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2017-07-14 07:51颜冠鹏冉启英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层次分析法供给侧改革

颜冠鹏 冉启英

内容摘要: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阶段,供给侧改革与发展混合所有制成为提升国有企业绩效的主要驱动力。如何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全面、科学、完整地评价国有混合制企业综合绩效,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亦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阐述了当前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实例深入探讨该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过程,以期更好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实现供给侧改革目标。

关键词:国有企业 供给侧改革 混合所有制 层次分析法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一直依托于需求侧理论,依靠廉价的要素投入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多年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使得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给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随着“三驾马车”的后继乏力和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矛盾被迅速放大,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钢铁、钛合金、玻璃等行业的总量性产能过剩和房地产、风电设备等领域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也正是国有企业效益低下、政府与企业界定模糊等一系列体制性矛盾的体现。为了矫正生产要素的扭曲配置和破除“供求失衡”的发展障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旨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化解企业过剩产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降低资本杠杆率,从生产领域提高供给效率,创造国有企业经营和发展新动力。

早在2006年,国有企业供给侧“无效、低效、落后”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就引起了领导层的关注和重视,国务院和发改委等部门也颁布了多个削减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和意见,但却未能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预期目标,局部领域反而出现了“越治理越过剩”的窘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深层次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资本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运行机制、改善企业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本运营效率。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结构性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降低成本、简政放权来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发展国有混合制企业与推进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在降低行政干预、建立市场化机制、盘活国有资本效率等方面的思维是一致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攻关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全文的说明中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在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实现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所以研究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将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国有混合制企业的产权、财务、管理和社会效益加以直观反映,对于提高国有企业供给效率、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和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目前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评价的争议和讨论进行归纳和整理,发现学术界对于该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国有混合制企业的绩效如何?国有混合制企业的绩效是否与产权多元化的程度直接相关?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改善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加入改善了盈利状况,提高了管理水平,还是其他方面?国有混合制企业的社会功能是否会降低?本文构建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将国有企业的评价准则与当前形势下供给侧改革的战略目标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刻内涵相对接,致力于全面、完整、有效地体现国有混合制企业综合绩效,进而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演变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学术界专家和企业界实践者们也在不同时期多层面、多维度地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进行相关研究,得出了诸多有价值的结论。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国家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主要是对照指令性生产计划,以“产品产量”和“企业产值”等务实量为评价核心,包括1975年国有企业“八项经济技术考核”、1979年“四项计划考核指标”、1982年“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和1992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但均以经济效益为综合指标,从各个方面和环节反映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阶段为市场经济时期。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绩效评价重点转向财务效益,开始注重经营质量与效率。该时期的评价体系包括1993年《企业财务通则》、1995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1999年《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和2002年《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等。但是,诸多学者认为这一阶段的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仍带有计划经济的体制痕迹,不能很好地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非财务指标数量太少、权重太小,没有充分体现投资者要求和企业综合效益。

第三阶段为《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至今。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与《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以及2009年和2010年在细则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正,强调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市场经济原则和资本运营特征。虽然能较为全面的综合评价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但综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一般认为现行评价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国有企业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的体现较少;二是没有考虑国有企业收益质量的影响,财务指标权重过大;三是在国有企业技术投入与技术创新上考核不够;四是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影响绩效的原因及改善绩效的方向。

综上所述,以《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及《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为标准制定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但同时认为,充分认识中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体现国有企业治理的新理念、新理论和新方法。例如,在国家深化供给侧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战略背景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当融入体现供给侧改革成效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效率的測度指标。本文构建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贯穿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和理念,对国有混合制企业在特定经营期间的产权效益、财务效益、管理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做出评价,用以诊断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国有混合制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引导国有混合制企业正确经营,提高国有混合制企业市场竞争力。

模型构建

构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是选用恰当的综合分析模型,而综合分析模型的核心在于综合分析方法。目前主流的综合分析方法有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等。由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国有混合制绩效评价涉及产权效益、财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需要将各个方面细化为具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过程,所以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一般划分为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与选取测度指标、构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以及确定权重指标几个步骤。

(一)构建层次结构与选取测度指标

对于层次分析法来说,层次结构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文结合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和理念,按照一般绩效评价体系制定的独立性、可行性、可比性和系统性原则,构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首先,将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评价划分为产权效益、财务效益、管理效益、社会效益四个准则层因素;其次,将四个准则层因素依次劃分为若干个子准则因素;最后,将子准则因素继续细分,得到具体测度指标。

(二)构造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确定相对权重和构造判断矩阵是量化指标权重的关键过程,也是决定权重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依据。首先,选择相关领域的企业高管、研究学者和政府官员各10名作为评审专家,随机组成3个专家组,每个专家组各自独立运用1-9标度法对同层指标的相对权重值打分;其次,将各个专家组的打分结果汇总后进行综合分析,经过不断讨论后得出相对权重值的最终结果;最后,根据专家组得出的指标相对权重值构建出相应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若通过一致性检验,则说明专家组设定的判断矩阵具有相对一致性,无需修改相对权重值,否则需要重新设定与讨论。

(三)确定指标权重

在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得到了各层指标相对上一层指标的权重值。根据已构建的层次结构模型,按照上述步骤从顶层模块至底层模块依次进行计算,通过逐层相乘计算出最底层的元素对于最上层的权重值,最后得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见表1。

为了证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本文将该评价体系与《中央企业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中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比较。通过对比两个评价体系的相对权重值可以发现,该评价体系部分指标的相对权重值与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高度一致,足以说明该评价体系在权重设定方面较为合理。其次,该评价体系与中央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效益、管理效益的总权重分别为0.7、0.3和0.5、0.2,减少的权重被转移至产权效益和社会效益考核,弱化了财务效益和管理效益对综合绩效的影响程度,增加了对国有混合制企业在国有控股、产权多元化、社会贡献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价,使得深化供给侧改革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和理念得以反映,体现了该体系评价内容的科学性。此外,与中央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管理绩效的8个测度指标相比,该评价体系将管理绩效评价较为重要的社会效益设为一级指标并细化为9个三级指标,将剩余的7个指标通过细化与增添的方式扩充至14个指标,极大的丰富了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因此,笔者认为本文构建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在国有企业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过程中,全面、科学、客观的对国有混合企业的产权效益、财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出评价,以期通过综合绩效中的多项评分反映国有混合制企业各个方面的经营状况,诊断国有混合制企业潜在的矛盾与问题,促进国有混合制企业可持续发展。

实证分析

(一)数据处理

在本文构建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混合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分别采用不同方式对定量与定性指标的数据进行处理。首先,与《中央企业综合评价实施细则》共同包含的22个定量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或有负债比、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按照中央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处理;其次,产权效益的4个定量指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民营持股比重、外商持股比重、职工持股比重)和管理效益的9个定量指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销售率、市场占有率、人力资源效用指数、R&D经费投入强度、R&D人员比重、自主创新产品率、专利拥有数量)作为常见测度指标,存在公认的计算方法,而社会效益的9个定量指标(社会积累率、社会捐赠率、社会贡献率、环境收益率、环境贡献率、环境负债率、废弃物再利用产值率、节能减排完成率、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率)由于没有统一的计算标准,在此说明计算上述指标的具体公式: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社会积累率=企业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环境负债率=企业环境负债总额/企业流动负债总额,社会捐赠率=企业社会公益性捐赠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环境收益率=企业环境收益总额/企业营业总额,环境贡献率=企业环境保护投入/企业资产总额,节能减排完成率=企业节能减排实际值/企业节能减排计划值,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率=企业净利润/企业生态资源综合成本,废弃物再利用产值率=企业废弃物再利用产值/企业总产值;最后,管理绩效中的5个定性指标(基础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经营决策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在岗员工素质水平)采用客观描述和分析的方式反映结果。对于基础管理水平和在岗员工素质水平指标采用书面调查法,通过随机向50位员工发放调查问卷,计算所有问卷平均值,获得相关数据。对于风险控制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指标采用专家评价法,将该指标的评价划分为不同档次,征询相关领域专家对企业相关指标进行评分,进而得到指标的得分数据。

通过对各个指标的衡量和考核,可以得到整个国有混合制企业评价体系的观测数值。由于各个指标的量纲不同,在此采用均值化方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将这些数值与各自对应的权重相乘,计算出每个指标的绩效分值,再对所有指标的绩效分值求和,即可得出某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综合绩效分值。

(二)案例分析

本文以处于相同领域和行业的A、B、C国有混合所有制企业为例,按照上述数据处理过程和方法,计算2015年A、B、C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各项指标评分及综合绩效,并整理得出国有混合制企业A、B、C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绩效分值对比情况(见图1)。

通过绩效对比可以发现,国有混合制企业产权效益方面的得分排序依次为:C>B>A,财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综合绩效也延续了此排列顺序。说明虽然混合制企业的国有股权集中度有所下降,但非公有制資本的参与大大改善了财务状况,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优化了国有企业综合绩效。但与此同时,企业社会效益没有与产权效益的提升直接相关,这是因为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承载体,承担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产安全、职工保障、社会公益等社会责任,较重的社会责任也大大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私有”成分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其“国有”性质,原本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存在的职工下岗、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国有企业中出现的潜在可能性增加,或许会对供给侧改革中改善民生、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集约式发展等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阻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

总结与展望

从国有混合制企业综合效率的实证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对经济效益、管理效益还是对综合绩效都有所提升。因此,坚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当前国有企业提高综合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竞争力与提升创造力的必由之路。但根据供给侧改革战略目标与内涵可知,评价我国国有混合制企业的综合绩效时,除了包括产权效益、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外,还应综合考虑国有企业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对改善民生、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衡量。国有企业过高程度的私有化,可能使国有企业减少原本为提高社会效率而承担的社会成本,国有企业的社会效益也将由此而降低。因此,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混合制企业经营效率,使其在保持国民经济支柱地位的同时,履行更多社会责任,将是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实现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亚莉.自然垄断企业利益相关者导向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评论,2003(12)

2.胡季英,冯英浚.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现代管理科学,2005(9)

3.颜冠鹏,冉启英.供给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与制度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4.张晓明,何莹.略探企业“超额利润增长率”绩效评价方法[J].财会月刊,2003(4)

5.孙薇,袁广达,程龙生.基于模糊聚类方法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05(11)

6.张菡,马建臣.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价值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7.李立清,黄薇薇,李燕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探析[J].农村经济,2005(7)

8.汪平,邹颖.中国国有企业财务竞争力研究—基于资本成本的视角[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5)

9.杨占玄.基于熵值法的国有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J].理论月刊,2009(7)

10.申志东.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J].审计研究,2013(2)

11.张卫华,赵铭军.指标无量纲化方法对综合评价结果可靠性的影响及其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猜你喜欢
混合所有制层次分析法供给侧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