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宏
摘要: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在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能力不强、发展环境有待優化等问题。而建立一个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将会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志愿服务活动;创新
自中共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以来,到今年已经有21年的发展历史了,有很多志愿服务活动由于缺乏创新、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逐渐失去实际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化,那么如何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1]
一、目的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志愿服务组织功能有效发挥,成为推进人们相互关爱、传递文明的重要渠道,成为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改善民生福祉的有力助手,成为增进社会信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有生力量。[2]
二、主要内容
(一)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培育
1、推进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坚持积极引导发展、严格依法管理的原则,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引导符合登记条件的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
2、积极推进志愿服务组织承接公共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成本低、效率高,志愿服务组织灵活度高、创新性强的特点,积极支持志愿服务组织承接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领域的志愿服务,加大财政资金对志愿服务运营管理的支持力度。
3、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监督管理。加强志愿服务组织日常监管,建立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
4、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示范引领。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培育、项目资助等方式,建设一批活动规范有序、作用发挥明显、社会影响力强的示范性志愿服务组织。
(二)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能力
1、完善组织内部治理。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要指导已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依据章程建立健全独立自主、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国家层面建立志愿服务组织人才示范培训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依托高等院校、党校、团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志愿者培训基地,加快培养一批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熟练掌握服务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志愿者骨干,着力培养一批富于社会责任感、熟悉现代管理知识、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人才。
3、加强志愿服务行业自律。加大对志愿服务领域行业组织的扶持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中的先行规范和自我约束作用,引导行风建设,加强行业监督,为志愿服务组织监管提供有力辅助。
(三)深化志愿服务组织服务
1、强化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立足需求,着眼民生,有关单位和社区要积极向志愿服务组织开放更多公共资源,鼓励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场所。
2、推广“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协作机制。鼓励志愿服务组织招募使用社会工作者,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在开展公益活动时招募志愿者。
3、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方法。指导志愿服务组织明确服务方向,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所需所盼,持续推进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和大型社会活动等重点领域的志愿服务。
(四)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组织领导
1、健全工作机制。坚持党委政府领导,落实中央文明委工作部署,文明办要发挥好牵头作用,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行政管理工作职责,与相关部门、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发展。
2、加大经费支持和保险保障。各地要逐步扩大财政资金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支持规模和范围,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财税政策支持,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
3、营造良好环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育学雷锋志愿服务文化。
三、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宣传方式
宣传是开展志愿者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宣传得当,则能促使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扩大活动的影响力与普及面,更好地推广了志愿者活动;做好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相关的宣传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通过表彰先进个人或集体,推广志愿者服务活动;创新宣传手段与形式;除此之外另一种宣传手段也值得我们学习——联盟。
(二)活动形式多样化
我们可以在内容上,举办各项活动,扩大覆盖面,而不是仅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在思想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更为新颖的主题,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在形式上,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活动创新,如,通过采访、调查及留心观察社会和学校热点,并围绕热点问题展开活动等方式。[3]
(三)开展实质性工作
据调查了解,在提及志愿者活动主要存在什么问题时,普通志愿者有76.56%、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有34.2%认为志愿者活动流于形式,无实质性的内容。我们应该:志愿者活动结合实际,使活动具有实质性是当务之急的事;志愿者之间也应该有所互动,增进彼此的友谊;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地借鉴。
(四)加强交流
首先要在服务队内部多开展活动,加强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其次,各个学院要打破学院壁垒,走出学院,走出学校,积极与其他学院、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交流信息,携手打造服务联盟,扩大服务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志愿服务事业逐步发展壮大,伴随着和谐社会的建构,未来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建成一个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也将不再是个难题。志愿服务组织功能有效发挥,是推进人们相互关爱、传递文明的重要渠道,也会使志愿活动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4):9
[2]张素荣.刘永高.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研究[J].社科纵横2010(05):62.
[3]安国启.志愿行动在中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