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京津
【摘要】 本文首先回顾了历史上美国和德国通过正确的,适合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产业政策实现快速崛起的历史,证明了合适的产业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盛衰成败的重要意义。继而,通过对于文献的总结以及作者自己的深入探究,认为未来的工业4.0时代,将会是一个生产制造分散化、消费需求个性化的时代,这与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特点和优势正好吻合,而大型制造业企业在消费领域的优势则将弱化。为了在未来的新工业时代取得发展优势,国家应该实行支持中小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关键词】 工业4.0;中小企业;产业政策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分别以蒸汽化、电气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和全人类的面貌,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极大地改变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曾经一度占据了世界工业制造业份额的半壁江山,并以此为基础称霸世界百余年;而美国、德国等国家则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快速实现工业化,完成了制造业领域地赶超,后来居上,特别是美国,最后不仅在工业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地取代了英国的世界领导者地位。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在工业化的变迁当中似乎失去了作用,出现了后发国家后来居上,赶超先进国家的“怪异”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本身,也给了中国通过实现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从而赶超欧美发达国家,摆脱近代史以来的落后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激励和启迪。乘长风起航,方能破万里巨浪。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后来居上都与其实行了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适应时代技术条件和竞争格局的产业政策密不可分。当下,虽然还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志,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亦即工业4.0时代的号角却已经响起,人类即将或者已经不知不觉地拉开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帷幕。这一点业已成为了产业界的共识。变革本身就是机遇,更何况是产业革命这样巨大而影响深远的划时代巨变。如何利用新工业革命的契机,实行适合于工业4.0时代条件的产业政策,实现“弯道超车”,以达到后来居上,是我们每一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应该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在本文中梳理了美国和德国等国家近代史上曾经实行过的成功产业政策,分析了这些政策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然后总结了工业4.0时代的特点,并与中小企业的特點加以对照,发现中小企业在未来具有独特的优势;继而为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新工业时代的这种优势,实现中国在工业4.0时代的领先,提出了一些产业政策方面的建议,以飨读者。
一、促使美国、德国后来居上的产业政策分析
(一)美国和德国产业政策回顾
美国建国后长期都是一个农业国,直到南北战争(1860年到1864年)废除奴隶制之后,才迅速完成工业化并且实现了对于英国的赶超;而德国直到普法战争(1870年到1871年)之后才完成了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国家统一,并且之后快速实现工业化。
两国都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机,从而在很长时间里面落后于英国,但是又都在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之后,通过推行正确的产业政策,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在差不多相同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快速崛起。美国和德国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实行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对外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同时对于战略性产业,诸如钢铁、石油、化工和电力等实行了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并通过高额的军事订货加以“喂养”。为了发挥规模效应,并且更有力地争夺世界市场,两国有意识地培养了一系列的垄断组织,通过行政和立法手段,促进产业与资本的集中,形成了诸如标准石油和克鲁勃集团这样实力雄厚、影响广泛的大型垄断企业。
这种政策自有其思想根源。早在美国建国的时候,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就提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提倡用国家力量来保护和扶持本国工业的发展。而德国大约同时期的思想家李斯特则更进一步,在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当中,系统性地论述了通过国家干预、贸易保护和产业扶持等手段,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快速实现国家崛起的一系列思想。这些思想后来都转化为两国的实际产业政策,收到了预想当中的良好效果。
(二)英国产业政策的失误
英国一直以来实行自由贸易。自由贸易的思想被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奉为圭臬,落实为英国长久的国策,并且不断推销于世界各国。在英国自身产业强大,富有竞争力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可以为英国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但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却阻碍了英国进行及时地改革。英国崛起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小,资本集中程度比较低。在以电力、钢铁、化工和石油为代表性行业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来到的时候,英国继续坚守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没有对这些新兴的战略性行业进行有效扶持,也没有主动地促进产业和资本的集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产业,例如电力、钢铁、化工和石油等都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规模效应,需要资本的高度集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率先实现了大规模资本集中的国家都可以享用这种巨大规模效应所带来的好处。并非英国的产业政策就一直不对,只是时代已经变化了。具体的产业结构和客观的发展需求都已经改变,政策当然也应该相应地进行调整。
“水无常形”,顺势而为才能永立潮头。
如果说,第二次产业革命因为其电力、石油、化工和钢铁等代表性行业全都要求资本集中以扩大生产规模收获规模效应,从而带来了一个大企业和垄断资本的天下的话;那么,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亦即智能制造时代,将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扩展和消费领域个性化需求的崛起而造就一个中小制造业企业大有可为的未来。
二、工业4.0时代的特点
(一)工业4.0概念的内涵
德国具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但是其代表性产业例如汽车、机床等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中德国可以讲并没有抓住机会,没有诞生出一家类似于微软、谷歌、甲骨文等等世界知名的软件和互联网公司,被同时崛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甩在了身后,也被诞生了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的中国超越。
为了弥补劣势,重新夺回领先地位,德国人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工业4.0”概念。
工业4.0的概念最早由德国政府提出,其本意是在德国发达的经济基础上,“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增强式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模式”,核心理念是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的深度融合。
(二)工业4.0相关研究概述
张曙认为,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被采用,工业、经济乃至于社会结构都会由垂直向扁平转变,从集中向分散转化。对于制造业而言,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就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组成足以与大企业对抗的社区或者联盟,并且成为智能工厂和智能化生产的先锋队(张曙,2015)。
杨帅提到,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浪潮中,产业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大趋势;而市场需求,则不断向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等方向转型。对于这些变化的认识,是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的背景和重要动力(杨帅,2015)。
芮明杰则干脆提出,“工业4.0”本身就是一种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新型智能制造生产方式,代表了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制造母机的融合,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生产出高品质、个性化产品以符合这种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芮明杰,2014)。
可以看到,在新的工业4.0时代,生产将由集中走向分散,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工业结构也将由垂直变得扁平,信息技术和生产线的融合将为这种变化提供技术基础;而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持续追求则成为了生产制造领域变革的强大动力,甚至于成为工业4.0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生产领域的分散化、扁平化,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为中小制造业企业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三、中小制造业企业特点及在工业4.0时代的独特优势
(一)中小制造业企业和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特点
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少,运行和转向灵活等特点。中小制造业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领域,力图在单一细分市场或者单一产品上精益求精,取得竞争优势。由于资产较少,中小企业通常进行小批量生产并且及时调整产品内容。
大型制造业企业相比于中小制造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通过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来扩大生产規模,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同时有能力建立强大的营销网络,并以此来取得竞争优势。可以大规模生产以降低单位成本,拥有资金和人才优势从而可以在技术研发上占据领先,同时拥有较强的营销网络,是大型制造业企业相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三大主要优势。但是,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扩展和消费领域个性化需求渐成主流,大型制造业企业这三方面的优势将不再明显,甚至于会成为一种拖累。
(二)中小制造业企业在工业4.0时代的竞争优势
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个性化消费渐渐成为主流。从最近几年的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展销会上的订货情况看,大批量订货已经趋于减少,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中小企业具有动力足、转向快、市场敏感度高等独特优势,小批量生产的特征加上可以快速调整产品内容,使得中小制造业企业特别适合这种个性化的消费趋势。大型制造业企业由于资本和生产规模的庞大,要求高销量和较高的利润,难以适应小批量、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原本的优势反倒会成为羁绊。强大的营销网络,是大型制造业企业快速占领市场、销售产品的重要硬件设施,也是中小制造业企业难以与之比拼的地方。而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与运用,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找到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途径,使得它们可以快速而低成本地投放产品,高效率地对接消费者。
同时,信息技术也使得传统的单向推销变为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地双向互动。大型制造业企业由于效率的问题,难以及时回应消费者的反馈,而中小企业则显得更加灵活。信息技术使得生产者可以更加快速和高效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而个性化消费趋势下的消费者需求必定是多种多样而又比较分散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将难以回应这种分散化的需求信息,而中小企业则会因灵活而占有优势。
大企业仍将拥有资金和人才上的优势,因而也就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也将不再明显且比之以往更难发挥作用。研发本身需要比较高的前期投入,相应地也就要求后期的产品必须具有较高的销量和利润率来进行弥补,而这与个性化消费趋势下小批量、定制化的趋势是不相符合的。而中小企业则可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以及构建不同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协作体系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信息化技术的扩展和消费领域个性化需求的崛起,为中小制造业企业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提供了独特的竞争条件,并与其自身的特点相结合,造就了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能否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和经济效益,还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上做出积极而有效的回应。
四、相应的产业政策
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工业、经济乃至于社会结构都会由垂直向扁平转变,从集中向分散转化。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不断集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产业趋势将会发生转变。技术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将会创造一个适合中小制造业企业自身条件和发展的新工业时代。为了在这个新的时代里面占得先机,我们必须对产业政策进行相应地调整。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这里要重点谈谈以下两点。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的高度转变观念,切实地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加以重视。我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完成工业化,实现赶超,采用行政手段支持了一批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采用了德国和美国曾经走过的靠行政干预和国家扶持来支持战略性行业发展,完成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老路。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到今天,大型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里面的主体——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依然享受着在行政、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特殊照顾,而中小制造业企业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区别对待。原先对于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大力支持是正确的,这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但是今天,产业发展需求已经或正在改变,因而相应的侧重点也应该转变。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在工业4.0时代的独特优势有深刻地认识,必须真正地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加以重视,改变过去抓大不抓小,大型企业吃肉,小型企业连汤都没有的局面。
其次,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最薄弱的环节进行重点支持。中小制造业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呢?是资金和人才的缺乏。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融资渠道不畅,而人才缺乏的主因则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更新。为此,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力度,畅通融资渠道,建立各种体制机制,降低中小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更多的人才在体制外就业,鼓励更多人投身创业创新浪潮,为中小制造业企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这里主要的问题并不在于政策本身,而在于政策制定者和大眾的思想观念转变。我们必须深刻而及时地认识到,未来的工业4.0时代将会是一个中小制造业企业蓬勃发展、大放异彩的时代;只有广泛、众多而灵活的中小企业才能顺应生产制造分散化、消费需求个性化的大趋势,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只要认识到了这一点,政策制定则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五、总结和预测
只有适合于生产力发展和客观产业需求的产业政策才能促进经济的蓬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产业变动的趋势有清醒地把握。
信息技术地深入运用所带来的将是一个生产分散化、扁平化,适合于中小制造业企业特点的工业制造时代;而消费领域的个性化趋势,则为中小企业发挥自身灵活的优势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而技术的发展则在客观上缩小了大型制造业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原有的巨大优势。大型制造业企业在大型装备制造、高新科技研发和先进设备生产等领域将依然占据优势;但是在消费领域,中小企业则发挥自身灵活机动的优势更加有效地回应消费需求地变化,从而占据优势地位。
产业格局的变化方向,也就是我们政策调整的指针。我们应当积极地顺应这种发展趋势,而不能违背。
参考文献:
[1] 王惠文,黄澄清,魏嫄.中国互联网行业反垄断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40-44
[2]陈志文.“工业4.0”在德国:从概念走向现实[J].世界科学,2014,05:6+13
[3]芮明杰.“工业4.0”: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方式[J].世界科学,2014,05:19-20
[4]张曙.工业4.0和智能制造[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08:1-5
[5]裴长洪,于燕.德国“工业4.0”与中德制造业合作新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4,10:27-33
[6]杨帅.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比较、启示与应对策略[J].当代财经,2015,08: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