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赵瑜
向古典文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山西 赵瑜
2004年底,我从太原古董商赵从平那里得知他有七封巴金写给黛莉的原信,最终以一万元的价格购得,紧接着开始了对“黛莉”的艰难寻找,调查走访前后历时两年多。其中最意想不到的一件事,就是刚刚得到信,赵从平先生即被杀害,案子至今未能侦破。
不少读者看完我的那部《寻找巴金的黛莉》,说读到了一种悬疑、侦探小说的味道,我总说:“这不是小说,这是真实的故事。”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非虚构写作的热潮,读者对非虚构作品的阅读兴趣也在高涨,因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往往比小说虚构的故事更精彩。社会生活复杂得很,小说家编都编不出来(当然,好的小说不仅仅在于故事性)。需要注意的是,虚构与非虚构不是一种文体分类,而是一种书业划分的类别。
对非虚构写作来说,真实是它的生命。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纪实是主流,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很有代表性,《论语》则类同于针对孔夫子的“口述实录”了。虚构类的文学作品始终不是中国文学的主流,小说在中国出现是支流,时间上也比较晚。现代小说、散文等概念,从西方引进来也不过百年。中国文学只有极少量的想象、虚构作品,多数还是有关王权统治、直抵国计民生和社会现实的写作,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离不开现实,离不开自身民族的历史。
近代以来,大量的西方文艺思潮涌入中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语)的呼声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得到广泛响应,读书人终于意识到,个人思想可以独立存在,知识分子可以不必依附皇权体制。我们读西方的纪实作品,作者所表达的都是他个人的政治追求和社会理想,发出的都是个人的声音,这与中国的传统纪实写作有很大不同,传统要求读书人为社会、国家、政府等发声,个人的声音基本没有。然而我们看海明威、茨威格等大批西方作家,他们的写作既尊重社会现实,又表达自我思考。
非虚构一词的产生与西方新闻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五四”以后,国内产生了报告文学(台湾称报道文学)。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兴起,一大批作家将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在读者极为关心的社会敏感问题上构筑自己的写作阵地,那时我也写了《中国的要害》《强国梦》《兵败汉城》《太行山断裂》等几部作品。这类作品区别于小说和新闻而独立存在。至于到底是叫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还是非虚构文学,一直没有定论,我个人倾向于纪实文学。
回忆起来,我是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自己的作家身份的。我最开始是一个小工人兼体育工作者(运动员、教练员);离开体育后,是一个普通基层干部,在晋东南地区交通局工作,那个时候我开始写作,最早的作品就是关于修建山区公路的,写着写着,调到地区文联;后来又调到省作家协会,开始职业写作。
相对而言,我对中国古典文学比较偏爱,我始终认为,中国作家思想上独立一点,方法上传统一点才好。近现代以来,中国作家受国外文学的影响大于古典文学的影响,上一代作家接触俄罗斯的东西多,这一代作家接触欧美的东西多,逐步形成一种审美走向,这是很无奈的事情。不学习这些东西,作家个人不具备新观念,不具备新的文学修养,学这些东西,又可能慢慢变成倾向性,远离中国人的生活,这是需要警惕的。
鲁迅和巴金等人早期都曾谈到传统的东西要少读,要接受新的东西,但是,“五四”一代作家都是饱读旧书的人,他们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的熟悉程度是今天的作家没法比的。
我一向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越读越发现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单说四部古典长篇小说,就有无尽的知识容量。《红楼梦》的诗词极好,曹雪芹是描写细节的高手,手法上基本平铺直叙、波澜不惊。《三国演义》中小说的基本元素(人物、情节等)样样都有,但是它的语言并不像所谓的小说,作者的行文气势恢宏,没有冗长的细节描写,凡写人物情绪基本都是两个字:大喜、大怒、大悦、大恸,语言简练形象;如果使用后来流行的翻译体来写,中间不知要加多少形容词才行。再看《水浒传》,写武松有“武十回”,至今算不清拍了多少影视剧!“武松打虎”一章,作者让武松先喝酒,这个设计就非常高超,正是这一情节的设置,让武松打虎的壮举显得真实可信,如果说一个神志清醒的正常人,明知有虎丝毫不惧怕,那就假了。《西游记》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它的叙事也是独一无二的,但它并不打算摆脱大地上的生活实际,天宫玉皇是地上皇权的翻版,八戒更是中国男人的典型。这样的古典文学作品,你随便翻看一页就能被吸引,并且能常读常新。我们当代作家,一向缺乏传统教益,更应该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向经典学习结构的严密、叙述的节制、语言的精湛是一辈子的事情。
对于西方优秀的东西,我们当然也要学习,从作家的角度而言,我们最应该学习西方写作者的独立性,学习知识分子的独立表达、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
马尔克斯在中国作家中产生过重要影响,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我们可能不了解,这个作家非常懂得纪实写作。马尔克斯早年的成名作就是纪实文学《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他曾经是知名记者,对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有深切的理解。在我看来,《百年孤独》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作品跟拉美土地和历史的联系,作品中的魔幻之处缘自现实生活,他看到的现实生活也是魔幻的。晚年他曾写过一本《迷宫中的将军》,叙述平实,直白晓畅,也是一部世界级的佳作。
总之,一个好的写作者,必须尊重自己的文学传统,并始终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最近,我因为写作白居易的传记,一直在读有关唐代的作品,包括它的社会史、政治史和文化史。对这些东西以前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要写白居易,就得对他的时代有非常具体的了解,比如对唐朝的官制,州分几等、县分几级。我们以前都说考中科举就能做官,但了解之后发现并非如此简单,白居易必须先做一段时间的校书郎,然后再考策令,发表对于国家政局的看法,优选通过之后,才能到基层做个小县官,还是个副职,然后再层层提拔上来。《长恨歌》就是在周至县尉任上完成的。
我读这些书时就在思考,关于白居易生平很多书上都有了,大家到网上百度一下就可以,那我再来写这个传记,意义何在?我想这个意义在于,白居易的人生历程、他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以及他大力写作讽喻诗的人生态度,对当今有什么启示与作用。比如说社会不公和官场腐败问题,白居易是怎么看待的?白居易除了书写《观攸麦》《卖炭翁》,毫不留情地批判现实之外,还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高薪养廉的人。
再比如他写作《长恨歌》,虽然里面写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爱情,写了人性;但总体而言,这是一首反思当朝昏庸的诗,是直面安史大动乱而毫不回避严酷现实的诗,“君王从此不早朝”是对唐玄宗相当严厉的批评。这段爱情影响了国家政治,几乎是祸国殃民,但他对女性命运的惨烈寄予了最大的同情。这样的批判性的诗歌,唐朝的统治者对于刚刚过去的历史教训是怎么看待、怎么应对的呢?我们发现,《长恨歌》并没有影响一个小县尉的政治前途,反而让白居易仕途大幅度进阶,这就反映了唐朝的胸怀和言论自由的程度,正是思想的自由解放,促使了唐代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兴旺发达的时期。时代更迭,历史向前发展,我们关注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这样看,书写一部白居易的新传记也有几分意义。
如今是一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喷涌而来,民众面对海量信息并没有变得更加清醒,反而在思想上更加混乱。大家甚至分不清哪些信息是准确的,哪些是猜测与谣言。互联网上,偏激的话语,左、中、右都有,很容易把人搞得头昏脑涨。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应该怎样写作?
我想最重要的是作品要找到根系,要相对深入地系统化,作品只能比网上的只言片语更深刻,甚至还要比它好看。作家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手中要有自己沉甸甸的石头,这块石头就是作家个人的立场和思考,不被杂言碎语轻易动摇和影响。好作品引导读者,而不是迎合读者,作家要关注读者内心最忧患的问题,并试图针对人性给出答案。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会去寻找与读者比较远的写作方式,以往的《强国梦》《马家军调查》等作品都跟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很多读者读后曾热切地参与讨论,这始终激荡着我的写作热情。我想我不会去写过分小众化的作品,可能有些作者追求的就是私语,但我总是希望写作能引发一些共鸣和共同思考,最终能对现实产生一些潜在的影响力。纪实文学写作,既不能依托体制高屋建瓴,主流话语包打天下,又不能躲入象牙之塔,苟且偷生窃窃私语。
作者:
赵瑜,作家,代表作有《马家军调查》《革命百里洲》《寻找巴金的黛莉》等。编辑:
张勇耀 mzxsz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