化节、3+3篮球文化节、舞蹈表演赛、轮滑邀请赛等,丰富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为了深入了解南京工业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对在校一、二年级学生随机发放了200余份《关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显示,每月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为1~2次和3~4次的学生人数最多,分别约占38%和41%。大多数学生虽进行了课外体育活动,但参加的频次较低,远未达到每周至少参加3次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观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认知程度,客观上受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完善程度的影响。南京工业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习惯的缺失,客观上与体育社团未能充分发挥其组织的作用不无关系。暴露出目前校体育社团活动的规范性和严密性欠缺,需要加强体育教师定期对体育社团的辅导,增强体育社团中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以点带面发挥体育社团活力。

1.2.2 设施环境 体育设施是体育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目前高校体育设施的管理主要有2种模式:(1)学校体育部门统一管理模式;(2)由学校设置的场馆管理中心(大都由学校后勤、团委等部门设置)负责,学校体育部门协管的模式。南京工业大学采用的是后者,体育设施、场馆在保障基本教学、训练之余,多被场馆管理中心用作承接校外比赛、商业表演、校园招聘会等,侵占了课外活动对体育设施、场馆的使用。这需要加强场馆管理中心和体育部门的协同,为课外体育活动的推广提供物资保障。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设施的保障,还需要适宜的体育人工环境:体育活动成员间交互便捷、彼此信任、良性影响。南京工业大学在校园内已实现了无线局域网覆盖,学校还专设了针对南京工业大学学生的BBS(电子公告牌系统)、官方微博和微信,基本搭建起了校园网络交互平台。加之学生智能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的普及,南京工业大学不同专业、年级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已变得简单、快捷。但目前网络平台上涉及体育版块、信息关注程度和互动强度都较低,网络自媒体门槛低、交互强、传播快的优势未被充分的利用。需要学校部署专职或兼职教师对网络平台进行管理,优化交互平台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引导、组织作用。

1.3 运动竞赛

竞赛是体育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竞赛对抗的激烈性、结果的不确定性都为竞赛自身增添了魅力,让无数高校里的年轻群体成为其拥护者。南京工业大学规模较大的全校性运动竞赛每年共19项,各社团组织的小规模单项比赛25项,竞赛数达44项,形成月月有大赛,周周有小赛的办赛频率。但在实际调查中,学生各类比赛的参与率并不高,被调查学生中有68%的学生未参加过比赛,有14%的学生参加过1~2次比赛,有18%的学生参加过3次以上,学生整体参与率较低。究其原因,部分运动因项目特点使得比赛的难度较高,客观造成了参与比赛的学生总是少部分运动能力出色的精英学生。大部分学生属于比赛的局外人,错失了进行体育实践,体验比赛的机会。对大学生而言,竞技性不应作为比赛的唯一标准,应兼顾比赛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如降低排球比赛的网高,改硬式排球为软式排球;改标准网球为短式(小场)网球;改硬式棒、垒球为软式棒、垒球等。从而降低比赛准入门槛,让更多热爱比赛但缺乏运动基础的学生参与进来。还可尝试引入以学生特点为基础的业余比赛积分制:根据学生参加校内比赛的频次和比赛成绩进行积分计算,并将计算的积分计入其体育总成绩的评定,以制度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比赛,切实提高运动竞赛的参与率。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 论

2.1.1 丰富课程设置内容,并确保课程所需的设施、师资等条件,满足开设要求,以优化教学效果。

2.1.2 巩固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开展的成果,并借鉴其模式,增设一些趣味性和健身性兼顾的课外体育活动新模式,并通过制度化的活动熏陶,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2.1.3 加强各学院和体育部门、团委之间的协作,为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整合现有校园体育设施、场馆,为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2.1.4 通过推行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制度化,体育活动交互网络化等措施,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引导、组织,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2.1.5 积极开展形式灵活多变、内容覆盖面广的校内运动竞赛。根据运动项目特点,结合学生运动能力,降低比赛难度,兼顾比赛的趣味性和竞技性,提高运动竞赛的学生参与率。

2.1.6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尝试将校内运动比赛与体育成绩挂钩,以制度形式推动运动竞赛的开展。

2.2 建 议

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不仅要在体育课程开发、课外体育活动创新上深入思考,还需要在体育社团的整合、教师课余指导的跟进、学校多部门协同等方面周密部署,编织以体育课教学为基点,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为外延的综合体育教学网络,让三者有机融合,构建行之有效的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模式。

[ 1 ] 许明荣,蒋玲,周璋斌,等.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81-383.

[ 2 ] 杨宇飞,段红安.构建我国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设想[ J ].体育学刊,2014,21(3):100-103.

[ 3 ] 张勤.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 J ].体育文化导刊,2013 (1):104-107.

[ 4 ] Tyler R W. Changing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 J ].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1986(1):1-113.

[ 5 ] 姚蕾,闻勇.对我国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92-94.

[ 6 ]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 7 ] 陈小蓉.学校学生余瑕体育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J ].中国学校体育,2000(1):78.

G807.4

A

1674-151X(2017)15-05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5.026

投稿日期:2017-03-29

2016年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2016/143)。

张涛(1979—),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南京课外体育课
“南京不会忘记”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南京大闯关
体育课上的“意外”
体育课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