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2017-07-14 01:04郭君
神州·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丰富性钻研应试

郭君

摘要: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那么,什么是“活”呢?有人把它理解为热闹,有人将其解释为活跃。我们认为,这些理解不但没抓住本质,而且搞不好会导致教学的无序杂乱。活跃只是“活”的表征之一,而且活跃绝不是只有教得“活”的课堂教学所独有的表征,也就是说活跃热闹的课堂,不一定就是上得“活”的课堂,不热闹不活跃的课堂也未必就不“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长时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活”不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但涉及教育思想、教材体系、考试制度、学识水平、教学方法等,还涉及社会的许多非教育因素。就语文教学自身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语文课堂“活”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1.教师的“匠气”重

我们还必须承认,当前语文教师的水平是极不平衡的,不但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学历不达标,即使在学历已达标的教师中也还有不少才力学识达不到语文教师的要求。更有甚者,由于受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教师丧失或本身就没有具备敬业精神,不思上进,上课或照搬教参,或一个教案终身用。这样的教师“匠气”实足,没了才气灵性,哪还能把课上“活”?“匠气”笼罩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活”不起来的深层次原因,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2.脱离时代发展要求

新的社会生活内容必须要求新的教育与之适应;先进的教育不但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而且还应有超前性。作为母语教学的中学语文更应具备这样的特色。遗憾的是,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却没有跟上这一时代潮流,还处在较封闭的状态,这主要反映在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尚有模糊认识,语文教材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有一段距离,语文训练的科学序列还没形成等。诸多因素掺合在一起,使得语文课不具备现代教育特色,以此来面对现代生活,必然格格不入,毫无生气,激不起教学主体——学生的兴趣。教学一旦失去了教学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哪还会活得起来?

3.穷于应试,新“八股”盛行

当前应试教学高居不下,语文教学不但逃脱不了,而且首当其冲。语文课的轴心是应试,语文教学的听、说已名存实亡,剩下的读、写也狭隘化为应试内容。课堂上教师讲的是应试,学生练的还是应试,题海无边。更为有害的是,在不断的应试中,各种应试“诀窍”“套路”泛滥,垄断课堂,形成典型的新“八股”,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背离生活,失去其丰富性和科学性。教师和学生只能在这应试的死胡同里越钻越深,课堂越变越狭窄,哪还有“活”可言?

4.成功的科研成果没得到广泛推广

新中国的语文教學由于长期受注入式、题海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和政治运动的冲击,变得僵化死板。针对此,一批优秀教师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创造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整体改革成果,这些成果如果有效地推广到广大教师中去,将对语文课堂产生深刻影响,对扭转沉闷死板的课堂起积极作用。但事实上,这些成果却远远没得到广泛深入的推广。另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成果”却到处充斥。由于急功近利,往往缺乏深入思考、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最突出的现象是或盲目引进、生硬套用国外“新理论”,或停留在一时的感知经验上,这样的结果,最明显的就是一方面丢掉了作为母语教学的中国语文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失去语文的人文性,没有了审美过程等,课堂教学成了干巴巴的程式,还哪来的活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活”起来呢?我们认为需要从教师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努力。

4.1 “教师水平”绝不仅仅指教师的知识高低,而是指教师在其综合素质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教学水平,其中包含教师的人生理想、道德情操、审美修养、教学观念、知识技能等。只有各方面素质都有的教师,才可能使其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变成丰富的智慧和鲜明的个性。那么,怎样有效提高教师自己的综合素质或教学水平呢?这是一篇大文章,概言之,最要紧的,还是古人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有“源头活水”的诀窍是不断学习,努力钻研一点问题。钻研问题不能死钻、乱钻,得站得高远一些。吕叔湘先生指出:“凡是经常钻研一种事物的人,很容易就事论事,把注意力局限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如果能稍微拿出点时间来,站远些,站高些,对所钻研的事物的整体作一鸟瞰,包括它的背景和前景,一定能够获得对那个事物的更通达的理解,能够按照实际的、长期的而不是表面的需要安排自己钻研的力量。”那么又怎样才能“站远些,站高些”呢?我体会,一方面要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理论来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又始终抓住语文自身的特点、规律等来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研究和实践。

4.2自觉端正教育思想,着眼于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一旦不活,必定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坚持素质教育,必定能促进语文课上得活起来。因为坚持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会也必须充分地施展出自己的才智,使课堂教学具有准确性和独创性。坚持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会自觉地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狭隘病,使课堂教学显示出丰富性和完整性。如果不着眼于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因穷于应试教育而无法展示教学的丰富性,甚至连学生的灵气也被扼杀。如果不着眼于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就跳不出一味分析讲解的误区,就会眼里没有学生,学生也就无法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的课堂必定毫无生气可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从这一性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语文学科较之其他学科,更有其丰富性和生动性,语文学科的性质不但对语文课提出了要“活”的要求,也为课堂的“活”奠定了内在基础。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才不会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在教学内容上,才不会片面地把语文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言”,而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言语”;才能去充分发掘语文的人文特征,重视美育和德育的渗透。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才不会陷入教学的模式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才会拿得出各种教学法之上的总钥匙——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取其所长,舍其所短,随机应变,有效地组织课堂,使课堂教学充分地“活”起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丰富性钻研应试
难题
论戏剧观念与戏剧形态
因式分解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作文词汇“丰富性”现状分析及对策
汉字新解
错别字先生
哥德巴赫猜想
应试良方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