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面向实战提高联合作战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

2017-07-14 01:20黄泽毅刘力
神州·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

黄泽毅+刘力

摘要:本文面向实战,紧密结合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了当前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研究,探索了关于提高联合作战军事指挥人才培养质量新途径。

关键词: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培养途径

习主席提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为我军人才建设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高要求。在信息化时代,战争将不再是体能和机械的对抗,而将是信息和人才的较量。得人才者得天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将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整体而言,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军信息化军队的建设。本文在分析我军目前军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实战的联合作战新型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途径。

1 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现状

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军对联合作战的研究起步较晚,一直以来,我国主要实行以培养陆军为主,其他各军种单独培养的模式。直到国防大学成立后,我国才开始探索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仍处于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探索阶段,对联合作战新型军事指挥人才培养的研究不足,培养体制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联合作战新型军事指挥人才的定位不准,致使对人才培养的特点认识模糊。由于对联合作战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理解不深刻,因此不能准确定位联合作战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等,同时导致对人才培养的层级、类型、数量需求也认识不清。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联合作战新型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体制还不完善。

在联合作战新型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缺乏科学论证,通常以“非专业化培训模式”来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都存在低层次徘徊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复合型、創造性、专业化、高层次联合作战新型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同时军事院校之间也没有形成逐层递进、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2 面向实战的联合作战新型军事指挥人才素质需求

面向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需求,推进我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新型军事指挥人才不仅要懂技术更要精指挥,涉猎的知识面要广,需具备复合知识结构,需成为“专才”基础上的“通才”。

联合作战新型军事指挥人才是未来战场的核心力量,岗位的重要性、特殊性决定了其素质标准高于普通指挥军官。联合作战新型军事指挥人才是来源于普通指挥人才中的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不仅要对本军种本专业的知识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能融会贯通其他军兵种专业的知识,具有很好的大局观能力。面对未来战争复杂的战场环境,联合作战新型军事指挥人才需具备将各军兵种作战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联合对抗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面向实战,我们所需要的指挥人才已不再是各军种中的“专才”,而是将各军种“专才”有机融合构成的联合型“通才”,是具备复合知识结构的群体。因此,在联合作战新型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打牢学员基础知识,学精专业知识,广泛学习相关性强的其他知识,并坚持将“指挥与技术并重”、“战术与技术融合”作为人才培养重点。同时,应针对不同岗位的个性要求,构建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实现共性培养和个性培养的统一。

3 紧贴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素质需求,优化人才培养途径

3.1 完善军队院校教育格局,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治军先治校、强军必强校”,军队院校是我军军事指挥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强军兴国,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军队院校作为我国军事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改革创新,以满足对我军各种军事人才的培养需求。对联合作战指新型军事挥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军校。

3.2 强化联合意识,构建新型的岗位培训体系

通过多种岗位轮换,提高指挥人才综合素质,强化每名指挥军官的联合作战意识。有合成的经历,才有合成的素质;有全面的锻炼,才有全面的提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对指挥人才进行岗位轮换。加强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之间的岗位交流,拓宽了高素质指挥人才选拔途径,打破部队指挥人才素质单一的现状。

3.3 面向未来战场,注重联合军演,加强“实战化”培养

为了培养“实战化”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战场实景适应性训练,要从战出发,重点建设各种虚拟作战实验室,在摸拟环境中检验指挥军官的战术思想、作战素养以及战场随机应变的能力。面向实战需求,针对未来复杂的战场环境,科学合理地设计演习战场,做到贴近信息战场这个重点,让每名指挥官身临其境地指挥作战,灵活运用战术,在形势多变的近似实战演习中,锻炼每名军官的现场谋划决策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组织指挥能力。让每名指挥官深刻认识到虚拟作战实验室连着战场,只有平时认真对待演习,才能磨砺意志、创造战法,确保战时可以胸有成竹、施计用谋。

3.4 建立健全与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体系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多方共育的培养模式,为了防止各相关部门职责区分不清,责任主体不明,造成有些单位协调不通,回避培养责任等矛盾问题,因此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建立健全与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体系。首先,制定相应的保障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规范全军联合作战教育训练活动。其次,要发挥各总部机关的主导带头作用,切实落实各单位资源共享,各司其职,实现多方共育的培养机制。再次,制定合理的岗位轮换制度,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岗位轮换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鼓励人才创新培养,合理的对各岗位轮换单位按绩施奖,调动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达到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桂清,史重建,马良.大力培养新型军事指挥人才[J].四川兵工学报,2013(3):32-34.

[2]广艳辉,王立军.对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1):72-74.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