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晔[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97]
浅析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字幕翻译
⊙孙 晔[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97]
迪士尼公司的杰作之一,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以中国“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主线,加入好莱坞价值观念,进行改编再创作,在美国掀起观影热潮。作为翻译领域的重要分支,字幕翻译也有其特有的性质。动画片《花木兰》对中国文化作了些许改变,其字幕翻译则采用增译、意译等翻译方法,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结合字幕翻译的一些特点,对电影中一些文化负载词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进行处理,间接避免了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误会。
中国文化、动画片、《花木兰》、字幕翻译、文化交流
一名女扮男装的古代巾帼英雄,一个现代美术风格的大力女孩形象,伴随着中国的长城、宫殿、古战场、腾飞的巨龙及悠远的东方文化,于1998年震撼了美国,震撼了世界。这便是由迪士尼公司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Mulan”),取材自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辞》。迪士尼公司和美国艺术家们以其独到的见解,将中国千年来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起来,让《花木兰》动画片得以风靡美国,风靡世界。为此,中国也引入该动画片,于国内上映。毫无疑问,动画片《花木兰》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中国文化。但若将动画片《花木兰》与民歌《木兰辞》相比较,除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一主旋律没有变,其余部分还是有些出入的。那么,译制其字幕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译者是如何处理的呢?
要想知道译者是如何处理的,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字幕,什么是字幕翻译,以及字幕翻译的特点。字幕有两种:语内字幕(intralingual subtitles)和语际字幕(interlingual subtitles)。语际字幕也就是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映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李运兴,2001)“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原声口语的浓缩的书面译文。”(Neder-gaard-Larsen,1993)由于这种“特殊性”,字幕翻译也被赋予了一些不同于其他书面文本翻译的特质。概括起来就是瞬时性、综合性以及简明性。
“瞬时性”是指字幕与画面、声音同步出现,同时消失,它的出现不可重复。(吴远征,2012)字幕翻译是属于比较新的翻译体裁了,和传统的笔头翻译不甚一样。笔头翻译不仅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性翻译,还包括近几年兴起的科技、法律、商务等专业性翻译。但总的来说,不管是文学性翻译还是专业性翻译,读者和译者之间都是通过文档交流的,而且读者还可进行反复阅读,反复斟赏,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字幕翻译在这方面可不这么自由,它要求语言和图像同步配合,源语说完后,字幕也要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呈现完毕,完成信息传递任务。完成后上一幅画面的字幕则会被替换成下一幅画面的字幕,观众则需要在欣赏剧情的同时,在短短的2-3秒内完成字幕译文的阅读。不论观众能否看懂,2至3秒后,字幕将随着剧情的发展进行更替,在影视播放的这一特定时间内,不会再后退。
“综合性”,顾名思义,字幕的呈现需要综合影视里的画面、声音以及剧情发展,与这些因素同步发展,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字幕的出现基本上未改变原片的图像、声音(包括语言、音乐及其他声音效果)信息。这样,观众接收到的字幕信息和原声信息就会发生相互作用,字幕所不能表达的或表达不充分的,观众可从原声那里得到补偿。比如句子的语调是暴怒还是柔声,以及文字所无法表达的事物形象及细节等。(李运兴,2001)这种补偿性也可以说是字幕翻译相比于其他类型翻译的一个优点了。但综合性不意味着字幕不重要,处于辅助地位,能省则省。相反,字幕在帮助观众理解情节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一部国外电影引入国内,关于一些涉及《圣经》典故的对白,若字幕翻译能省则省,靠图像或声音传达意思,中国大部分观众则会不知其所云,因为《圣经》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陌生的。
“简明性”指字幕在每一幅画面底端的呈现必须简洁明了,不超过二十个字。由于每一幅画面底端留给字幕的空间有限,最多是两行,再加上字幕要求与角色声音进行配合以及其“瞬时性”的限制,故而字幕语言应尽量避开那些晦涩难懂、专业性强的语言,多用大众化语言,力求用最短的篇幅帮助观众进行剧情最大化的理解。另外,在字体选择上,也不宜花哨,不要使用美术体、草体等,而应以宋体为主,工工整整,让人一目了然。字幕的颜色也要朴素,不能刺眼,要与整个片子大部分时间的背景有一定对比度,但又不能强过片子的色调,而且颜色始终要保持一致。
这部动画片虽然讲述的是中国的经典故事,却是以美国人的视角去呈现,其情节设置也是遵循了好莱坞的商业模式,即融合了蓝本的基本外在表达和好莱坞的固有价值观念。在动画片《花木兰》里,蓝本就是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好莱坞固有的价值观念即女性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与男女平等的思想。这两方面加以融合,就形成了我们所欣赏到的动画片《花木兰》,虽然主旋律“木兰替父从军”不变,但为了迎合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猎奇心理,部分情节已发生改变,木兰的思想更加叛逆、不服封建礼教管束,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更具现代人,特别是现代美国女性的特点。相应的,电影原声对白也颇具现代西式风格。且不说这种现代对白风格对于西方人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有多少帮助,毕竟原声字幕是迪士尼公司决定的。但引进木兰的故国——中国,字幕翻译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片中诸多人物对白都涉及中国文化,但皆以美国人的视角呈现,对此,该怎么译,译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中国观众对于迪士尼公司的看法,甚至还会间接影响中美两国的文化传播。
片中有些语言符号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中美两国皆有,但具体的语言表现形式则不尽相同。比如说,汉语和英语里都有对君王尊称的特定表达。片中一开始时,将军称呼皇帝时说的是“Your Majesty”,而宰相赐福回答皇帝时说的是“Yes,Your Highness”。同样是对皇帝的敬称,两人说法却不一样。查阅Wiktionary时,才发现虽然“Your Highness”专指对王子、公主的敬称,“Your Majesty”专指对皇帝、皇后的敬称,但在一些现代文本里,这一区别可忽略不计,也就是说“Your Highness”也可指皇帝。那么,译者在译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呢?译者按照中国传统称谓,对将军的话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增加了“启禀”两字,更能表达出中国封建时代臣子对君王的恭敬之意。对于宰相的回答,译者译的是“臣在”,完全意译,采用了第四声“在”这个字,语音上是往下降的,更能表达出臣子在君王面前的卑微姿态。这样既符合字幕翻译简明性的特点,又完美诠释了中国君臣间的称谓文化。
再比如说,医生是古今中外都有的职业。片中木兰早晨在祠堂前给父亲递茶时,对父亲说“Remember the doctor said three cups of tea in the morning...”。根据《木兰辞》的写作时间,花木兰处于唐朝之前的朝代。对于花木兰具体所属朝代,至今仍存争议,一种说法是北魏,另一说法是隋朝。不论北魏还是隋朝,都位于中国的北方。古时,中国的从医人员除了宫中太医外北方的都被称为“大夫”,南方的都被称为“郎中”。直到唐代,开始出现“医生”这一说法。《唐六典·十四》有“医生四十人。”这里的“医生”指学医的生员,后来就演变成从事医疗工作的人的通称。此处译者译的是“要记得大夫说清早三杯茶。”,将doctor译为“大夫”,而不用“医生”或“郎中”。“大夫”一词虽小,译者却处理得很好。
前面说到了称谓,那么,皇帝是怎么自称的呢?片中,皇帝对将军说的是“send your troops to protect my people.”西方君王没有什么专属的自称,还是以“I,me”等一般称呼自称,因为他们认为尊贵是体现在血统与姓氏上,与自称无多大关系。而中国古代君王则在自称上颇有考究。秦始皇初并天下,即下令丞相、御史“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议的结果是: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司马迁,2007),这些规定一直为历代王朝沿用。此处,译者很好地注意到这一点,用了归化的策略,译成“派军队保护朕的子民”,比较好地还原了中国文化。
中国特有的文化里还有一点要提到,那就是“妇有四德”,这是美国文化里所没有的。片子里,花木兰去相亲时,媒婆在检查过她的身形后,对她说“Recite the final admonition”,admonition的意思是“a warning to sb about their behavior”(A S Hornby,2014)。译者在译的时候,没有直译,而是意译成“妇有四德指的是什么?”“妇有四德”出自《世说新语·许允妇》,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刘义庆,2007)“妇有四德”具体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提出的训诫。“妇德”就是守节操,从一而终;“妇言”就是讲话讲究分寸,得体,不讲粗话;“妇容”就是女性要以端庄娴雅的容貌取悦于丈夫;“妇功”就是纺纱织布等。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远低于男性的,而美国的女性奉行女性与男性平等,多宣扬女权主义。译者如此处理,既将admonition里“告诫”之意译了出来,又完美地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同时四字格也显得非常简洁。
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一经上映,便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创造了票房神话。我们应该感谢迪士尼公司,将中国的文化搬上大荧屏,引入美国,引入西方,虽然加入了不少好莱坞价值观念,将木兰原来的出于孝道替父从军变成了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替父从军(片中插曲Reflection即是写照),但选择中国题材的这一做法确实是对促进中西文化传播做了不小的贡献。不过,经过美国式的加工,西化了的《花木兰》动画片回归中国市场时,面对中国观众,在诸多对白翻译处理上,还是需要文化归化的,毕竟中国是花木兰的故国,花木兰的故事又发生在中国封建时期。对于电影中加进去的现代化内容以及被改编过的故事情节,字幕译者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正如“信、达、雅”原则所要求的那样,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忠实原文;再加上字幕翻译的特点的限制,译者无法在字幕旁进行过多的解释说明。但对于一些文化负载词所折射的文化内涵,不论是中美两国都有的还是中国所独有的,该片的译者运用了增译、意译等的翻译方法,进行归化处理,最大限度地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他们所熟悉的中国封建文化,从而对美国拍的动画片产生好感,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异化处理可能会造成的情景——中国观众懂字幕翻译的会认为字幕译者太不负责任;不懂的会认为美国乱拍,产生排斥心理,不愿再看该动画片,甚至以后美国再拍的以中国故事为题材的电影都不愿去看,无形中阻碍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1]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
[2]吴远征.影视字幕翻译的限制因素、基本特点及其翻译方法——以情景喜剧《老友记》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2.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刘义庆.世说新语(插图本)[M].中华书局.2007.
[5]Nedergaard-Larsen,Birgit.Culture-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J].Perspectives,1993.
[6]A S 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作 者:孙 晔,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