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所刻《[嘉靖]象山县志》之影钞本,其曾经近现代藏书家冯贞群、林集虚手校并附题记。依林氏所言,此钞底本原藏于天一阁,后因战乱不幸遗失,故此钞之价值不言而喻。笔者通过对影钞本及上海书店影印之隆庆五年(1571)增修本的比对,发现经过冯、林二位先生的修订,此钞所载内容较为准确、完备,是一部象山县区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嘉靖]象山县志》;影钞本;校订;冯贞群;林集虚
象山县,唐神龙二年(706)由宁海及鄮县地析置而成,以县有象山而得名。明清两代皆隶属浙江宁波府,民国属浙江会稽道,今属浙江省宁波市。
我国有“易代修史,当代修志”的传统。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现存最早的象山县志纂修于明嘉靖年间,后清康熙至同治间又曾多次续修。
《[嘉靖]象山县志》共十五卷,由知县毛德京、王厢仝修,县贡生杨民彝、布衣周茂伯等同纂。是志初刻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隆庆五年(1571)增修,国内仅天一阁一家有藏。1990年上海书店将其影印出版,收录在《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一书中(第30册)。
除上述刻本外,《[嘉靖]象山县志》还有影钞本,天一阁及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其中人大藏本共四册,原书半页10行22字,小字双行同,版框高21.5厘米,宽15.9厘米,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书内行间或眉上多朱、墨笔等校订之迹,卷端钤“鄞林氏藜照庐图书”印一方。卷末有民国二十六年(1937)冯贞群朱笔题记二则、民国三十五年(1946)林集虚墨笔题记一则并钤印两方。
冯贞群题记一在第四册卷十五末,云:“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灯下挍此册毕,冯贞群记”。题记二在第二册卷八末,云:“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校讫”,未再署名。
与冯氏简洁明了的题记相比,第四册卷十五末的林集虚题记内容则要详尽许多。其全文如下:“是書系影钞天一阁藏明刻本,有冯氏手挍、补正、订讹,兼有俗字改之,其功岂鲜少哉!余又补校数条批于书眉上,较为完备耳。该原刻本为海内孤本。曩日本侵略我国,阁中之善本预运内地,冀避遭厄。此钞在鄞沦陷时,余得于废书间。迄重光之后,阁中将原书运返,谁知该本已亡,幸赖是册在存,不禁起抚今思昔之感。丙戌季春月,甬上林集虚识”。题记后钤“心斋”、“林集虚印”两方。
冯贞群(1886-1962),近现代著名藏书家、文献学家。字孟颛,号伏跗居士,晚号孤独老人[1],浙江慈谿人,以字行[2]。清末诸生。民国时期曾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鄞县通志》编纂。建国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先生出身藏书世家,所藏既有宋元刻本,又多名人稿钞本,尤以搜集宁波诸私家藏书楼流散之古籍、碑帖为重。其性喜读书,以书会友,尝与郑振铎、刘承干等名士交往。此外,先生对版本、校勘及目录学等亦有极高的造诣,除编纂自家《求恒斋书目》(求恒斋,其父之室名)、《伏跗室书目》外,还曾对范氏“天一阁”藏书进行过整理研究,编有《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十卷[3]。
林集虚,近现代江浙地区著名书商兼藏书家。本名昌清,字乔良,号心斋,浙江鄞县人,生卒年不详,建国初期尚在世。其父林仕荷曾设“大酉山房”书坊于宁波又新街,刻书售书,颇具规模,时与“汲绠斋”齐名[4]。集虚子承父业,又善版本鉴定,名望更甚。黄裳先生曾称其为“老书估”,自述1952年冬游四明时,“卖书之肆皆识林君,亦皆钦服其目光如炬,能拔善本于丛残之中,余因访之于其家”,是为二人结交之始[5]。先生好古搜遗,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其“藜照庐”所藏善本多达上百种[6]。1928年曾为天一阁编辑《目睹天一阁书录》四卷[7],1935年辑印《藜照庐丛书》十五种[8]。
人大藏本除有冯、林两位先生修订外,当还有其他佚名校对者。全书行间或眉上之朱笔校订盖为冯氏所题,而林氏墨笔补校者则题于书眉并冠以“集虚按”三字。
至于林氏所言影钞天一阁藏明刻本,是否即为上海书店影印底本之原刻,尚待考证。笔者在此只是将影钞本和影印本内容做了一个粗略的比对,其结果简单举例叙述如下(以下文字中,影钞本简称钞本,影印本简称刻本):
一、钞本改刻本之误,间有朱墨笔注释。
卷一第8页,钞本“战船:三十九只,大小不同,以备出哨等用,今革。”只、用二字,刻本分别作“集”、“川”。卷二第10页,刻本“(邮铺)……湖头铺,县东北三十五里,渡海至鄞县火扒铺”。扒字,钞本作“朳”。卷三第1页,钞本“山川纪:井泉、河溪、潭池、塘田……”。井字,刻本作“背”。卷三第4页,钞本“(山川纪)……车岭,县西北四十里”。十字,刻本作“二”,眉上墨笔题作“十”。卷三第7页,钞本“(山川纪-潭池-龙潭)……金蛤潭,县东北三十五里……”。北字,刻本作“比”,眉上墨笔题“北,原比字”,右侧朱笔题作“北”。卷四第4页,刻本“(风物纪-物产-稻之类)小暑,早白,缩颈早……”。颈字,钞本作“头”。卷四第6页,钞本“(风物纪-物产-货之类)茶,出于珠山尤佳。蜜,木绵……”。佳字,刻本作“仕”。卷五第1页,钞本“版籍纪:户口,田赋……仓储,卹政。”政字,刻本作“攻”,眉上墨笔题“政,原似攻”。卷五第6页,刻本“(版籍纪-科则)以下田地分三乡定额,征有起运、存留之别。”起运,钞本作“池运”。卷五第15页,钞本“(版籍纪-盐课-巡获私盐)……所属爵溪、石浦、陈山、赵岙四巡检司……”。检字,刻本作“捡”。卷五第23页,刻本“(版籍纪-卹政)义馆:在社稷坛右……嘉靖三十四年(1555)邑人钱完建,为官长驻息及为行旅歇宿之所。”歇字,钞本作“敬”。
二、刻本对钞本误,朱墨笔校正间注释。
卷二第3页,刻本“(区域纪-都隅)政实乡里一保十二……西沙保,县西二十里。”县西后,钞本无“二”字,眉上墨笔题“失‘二字”,并于原位增补。卷三第1页,刻本“(山川纪)……王几山,县南一十五里……”。王字,钞本误作“正”,眉上墨笔题作“王”,右侧朱笔改为“玉”。卷三第3页,刻本“(山川纪)……猢狲岩,县东一十五里。其岩顿立如猢狲……”。顿字,钞本误作“顕”,眉上墨笔题“顕,似顿字”。右侧朱笔直接改正。卷三第4页,刻本“(山川纪-井泉-义井)……城隍井,县西一里,东岳庙前路左,深尺许……瓦窑井,县东一里,泉甘冽,久旱愈佳”。许字,钞本误作“杵”,眉上及右侧朱笔改正。冽字,钞本误作“列”,朱笔直接加冫改为“冽”。卷七第3页,刻本“(礼秩纪-祠庙)普济庙:县东南二十五里……后圮,有司野祭……”。野字,钞本误作“墅”,眉上墨笔、右侧朱笔改正。卷九第5页,刻本“(历宦纪-题名-国朝-典史)……王子泰,永乐九年(1411)以御史谪里……”。谪字,钞本误作“謪”,右侧墨笔加△,并于眉上题“谪”。卷十五第4页,刻本“(艺文纪-序-赠张晖吉序)……其可复事于学而庸此励之乎……”。于字,钞本误作“千”,眉上墨笔题作“于”,而右侧朱笔改作“於”。卷十五第12页,刻本“(艺文纪-序-贺邑大夫锺陵毛先生荣奖序)……尊主庇民、攘外绥内为经济之才……神机鬼藏、径趋垄视为巧谲之才……”。攘字,钞本误作“欀”,眉上朱笔题作“攘”。趋字,钞本误作“超”,眉上墨笔题作“趋”,右侧朱笔改作“趨”。endprint
疑为遗漏者,如:卷五第7页,刻本“(版籍纪-[田赋]-科则)……政实乡……斜峻地,麦一升六合九勺”。钞本误作“科”。卷六第6至7页,刻本“(学校纪-书籍)……○逆臣録○……○周易大全○……”。逆字,钞本误作“游”。周字,钞本误作“问”。
三、钞本刻本或同或异,朱墨笔校改其错字、俗字、古字、异体字等,间有注释。
卷一第7页,“(建置纪-城池)……分丈尺,筭用度,起工筑城……水门三:一在北门之右,下设窝舖,拨兵防守……”。筭字,朱笔改作“算”。铺字,眉上墨笔题“集虚按,舖当作鋪,余同”。卷二第4页,“(区域纪-都隅)游仙乡,里一保十……塗次保,东北三十里”。塗次之涂字上半部均作“凃”,朱笔添加笔划改作“塗茨”,并于眉上注明“乾隆志作塗茨”。又同页,“(区域纪-都隅)……国朝,三乡分为三区,辖都二十四,图四十五……”。图字,眉上墨笔题“集虚按,圖当作啚”。卷二第9页 “(区域纪-古迹)……濯缨亭,县西二百步……”。濯字,刻本偏旁作冫,钞本作“矅”,眉上墨笔题作“濯”,朱笔直接涂改为“曜”。卷三第4页,“(山川纪-井泉-义井)……旋井,县东北四里,下有石(石+曹),深不盈尺……”。(石+曹)字,眉上墨笔题“集虚按:(石+曹),俗字,当作漕。”卷四第5页,“(风物纪-物产-药之类)……菖蒲,草薢,艾,菊花……”。草薢,右侧朱笔改作“萆薢”。卷九第3页,“(历宦纪-题名-宋-县令)……毛洪,景宁年间任”。宁字,右侧朱笔删改作“定”。按:景定,南宋理宗赵盷之年号。卷十第5页,“(人物纪-题名-乡荐-国朝)……洪武二十年(1387)丁酉科:丘文炯,任元州学正”。元字,朱笔右侧题作“沅”。卷十一第17页,刻本“(人物列传-行义-国朝-陈荣)……父母疾,不复言咲。先丁内艰……”。咲字,钞本作“哭”,眉上墨笔题作“咲”,右侧朱笔题作“笑”。卷十五第13页,“(艺文纪-记序诗赋-诗)登珠山绝顶,張文曜……:谁把珠玑削作峯,振衣登涉趂秋风……”。趂字,朱笔右侧题作“趁”。
间有遗漏者,如:卷四第5页,“(风物纪-物产-蔬之类)……笋,元荽,蕨,姜,芹……”。元荽,系“芫荽”之俗称;卷五第1页,“(版籍纪)户口、田赋……塩课、食储、?政。”卷首所题“食储”,至第17页正文实作“仓储”。
四、刻版漫漶、字迹模糊之处,钞本录入明晰完整,间有误者,朱墨笔再作校订注释。
卷二第11页,“(区域纪-桥梁)……县西北一里□□寺前。”□□字,刻本漫漶不清,钞本作“筹慈”,筹字,眉上墨笔、右侧朱笔改作“等”。卷三第7至8页,“(山川纪-潭池-龙潭)……巨穴潭,县东南一十里,有二穴,其深无际,潭水随庙升降……”。最后二句,刻本残缺不全,钞本完整。卷五第4页,“(版籍纪-屯田)……昌国卫……左右中前所共米一千三十二石五斗一升,送一仓上纳……○以上据微本色。”仓、上、纳、据、微、本诸字,刻本几成墨丁,难以辨认,钞本完整清晰,然“微”字有误,眉上墨笔、右侧朱笔改作“征”。卷九第5页,“(历宦纪-题名-国朝-主簿)……王溥儒,监生,建昌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任……”。昌人二字,刻本漫漶笔划脱落,钞本二字合一误作“员”,眉上墨笔题作“建昌人”。卷十二第6页,“(杂志纪上-寺观庵院)……考槃庙:县东七里。旧传五季时有一隐君子,避乱辞爵居于此,作室名考槃……”。子字,刻本缺笔,钞本作“千”,眉上墨笔题“千,原文疑子字”,右侧朱笔改作“子”。卷十四第2至3页,“(艺文纪-记序诗赋-记)……大瀛海东道院记,元吴澂草庐:……而有客授予大瀛海之图,为之矍然以惊……”。矍字,刻本漫漶不清,钞本(上朗下只),眉上墨笔题作“矍”,右侧朱笔改作“瞿”。卷十五第12页,“(艺文纪-记序诗赋-诗)初谒,钱唐:……朝觐臣看朝觐礼,太平人唱太平歌……”。看字,刻本漫漶缺笔,钞本误作“肴”,朱笔右侧改作“看”。
五、刻本漏字、无字、多字或语义不通、行文版式欠妥者,钞本相同或稍加补充,朱墨笔校改、增补间注释。
卷一第8页,“(建置纪-城池)昌国卫……(大明洪武)二十年(1387))起……以本卫移置象山县之西南天门山,名东门今旧昌国……”。最后一句原本小字注释,朱笔用调换位置符号改作“今名东门,旧昌国。”卷九第4页,“(历宦纪-题名-国朝-知县)……马思聪,莆田人,进士,正德元年(1506)任,陞户部主事。”田、年字,刻本钞本均无,前者朱笔添加而作“莆田人”,后者眉上墨笔题“元,下原失字。”卷十一第7页,“(人物列传-名贤-国朝-俞士吉)……擢佥都御史,奉使朝鲜……王乃郊迎道左……”。王乃二字,刻本横向镌刻,为小字,钞本同,眉上朱笔题“王乃二字改作大字”。卷十一第10页,“(人物列传-文学-国朝-王梴)……而东廓先生邹守益、念庵先生罗洪先生荆川先□唐顺之,皆与友善……”。□处,刻本系空格,钞本同,眉上墨笔题“原失字”,而朱笔经圈改、填补“生”字,将此句改为“东廓先生邹守益、念庵先生罗洪先、荆川先生唐顺之……”。卷十二第5页,“(杂志纪上-寺观庵院-平水庙)……按,旧志为平帅庙,出迹未详,郡志讹为平水耳,不知否然。”末一句,朱笔用调换位置符号改作“不知然否”。卷十五第6至7页,“(艺文纪-记序诗赋-序-赠邑令锺陵毛侯序)……野多饿夫,并海寇攘捊鼓之声达旦不辍……逸诗曰:马之刚,辔之柔矣……”。攘字,朱笔加“扰”改作“扰攘”。刚字,朱笔加“矣”改作“刚矣”。卷十五第19页,“(艺文纪-记序诗赋-诗)……游保宁寺,姜文源:幽寻偶入烟霞第,兜率台前见远公……”。幽寻,朱笔右侧改作“寻幽”。
六、对刻本钞本空白处、原缺内容、原缺页之补配等情况,朱墨笔注释说明间作增补。
卷三第2页实系卷二第2页,刻本钞本同,眉上墨笔题“此处疑有□入,原文如此。查本页系第二卷第二页,原页竟无之”;眉上朱笔题“此叶重出,原脱一叶。”卷九第6页,“(历宦纪-题名-国朝-教谕)……吴瑾,松江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任。”人字前,刻本漫漶缺失,空白,钞本同,朱笔加字改为“松江人”。卷九第13页(历宦纪-列传-国朝),右面末尾二行及左面皆空白,随后一页页数漫漶不清,右面首三行有格无字,钞本相同,内容始于“林森”,眉上墨笔题“以上空,原文如此。”卷十第6页,“(人物纪-题名-乡荐-国朝)……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陳文昌,选贡入太学,中应天乡试,任罗田知县……过于劳瘁,以□觐事,行至大名而卒……”。□字,刻本空白,钞本同,眉上墨笔题“以下原文失”,而朱笔在□处添加“朝”字。卷十缺第8页。卷十一缺第12页,钞本加空白页,其上墨笔题“原脱叶”。卷十二第3页,“(杂志纪上-寺观庵院)……仙岩禅寺,县东北三十里,宋干德二年(964)建,熙宁□年加寿圣二字,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今额……”。□字,刻本空白,钞本同,眉上墨笔题“原失字”,朱笔直接加字改为“熙宁元年(1068)”。endprint
通过比对,发现县志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所述内容有前后矛盾者,为此,林先生已提出质疑。其一:卷九第10页,“(历宦纪-列传-国朝)……陈文讲,莆田人,举人,嘉靖二年(1523)任教谕……”。二字右侧墨笔加△符号,且于眉上题“集虚按:二,教諭下作四。”反查卷九第5页,“(历宦纪-题名-国朝-国朝-教谕)陈文讲,莆田人,举人,嘉靖四年(1525)任。”其二:卷九第11页,“(历宦纪-列传-国朝)……李凤,祁州人,由监生嘉靖三年(1524)任学训……”。三字右侧墨笔加△符号,且于眉上题“集虚按:三,训导下作五。”反查卷九第6页,“(历宦纪-题名-国朝-训导)……李凤,真定人,嘉靖五年(1526)任。”
又,全书最后两卷内容、序次有些混乱。卷十四“艺文纪”涵盖内容依据卷端所题,应为“记、序、诗、赋”。其一:“记”类,止于第24页。其二:“序”类,本应归属第十四卷,然其版心中却题“象山县志卷十五 一”,页数另起,共13页。其三:“诗”类,其首页版心中题“象山县志卷十五 十二”,止于“廿五”页,共14页。其四:“赋”类,未有单独起始页,始于诗类第25页末行“献赋”,止于总第30页,约有6页。最后是“补黄润玉先贤赞”,总第30-31页,共2页。第十五卷虽无卷端,却有卷尾,按,卷尾原题“象山县志卷之十五终”。
是书虽不完美,但瑕不掩瑜。原刻本既已失传,此影钞本又曾得到冯贞群、林集虚二位先生校订,所以,无论从版本还是内容上讲,它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一部象山县区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当值得珍视。
參考文献:
[1]周惠慧撰,《伏跗室主人冯贞群先生》,网址:掌故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233468247, 2013-09-10 07:28:51转载。
[2]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主编俞福海,《宁波市志》(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第2982页·第四十九卷人物传略。
[3]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主编俞福海,《宁波市志》(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第2413页·第四十卷文化·第五章图书·第一节藏书楼·现存藏书楼·天一阁藏书楼。
[4]严浩军主讲,《宁波历史上的雕版印书业》,网址:七秒钟小鱼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248399282,2016-02-01 07:28:54转载。
[5]黄裳著,《来燕榭书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年5月第1版,第168页·参订仙传外科秘方;第175页·范运吉传。
[6]张传保修,陈训正、马瀛纂,《[民国]鄞县通志》,民国22年(1933)修,据1935-1951年铅印本影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3年6月第1版,文献志·第2113页,即戊编中·艺文·典籍·现代本县公私藏书纪事·林集虚藜照庐。---《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17册。
[7]柳和城著,《藏书世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宁波范氏与“南国书城”天一阁。
[8]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2年12月新1版,第1册,第310-311页。
作者简介:林珊(1964.08)女,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员,从事古籍整理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