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施玮 北京 王红旗
旅美女作家施玮的“灵性写作”与人类意识——以长篇小说“女性命运三部曲”等作品为例(下)
美国 施玮 北京 王红旗
王红旗:
如果从你塑造的人物形象而言,《世家美眷》《逐出伊甸园》《红墙白玉兰》这三部小说各有什么不一样?施 玮:
这三部小说可以说是“女性命运三部曲”,描述了三种怎样的命运呢?第一部写女性在社会动荡中的命运,以历史中的战争、革命、经济等社会大格局的变动为背景,是“纵述”写法;第二部写女性在极端变革时代中的命运,改革开放是非常独特的,精神、物质极端裂变,审美和理念颠覆失重的时代,是“横述”写法;第三部小说写女性生命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命运,是在与外界互动中成长的,而这个外界表面上是男人,其实更是男人所代表的社会与文化,是“点述”写法。简单来说是女性命运三重奏:第一部是女性在历史中的命运;第二部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命运;第三部是女性在自我成长中的命运。王红旗:
当然也是你把女性意识、宗教意识与人类意识融合在一起,以诗学思维的想象之翼,以“灵性写作”的创作实验,书写女性“生存—精神—灵魂”,以反思女性命运达到对男性政治历史与现实的尖锐批判。而且,你小说中的一个个女性形象,犹如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灵性”“神性”的人类精神发起者,在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深处都燃起了一支支火炬,构筑成一个精神通过的巨型仪式,正在飞向真正觉醒的“信仰”极地。成就人性的美善、人类不可轻视的光耀与尊严。施 玮:
我的小说重在呈现“女性灵性自我的自觉意识”:首先,女性要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且要有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有灵性的独立的存生,才能谈得上和另外一个人有爱情。否则女性自我没有成长起来,没有灵性的自足与自省,没有自觉性的定位与调整,那么她和另一个人的爱情,要么就是彼此伤害,要么就是畸形的共存。这也是我在《红墙白玉兰》中所表达的,两个人都有问题,然后在一起纠缠,不是爱情出了问题,而是他们本身出了问题。彼此都爱,但彼此都给对方痛苦。在婚姻日常生活方面,女性不能一嫁出去就不要自我成长了。男人跟你没有沟通,有时也是女人自己有问题,女人要自我成长,才能自我欣赏,并赢得他人的欣赏和爱慕。否则,只是一味地让男人负责到底,这也是蛮残酷的。时隔七年后,我2003年第一次回中国,到书店买了许多女作家的书,发现2005年都在写婚外恋,但是写婚外恋有一个特点,要么把现在叫“第三者”的那个“情人”写得特别优秀,把老婆写得特别差劲,让人看着似乎必须得换人;要么把老婆写得特贤惠而无味,把“情人”写得特别时尚而无羞耻感。反正描述的就是婚姻中没有爱情、激情,即便回归家庭也是迫不得已。
于是,我就想写本小说。我写两个家庭四个人,没有谁坏得不近情理,都是正常人,都有其情感和行为的逻辑性。其实,生活中我们真的遇到很差劲的人,就不会痛苦了,痛苦是因为都很好。特别是杨修平的太太,通常来说,这个女性会被写得很糟,她出身于工人家庭,她表现得世俗、物质,并工于心计,但最后关头看到她心里是要真爱的。
因为我们的不成熟,每一次选择就是一块砖,一块砖一块砖地砌上去,我们的自私、罪性、偏误就被固定住了,最后砌成了一道命运之墙,让人无法逾越。秦小小的丈夫柳如海,就因为真爱而跃过了这道“红墙”。
王红旗:
第一部分用“红墙”隐喻追求纯粹的爱情如“天路”似的坎坷,红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都是现代社会政治的、观念的、性别的、自我的、他者的、文化的、心理的,等等,种种阻隔的隐喻。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红墙”给追求爱情自由与人生理想的青年所造成“巨型”羁绊,个体的人是无法逾越的,“逃离”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思念就成了唯一的隐忍心痛;第二部分用“白玉兰”象征爱与宽容,爱由“占有欲”的情欲之爱,转化为博爱与圣爱。“红墙白玉兰”自然是写爱情与婚姻、灵魂与肉体之间的矛盾纠葛与冲突。而多次出现的“红杉树”意象,隐喻女性人格独立和理想之爱的永恒。当然,也许是中国男性被文化阉割,担当意识缺失,导致女性对柳如海型的男人很向往。
施 玮:
你要是去美国接触老外的话,他们最平常的就是这样。他不会来“审判”你的出轨,居高临下地收容你,而是爱你就爱你,与你一同承担、处理;不爱就不爱,彼此分开。因为基督教思想中,罪人是不能审判罪人的,甚至不能论断,只有圣洁的神可以审判。任何人不具有道德优势,并且夫妻二人是成为一体的。我觉得中国大多数男人,与妻子之间也很喜欢分对错,并抓住错误定罪,且不放手。我在写作时,身边有一帮在家带孩子的中国女硕士、女博士,我写完一段就电邮给她们看,每周我们在一起聚会时都吵得不可开交,一拨人喜欢柳如海,一拨人喜欢杨修平。
有一次,我很感动我先生在一个采访时所讲的话,别人问他:“你们是模范夫妻,你怎么会那么爱你妻子?是不是因为她很优秀、很可爱?”他说:“不是。如果因为你妻子可爱而爱她,下一分钟,她就有可能不可爱了,或是你觉得她不可爱了,人都是会变化的。我不是因为她可爱而爱她,是因为我被上帝选了来做她丈夫。《圣经》中有句话说:你们做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原文作知识)和妻子同住;因她比你软弱,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所以要敬重她。我是被上帝选择来爱她,这个女人和我结婚,也就是选择从我这儿来得到爱,所以我爱她,当我爱她的时候就自然看她可爱了。”
后来,我在《红墙白玉兰》最后,写到柳如海与杨修平的对话时,就用了与这类似的话。
王红旗:
今天的女性,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安全感,如果丈夫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外在条件而爱我们,而不是因为我们是他的爱人而爱我们,这就很难让人有安全感,因为所有的条件都是有可能改变的,尽管我们可以努力再努力。施 玮:
这就是中国文化里面的劣根性之一:妻子既然如衣服,那么我身份不同了,我当然得穿不同身份的衣服。从这个角度上说,换妻就成了正常的人性,而不换妻就成了男人的“崇高”。王红旗:
在阅读你的《在大观园遇见夏娃——圣经旧约的汉语处境化研读》、诗集《以马内利》,发现你将《圣经》与中国古代经典《论语》《诗经》《庄子》对照比较研究,来探求西方神学与东方哲学的“同构性”意义,以及“人与神同在”的核心内涵,更超越了此前“上帝的拯救”思想。尤其是这本诗集《以马内利》,是你个人的属灵经历与真切体验。你在生活与写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若只有上帝的拯救而无上帝的同在,那不是真正的信仰”。尤其去年发表的《叛教者》,更是一部中国基督教发展的百年史诗,一部当代文坛“灵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作品体现出你在皈依基督、成为神学博士之后,“灵性写作”对人类永恒精神信仰的历史探险式的发掘。小说《叛教者》从孕育到诞生的十几年创作过程中,你曾在国内海外苦苦求索,搜集文史资料,拜谒历史现场,采访健在之人,在“非虚构”与“虚构”之间竭力求证这面历史之镜的“真实”。
施 玮:
如果从性别视野来研究《叛教者》,也很有意思。像徐闻音,她其实还是传统的依附于男性的一种形态,她崇拜一个男性,然后受一个男性的吸引,而这个男性一下子好像从神坛下来之后,她就失去了自我,然后她要崇拜另外一个男性,嫁给他,并再一次失望。第二部中的女性李如是和王慕真,她们是另一种类型,先是帮助这个男性,女性成了帮助者。但渐渐地来自文化的女性的依附性替代了来自信仰的帮助性,成为她们内在潜意识中的底色。当男人很强的时候,她们就屈服并依附于他们的强势,失去自我;当男性失败时,她们的“帮助者”角色也变味了,以“母性”来掩盖他们的弱点,好像是维护他,其实仍是一种依附。当维护不住的时候,她们剧烈地失望,因为她们无法自欺了,也无法面对自己所丢失的独立的信仰和良知,于是崩溃,甚至失去了自己的信仰,这个过程很复杂。
王红旗:
你在序中谈到“他们迅速地胡乱着生长,在我身心有限的空间里,长成了一大团荆棘,一大团燃着火却烧不坏的荆棘。我怀揣着它,像一个过了产期的孕妇,焦急地在大洋两岸飞来飞去,不得安宁。那火,即便是在夜晚,也烧得我在梦和失眠之间来回冲撞”。“我决定,其实也是不得不,将这些片段写出来,即便是粗糙的、血肉模糊的、像是采石场的生胚般,我也要把他们写出来,以便救我自己脱离他们,重新开始生活。”(施玮:《叛教者》序,美国: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6年版,第2页)可以说,这其中蕴含着你的创作良心、社会担当与使命。施 玮:
这部小说的核心,就是表达人都要认识到自己的罪性,不要“偶像崇拜”。因为这些女人都崇拜这个男人,那些男人也都崇拜他。“偶像崇拜”的破灭,使人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且人不光“偶像崇拜”别人,还会“偶像崇拜”自己。其实,中国文化里面也不赞成崇拜人、崇拜物,但是你要敬天,基督教信仰也讲敬拜万有之主。你敬天就有敬畏,但若是人彼此崇拜,就会出问题。王红旗:
敬天、敬地,其实天地就是宇宙之律。只是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在基督教的观念里,那个天就是上帝。但是作品中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以“叛教”的形象来拷问个体人的灵魂与那个时代的精神信仰。施 玮:
作品里徐闻音、廖文君、李如是、王慕真等女性,有“偶像崇拜”男性的女性,有母性的女性,还有李夜声妻子那样沉默的女性。李夜声被人揭发有婚外情,作为一个牧师,他跟两个女同工有性关系,但是他的妻子一声没吭,人家问她的时候,她说在天上有更高的审判,她完全是中国女性沉默不语的典范,一直到最后。小说里的人物原型都在历史中真实地存在着,这使《叛教者》的人性探索更具现实意义。王红旗:
小说里写到的人性的劣根性、摇摆性、谎言与伪装,的确是“失灵”的状态,是“偶像崇拜”所导致的生命悲剧与社会悲剧。当下社会也是崇拜物,即崇拜权力、金钱。那么,人如何回归自我心灵?施 玮:
如果从女性文学来讲,当女人能够回归女人,男人能回归男人,就不会崇拜什么。如果你奴性了,你就会崇拜别的人或物。如果你自己把自己神性了,你会崇拜自己。所以人既不能奴性自己,也不能神性自己,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人就对了。女性文学研究还有一个意义,回归“原初”。王红旗:
回归“原初”,无论从人性还是从心理,就是要回归“灵”的原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俯仰天地的自由,称为凌空的、飞翔的灵,不会掉下来。施 玮:
“灵”就是呼吸,是风,回归原初就是回到上帝造人的起初状态,回到生命之源,就是回到人的灵能跟上帝的灵接通呼吸,也就与天地万物恢复了“和好”的原初状态。如果从创作上谈,大多女作家是先从自己写起,但有的永远走不出自己。我的写作从自己出发写到人群家族,我的视角,也从人的角度渐渐转向超越人的自我中心的角度。当然这个神本主义是借助了我自己的信仰,借助了神学研究,否则是很难做到的。
王红旗:
有的女作家的创作“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现象是复杂的。很重要的是她们迷失在外部世界,或者说自我爱情婚姻生活的“表象”里,未能接近“心灵”的本质。因而,人物形象塑造缺乏生气勃勃的活的“灵性生命”。可以看出,你的小说里有明显的自传性,你经历的影子很清晰。
施 玮:
的确,前三本都有一定的自传性,第四本《叛教者》里的人物和故事完全与我自己无关,现在写的有关故宫画卷的故事也跟我自己毫不相干,但对人性的思考才是一个作家最为核心的自我投射,所以也不能说与我无关。最近我关注更多的是人对家国和民族的情怀、对历史和文化的承载。王红旗:
我觉得,家国情怀实际上真的是中国人特别深厚的一种精神财富。有时你反感别人把你当成女作家来研究,其实我有一种和你不同的看法。可能你认为,如果把我说成一个有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就是削弱了我自己的力量,甚至是误读了我写作的价值和意义。其实作为一个觉醒的、有独立意识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是普世的,是以女性的视野,或女性独有的经验智慧,关注人类问题。施 玮:
因为研究女作家总往男男女女上面去,其实你任何一部小说里面都有男女,但是我写的不是男女关系,写的是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人与自己的关系。王红旗:
女性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仅仅写女性自我,它是通过女性写作,重估女性价值与本我生命意义,表达女性与男人的关系,与家庭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来重构一个平等的、和谐的、温暖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如同你,通过诸多“灵性写作”的诗意想象,以及对儒释道思想的独特阐释,发现其宗教信仰观念建构的心脉,从笃信的执着到“上帝的拯救”,再到“人与神同在”,清晰地呈现出一种新的宗教观:个体的人不再因畏惧而远避,也不再被动地等待恩赐,而是主动地邀请并经历上帝之灵的内住,达到一种与神同在的“天人合一”。
正是你的这种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的创作视野,体现出“灵性文学”的本质,才有了《叛教者》,“若将我扔进那个绞肉机般的时代,我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一个叛教者”。
当然,如果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好的小说应该是对于男权文化的尖锐批判。但是,我认为女性写作也在共享时代思潮而与时俱进,在女性意识觉醒百年之后的今天,也经历了从女性意识、性别意识、超性别意识、人类意识的阶段性转型,真正优秀的小说应该是向超越性别的人类意识、人道主义的家国情怀发展。
在国内外大多女作家的作品里,包括你的小说中,都运用灵活多样的叙述策略,表现出一种把小说写作置于“人类意识”之中的丰富思想与艺术形式。正是这样一种殊途同归的女性文学写作,凝聚成一种性别平等和谐的文化精神力量,正在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观念与生存状态,我们每个人也都生活在这个正在改变的世界里,分享着女性文学生命精神的成果。
作者:
施玮,诗人,作家,画家,学者。1996年底移居美国,获博士学位。《国际日报》文艺部主任。 出版有《红墙白玉兰》《歌中雅歌》等著作十五部。王红旗,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主任,《中国女性文化》《中国女性文学》主编。
编辑
:张勇耀 mzxsz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