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斯勰 央 泉[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沙 410083]
试论爱默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熊斯勰 央 泉[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沙 410083]
爱默生在他所倡导的美国超验主义思潮中,特别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甚至夸大人的绝对地位和能力;在《论自然》等作品中,他虽然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积极影响,主张人类应该在自然中寻求自我价值,但他笔下的自然却是以为人类服务为前提的,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自然所有的价值因人而存在,这些观点具有鲜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爱默生 人类中心主义 超验主义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是美国散文家、诗人和批评家。他发起了美国超验主义运动,其思想影响了梭罗、麦尔维尔、惠特曼等众多同时代作家,被喻为美国19世纪的精神领袖。在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念中,他强调人的价值与作用、个体的解放与自立,同时又提出重视自然的观点,国内外爱默生研究者大多都认为他是一位生态主义作家。本文试图从他的超验论以及其诸多散文、演讲等作品中分析其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倾向。
一
随着美国政治上的独立,美国政府不断地开疆拓土,到19世纪,美国经济已达到鼎盛时期,由此也带来了思想文化的革新,其重要标志就是美国超验主义的形成。超验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超灵”(Oversoul)。爱默生相信,“在人的心中存在着一个整体的灵”,即“超灵”,“超灵”是上帝或宇宙精神。超验主义者认为上帝存在于一切自然之中,上帝的精神通过自然世界的物质现象显现出来,因而人可以凭直觉从自然中感知上帝的神启。人只要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灵魂就能体验到“超灵”的存在。所以超验主义倡导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在孤寂中聆听自身神性的低语,使人的灵魂在同自然(上帝)的交流中得到升华,达到与“超灵”的融合。爱默生坚信,一个人只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就可以通过直觉来感受神启,经由“超灵”来寻求人、神的统一。爱默生在《论自助》一文中这样写道:“人与自然之关系如此直接,所以寻求任何中介的帮助都被认为是一种亵渎……只要内心虔诚,随时都可以得到神启。”所以他呼吁人们离开教堂,走进自然,在自然中去体验“超灵”,感受上帝的神启。
对“人”的强调是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核心。这种观点的根源其实缘自人文主义思想,即强调人的价值、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精神以及反对权威。每个人都必须是自己的坚定追随者,必须通过个人去发现真理,只有个人才是发现真理的唯一工具。超验主义推崇人的至高无上,倡导人的自立,提出“人就是一切”:“世界是微不足道的,人才是一切。你掌握着一切自然规律……你应该认识一切,你应该敢于承担一切。”在《神学院的演说》中,爱默生宣称传统僵死的《圣经》“已无人诵读”,他甚至号召年轻的美国学子们“书写你们自己的《圣经》”(make your own Bible),这样超验主义就把人与上帝等同起来,人和上帝一样,成了世界的主宰。极端的个人主义使人欲膨胀,追求财富与成功在19世纪的美国达到了极致,为达此目的,人们肆意掠夺开发自然,由此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对此,英国作家劳伦斯不无深刻地指出:“沃尔多,如果你愿意,可以让他们觉得他们是神,但我们要为此付出代价。一亿的美国神,这个世界可够对付的了。”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也是最早的认识到人类价值并将其上升到哲学意义层面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爱默生的超验论可以说与此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价值尺度始终掌握在“人”手中;“价值”二字是对“人”而言的,如果没有人类,自然世界的价值便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在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念中,他过分夸大了人的绝对地位和价值,“人才是一切”的观点使人类失去了对自然世界应有的敬畏,具有鲜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正如余谋昌所说:“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二
爱默生在超验主义思潮中所宣扬的人类中心主义观,也在他的诸多散文作品中得到了印证。他认为,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作为宇宙的引领者,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最高地位和价值。“人就是自己的命星。”个人在做任何决定和判断时,都应该追随自己的诉求:“除了你自己,什么也不能给你带来安宁。”而个体面对自己的价值时不应该持怀疑态度。“那就让一个人认清自己的价值,把万物踩在自己的脚下。”一切事物都是因人而存在:“一个事物只有当它效力于人的时候才是好的。”所以,在一切事物面前,人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强大力量,并且是无可代替的:“人一定要顶天立地,使周围的一切环境显得无关紧要。每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一个起因,一个家,一个时代。”爱默生更加坚信,在个人明确自己的价值之后应该更加大胆地对其他任何事情进行主宰性的统治。他在文中明确地表示:“哪里有人做事,哪里就有一个伟大负责的思想家和活动家在工作;一个真正的人不属于别的时间与空间,而是万事万物的中心。”在《爱默生随笔》中有大量的篇幅对个人价值的绝对性进行了阐释。而他所强调的“个人”地位、价值和作用恰恰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中,一切以人为中心、为人所用的观点。
而对爱默生而言,世界因人而强。世界之所以如此美好,正因为有人类这样的建筑师。在《美国学者》中,爱默生这样写道:“这个时代,像所有时代一样,是个非常美好的时代,只要我们知道如何利用它。”他坚定地相信人类力量的无穷,人类是世界变化的决定因素,如果没有人,世界将什么都不是:“世界等于零,人就是一切。”爱默生在演讲结束语中再次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只要人类肯定自己的中心地位,积极去改造世界,人类就是世界的主人。从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到人类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科学等精神生活,“人是万物产生的根源”。这一切都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爱默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还表现在他唯发展是举的思想中。对个人地位与价值的推崇,使爱默生把追求财富与发展当作检验成功的至高标准。爱默生于1832年和1847年两次访问了英国。两次游历让他对英国的评价和认同感极高:“旅游者在利物浦一上岸,提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英国能成为英国?英国人超过别的国家的那种能力是怎样构成的?如果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检验民族天才的标准,那就是成功。如果世界上在过去的一千年里有一个成功的国家,那个国家就是英国。”似乎英国人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证实了他所持的对“人”的观点。从英国人对自身地位和价值的界定,到他们拿起知识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再到通过实际行动发展工业、制造业等措施带领英国快速迈向现代文明。英国人所有的这些积极作为让爱默生感叹:“当代的文化、人们的思想和目标,就是英国人的思想和目标。英国自从爱格伯以来的一千年里一直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已经称雄世界,在人类的知识、活动和力量上打下了自己的烙印。”“英国人”果然不负期望地让爱默生看到了人的价值的真正实现:“这绝不是胆小鬼的国度,不要缩头缩脑;下定你的决心,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你必会发现尊重和进步。”可见,爱默生对“英国人”捍卫人类地位的做法表示肯定,这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价值的最高信仰的实现。
英国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改造自然的做法得到了爱默生的肯定。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有过对工业污染破坏自然的担忧,如“先进的机械给人造成的危害可能正好抵消了它给人带来的好处”,但是不难看出,爱默生即使认识到工业的过度发展会对自然带来伤害,也认为只要是有利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就算是有伤害也可以忽略不计。他始终认为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科技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更是人类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强调人类中心地位的同时,爱默生提出自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人类提供各种可供利用开发的资源以便服务于人类。在《自然沉思录》里,爱默生这样写道:“整个大地都是你的庄园,大海为你洗浴,供你航行……你将拥有森林和河流,你拥有一切,别人都是你的佃户和食客。你是大地、海洋和天空的真正主人!”在他看来,人类与自然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从属于人类,完全是为了人类而存在。他认为,一个理性的动物一定会把自然当成自己的所有财产。只要他自己想得到它,就一定会得到,因为他对自然的拥有权是肯定的。在自然面前人类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没有任何力量,没有任何劝辞,没有任何贿赂能够使他放弃自己的目的。一个人应该在与江河、橡树或者高山相比时占有优势地位。”所以说,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爱默生始终认为人类是一切事物的主宰者,而自然也包括在内。这种以人类为中心来衡量自然的观点确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爱默生认为人类不仅在关系问题上是自然的主人,而且只有在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对自然加以利用和改造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对自然的主宰。在《自然沉思录》中,他说:“人,这自然的施主,他的聪明才智使自然中的各种成分再生或组合,由此而获得了有用的生存技艺。”可见,爱默生所持的生态观并没有突破以人的利益为首要考虑的因素。他认为人类征服自然、自然为人类所用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自然完全是中性的。人让它为人效劳。它温顺地接受人的统治,就像耶稣骑的驴一样。它把它所有的王国提供给人,把它们作为原料,让人用这些原料塑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人从不厌倦对自然的这种调理。”自然只是人类实现自己价值的手段和工具,在自然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时,人类会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极度不满和怨恨:“同生活中的欺诈如出一辙,可以想到,大自然的外貌对眼睛产生了类似的效果。森林、流水有某种诱惑、谄媚之态,却又不能提供目前的满足。每一处风景中都能感到这种失望。”可以看出,在人类和大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爱默生认为一切应该以人类的利益为主,人类用自己的行动征服和统治自然是人类应该做的事。这就是以人类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尺度去衡量万事万物,从而牺牲自然利益为主要特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就对自然界的态度而言,它表现为为了人的利益改变和利用自然,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爱默生把自然世界比喻成耶稣所骑的驴,它温顺地接受人的统治,这种超验主义的自然观表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自负与天真。其实,大自然平静诗意的外表下,常常隐藏着神秘而令人恐惧的力量。就像麦尔维尔笔下神奇的白鲸一样,白色既象征着纯洁美丽的婚纱,又象征着死亡恐怖的裹尸布!真正的自然世界其实就是如此:大海既有波澜不惊的恢宏壮美,也有海啸与台风的暴戾;山川既有高耸入云的挺拔灵秀,也孕育着地震与火山的灭顶之灾。诚如沈从文所说:“自然既极博大,也极残忍,战胜一切,孕育众生。”
三
爱默生作为19世纪美国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他能够意识到自然对人类的积极影响,所以他倡导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但他对自然的呵护却是以人类利益为前提的,并不是尊重自然存在的价值。在爱默生看来,人的存在就是整个世界。爱默生将个人主义、个人价值推崇到极致,从而具有鲜明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人类利益的极度扩大化、人类地位的绝对至上性,自然的奴隶地位、自然的任其开发,以及以人类利益为前提的自然认同,这一切都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对财富的拥有成了衡量成功的标尺,19世纪的美国从而成了一个盛行极端个人主义和金钱崇拜的时代,肆意破坏开发自然,追求“美国梦”就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同时代作家麦尔维尔在小说《白鲸》中,以极端的个人主义代表亚哈船长对象征着自然的大白鲸的疯狂追击为隐喻,对当时美国人以科学技术为武器,疯狂掠夺征服自然的暴行敲响了警钟——如果美国一意孤行,美国之舟定将如同“裴廓德号”捕鲸船一样驶向毁灭的深渊。人类并不是万事万物的统治者,更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人类只有亲近自然、敬畏自然,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平等和谐关系,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应该以这种新的观念来审视自己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同自然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真正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① 刘信波:《生态、理性与超验:论爱默生的自然主义观》,《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吴伟萍:《爱默生作品之生态美学观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刘绍斌:《现代嬗变下焦虑与自我危机化解之道——爱默生创作中的整体生态思想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论文。
② Ralph Waldo Emerson.The Over-Soul.in Essays,Lectures and Orations.London:William S.Orr and Co.,1851:p121.
③ George McMichael,ed.Concise An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Second Edition.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5:p496.
④ Ralph Waldo Emerson.The American Scholar.in Nature,Addresses,and Lectures.Boston:James Munroe and Company,1849:p109.
⑤ Ralph Waldo Emerson.An Address.in Nature,Addresses,and Lectures.Boston:James Munroe and Company,1849:p118,p139.
⑥ Ralph Waldo Emerson.Emerson in His Journals.selected and edited by Joel Porte.Cambrid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p148.
⑦ H.Lawrence.Model Americans:Review of Stuart P.Sherman’s Americans.Dial 74(May,1923):p507.
⑧⑯ 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7期。
⑨ 爱默生:《爱默生随笔》,蒲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以下有关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部分译文稍有修改。)
⑩⑪⑫⑭⑮ 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第161页,第5页,第9页,第32页。
⑬ 爱默生:《爱默生集》,范圣宇主编,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本研究为中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16zzts191];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美国超验主义作家生态思想比较研究”[16YBA368]阶段性成果
作 者:熊斯勰,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央泉,文学博士,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