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其翻译思想见解独到,涉及翻译的多个方面,在当时翻译界影响深远,对现今翻译研究与实践仍有巨大指导作用,我们需认真解读鲁迅翻译思想,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鲁迅 翻译思想 翻译目的 翻译方法 翻译态度
引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翻译家,同时也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翻译活动前后达33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他翻译介绍了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鲁迅在近代翻译领域的成就不仅在于多产的译作,更在于其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见于其有关翻译研究的文章和译序跋、一些杂文集和书信集中,涉及翻译多个方面,对现今翻译研究与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其翻译思想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翻译目的
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通过翻译引进西方科技、社会制度等踏上救国之路。鲁迅是其中之一。
“他当时翻译的书籍或文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的文艺理论和革命的文学作品,另一类是除这些以外的文章和作品。对于前一类理论书籍的翻译,他曾多次对人说,那好比是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是直接为革命服务的。”可见,鲁迅把翻译与社会革命及国民命运联系在一起,认为翻译是为改造社会,而不是为随心翻译。秉承这种救国救民的思想,鲁迅借助日文转译不少东欧弱小国家、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因为他觉得这些民族的境遇与中国境遇形同,对于中国读者更有借鉴性。对于前一类书,“他主要是供大家参考,但着眼点仍是‘有用和‘有益”。
二、翻译方法
鲁迅在翻译方法上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1.提倡“直译”:“直译”与“意译”之争,从佛经翻译时期至当代翻译,从未停歇,最初翻译家称其为文质之争。鲁迅提倡“直译”,有些死译的人便高举鲁迅的旗帜,极力反对“意译”,但鲁迅提倡的“直译”实际是“正译”,其对立面是“歪译”,并非“意译”。鲁迅没有将“意译”和“直译”对立,甚至赞成兼用“意译”。从《<小彼得>译本序》中可看出这一点:
“凡学习外国文字的,开手不久便选读童话,我以为不能算不对,然而开手就翻译童话,却很有些不相宜的地方,因为每容易拘泥原文,不敢意译,令读者看得费力。这译本原先就很有这弊病,所以当我校改之际,就大加改译了一通,比较地近于流畅了。”
2.反对“顺而不信”。赵景深提出“顺译”观点。当时杨晋豪也鼓吹:“第一要件是‘达!”
而这种说法实是为“乱译”找推脱之词。翻译本是为传递信息,自然要以“信”为第一要义,鲁迅也一直这样做。我们目前常说“增词不增义,减词不减义”,也是为了“信”。这种“顺而不信”的观点,以为只要文字通顺,读得懂就行,却并不关心译文是否忠实于原著,这岂不是一种误导?
为反驳赵景深的“顺译”观点,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对此,应注意其提出背景,正确理解,切勿片面理解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和批判。
关于这种“不顺”,鲁迅曾在和瞿秋白通信中做出解释:
“自然,这所谓‘不顺,绝不是说‘跪下要译作‘跪在膝之上,‘天河要译作‘牛奶路的意思,乃是说,不妨不像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这里就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话,给读者省些力气呢?这样费解,怎么还可以称为翻译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对于“借着翻译输入新的表现法”这一目的,瞿秋白是认同的,但他反对“宁信而不顺”这种提法,他说:
“把‘宁信而不顺变成一种原则,那始终是极不妥当的。第一,我們创造新的字眼,新的句法……等等,应当使它们能够在口头上说的出来,能够在口头上说得出来,能够有“顺”的条件,不然呢,这些新的表现方法就要流产的。第二,我们不应当自己预先存心偷懒,说什么可以‘不顺些,——这一个倾向的发展可以造成很坏的结果:一般青年的翻译因此完全不顾群众的需要,随便搬出许多《康熙字典》上的汉字,把它们拼拼凑凑就造成了‘新名词(例如‘扭现,‘意味着等等),随便用些文言的缩写式的虚字眼,把英文句法分析的图表写成一大堆模糊混乱的句子(例如‘将行将入木的速度扭现于目前等等)。”
瞿秋白提出的第二点值得我们借鉴,因为直到今日,依旧有不负责任的译者拿鲁迅的这种主张为自己的懒惰和不负责任当挡箭牌。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主张,理解其真正含义,不可片面理解大加指责,更不可借此偷懒胡做翻译。
3.为“硬译”辩护。“鲁迅在《<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译后附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没有出路——了,所余的唯一希望,只在读者还肯硬着头皮看下去而已。”
“硬译”论争随之而来。实际从上面可看出,鲁迅当时采取“硬译”也是无奈之举,并非随意而为。我们须注意两点:第一,鲁迅这样做也是为读者负责。“我要求中国有许多好的翻译家,倘不能,就支持着‘硬译。”鲁迅如此呼吁,说明译者须努力提高翻译水平,翻译出更多“信”而“不硬”的作品。第二,鲁迅的“硬译”主张主要针对理论书籍的翻译。他指出:“此外,现在最普通的对于翻译的不满,是说看了几十行业还是不能懂。但这是应该加以区别的。倘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那样的书,则即时德国人来看原文,他如果并非一个专家,也还是一时不能看懂。自然,‘翻开第一行就译的译者,是太不负责任了,然而漫无区别,要无论什么译本都翻开第一行就懂的读者,却也未免太不负责任了。”
三、重译和复译
重译和复译并非鲁迅最早论述,但时人对其错误看法不时冒出,鲁迅对此写了不少专文加以批判。
关于重译,鲁迅认为,理想的翻译应由精通原文的译者从原著直接译出,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重译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有存在的必要。当时中国刚开始迎接外国学术、社科作品,许多语种译者短缺,该困局短时间之内不可能马上改变,只能通过重译暂时弥补其它语种译者不足的缺憾。
他还指出,重译有缺陷,但也有优点:重译时原文难译的地方,已由原译者消去若干,原文中难以理解之处,忠实的译者也往往会加以注释,所以,原译者译作相对容易理解,转译时出错的可能性要比直接译少得多。
鲁迅认为重译本的质量不一定比直接译差,关键看译者能力及翻译态度。他强调评判重译本时,要首先看重译本的质量,以及译者的动机是否趋时等,极力反对不加分析便诋毁重译。
关于复译,鲁迅持辩证态度,不赞成不加分析地反对复译,并用翻译实践支持复译。他认为,复译是击退乱译的唯一好办法,可提高整个新文学水平,并通过《非有复译不可》论述其意义和必要性,自此,反对复译的声音消失了,名著复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对待翻译的谨慎、虚心
鲁迅从事翻译谨慎又虚心,既体现在对待自己译论的辩证评价上,又体现在对自己译作的自我批评和虚心接受他人批评上。
在译论上,他主张“直译”,也意识到人们对“直译”的误解易流于死译,故发文表明自己并不赞成晦涩和拘泥,欢迎有能力的译者经过潜心研究做出近乎于解释的意译文。针对理论书籍,他虽提出可以“硬译”,但也虚心指出这是权宜之计,要求中国有许多好翻译家,能够为读者提供信而不硬的理论作品。
在译作上,“他对自己的译文认为不惬意的地方,即作严厉的自我批评。他将《小约翰》‘末尾的紧要而有力的一句德文,刊入引言中说:‘那下半,被我译成这样着陆额的‘上了走向那大而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艰难道路了,冗长而且费解,但我别无更好地译法,因为倘一解散,精神和力量就很不同。然而原译是极清楚的:上了艰难的路,这路是走向大而黑暗的都市去的,而这都市是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
同时他也虚心接受他人批评。例如瞿秋白对他重译的《毁灭》提出九点商榷,他都欣然同意,回信说:“如来信所举的译例,我都可以承认比我译得更‘达,也可推定并且更‘信,对于译者和读者,都有很大的益处。”
五、翻译批评
鲁迅看重翻译批评的建设,指出建设翻译批评良好作风的重要性,并指出在翻译界应建设正确的批评。他说:
“翻译的不行,大半的责任固然改在翻译家,但读书节和出版界,尤其是批评家,也应该分负若干的责任。要救治这颓运,必须有正确的批评,指出坏的,奖励好的,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
他用“烂苹果”比喻不太好的译本,指出当时不太合理的批评法,并提出相对合理的批评法。他说:
“我们先前的批评法,是说,这苹果有烂疤了,要不得,一下子抛掉。然而买者的金錢有限,岂不是太冤枉,而况以后还要穷下去。所以,此后似乎最好还是添几句,倘不是穿心烂,就说:这苹果有着烂疤了,然而这几处没有烂,还可以吃得。这么一办,译品的好坏是明白了,而读者的损失也可以小有一点。……所以,我又希望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
六、结语
鲁迅对翻译领域许多问题做了客观、严谨的阐释,其译论对当今翻译实践仍有很强指导意义,可为学习翻译的指南。我们应全面认识鲁迅翻译思想,尤其直译思想,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学习其认真的翻译态度,虚心的翻译精神,以及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使翻译成为利器,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国语出版社,1992.
[2]鲁迅.《小彼得》译本序.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鲁迅.鲁迅的回信.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瞿秋白.再论翻译——答鲁迅.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鲁迅.关于翻译.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鲁迅.为翻译辩护.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李季.鲁迅对于翻译工作的贡献.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鲁迅.关于翻译(下).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作者简介:李二静(1986.8-),女,河南叶县人,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