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宏观质量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2017-07-14 01:06许子一
商情 2017年19期
关键词:宏观认识质量管理

许子一

【摘要】 质量是直接反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质量管理也是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保证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国家对于质量管理工作非常关注,发布众多法律法规来规范质量管理工作质量。通过对监督执法工作的管理,更好的提升企业整体的质量管理水平,保证正常市场秩序,使我国质量管理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宏观;质量管理;认识;思考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整体市场改革不断审图,人们对于质量问题关注意识逐渐形成,导致质量管理问题成为目前的整体宏观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传统的政府职能管理采用的是大包大揽式质量管理模式,整体的工作效果不够显著,实质性成果较少,因此在政府对于质量管理工作应当逐渐从宏观角度出发,做好政府综合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宏观质量控制达到微观状态下的提升。加强质量宏观管理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从质量大局出发来将控制主体下放,从而更好地完成落实。

一、宏观质量管理基本特征

(一)战略性

根据指导思想作为核心保证宏观质量管理工作中心,第一步站在服务社会的大局做好相关战略性部署,不仅能保证宏观质量特征,同时作为后期工作开展的指导理念。只要前期做好战略规划的制定,才能在后期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做好部署。如果没有建立服务社会大局为重战略目标,整个宏观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将会缺乏管理,没有整体的核心思想作为指导在后期开展工作过程中,整体的社會动态把握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导向性

宏观质量管理工作能够直接对工作起到指向性作用,宏观状态下的质量管理将会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通过宏观质量管理工作对于措施的指向性作用制定,引导社会建立良性的发展竞争机制,宏观状态下完成对于微观内容的质量监督,采用新型管理理论,将整体的工作基础做到扎实稳固,持续提升产生服务质量,建立完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快速发展。

(三)系统性

宏观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指的是在执行落实过程中,宏观质量管理必须以社会实际作为基础,确定合理的工作范围控制,将可控的质量范围进行全面的确定,紧抓规定环节深度,把工作做实。建立系统性的管理工作体系,在政府机关和企业中,多方进行系统构建精细的管理网络,整合出合理的宏观质量管理小组,定期检查和监督企业中各项质量管理问题,提升企业的自觉性。

(四)公共性

宏观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执行者是政府部门,政府需要承担所有部分的组织者和落实者,在公共范畴内,全面落实影响范围下公共特征的把握,建设合理的社会普遍意义的质量管控系统,并非单独建立少数几个针对性部门,而是通过大范围覆盖条件下对不同的企业质量监督过程进行管理,具有公共性特征。

二、宏观质量管理系统性工作

宏观质量管理是建立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角度提出的质量管理理念,因此正确的理解和执行宏观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整个行动开展的核心和困难点。

(一)深化质量管理工作内涵

质量管理工作内涵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安全质量,保证安全质量是一项 产品的最基本标准,没有产品安全性保证所有的其他附属属性都是没有意义的。在宏观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确保安全性作为重要的、最普遍的部分来控制,而政府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法律约束效果来管理安全质量的影响,没有安全质量,所有的监管都是空白。第二,制造质量,制造质量是指在产品使用时的体验需要保证较高质量, 不仅需要满足符合需要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保证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第三,服务质量,该标准需要满足产品之外的附加服务能够满足高层次用户的要求,使顾客的使用满意度和忠诚度更高,相对简单的产品质量而言,服务质量标准更加多样化。第四,卓越质量,质量的卓越性是指在整体角度,能够具备整体的、综合的质量管理要求,是保证整体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准则。

(二)协调质量工作体系

宏观质量管理工作是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综合性质量工作。随着质量工作内涵深化及多样性,必然要求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质量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明确政府与社会各方的质量责任与职能,完善质量工作体系,确保其系统性,提升整个工作体系的协调运行能力。

在目前的质量工作环境下,完善宏观质量工作体系首先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宏观质量涉及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能,作为质量工作的主管部门,质量技监局应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做好全市质量工作的组织协调,在质量工作中形成部门合力;二是强化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质量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社会资源在质量工作中的配置。

三、有效开展宏观质量管理

为了有效的做好宏观质量管理工作,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工作:一是有效利用有限的政府质量工作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建立协调融合、目标一致的新型质量工作体系,构筑覆盖全面的质量公共管理网络,提升质量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协调运用质量管理、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等质量工作措施与手段,加强对总体质量水平的科学评价与分析、加强对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加强对区域及行业质量发展的引导与指导、加强对质量安全风险的研判与有效控制。只有如此,政府质量工作才能真正由偏向微观向宏观进行蜕变,公共质量管理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宏观质量管理绝对不是将质量管理监督的范围扩大,而是更直接的深入控制核心点,将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深影响的质量管理工作产生本质的联系,将工作的重心向集中化规范。将质量管理工作在单纯依靠产品质量向服务质量来转变,从符合要求的基本向卓越品质的转变,通过转变的态度要求可以发现质量工作的发展方向将会以社会实际水平为标准来逐步向高级程度迈进,社会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程虹,李丹丹.我国宏观质量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9(12):169-178

[2]马小平.宏观质量管理与质量竞争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张廉.强化宏观质量管理工作[J].质量天地,2003(12):1-1

[4]刘丽.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产品宏观质量管理的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z2):18-21+24

猜你喜欢
宏观认识质量管理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