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普胜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广东 韶关 512126)
理论与方法探索
运动训练经典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
费普胜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广东 韶关 512126)
本文对马氏周期训练理论、田氏项群训练理论、雅姆波斯卡娅超量恢复理论、邬向明高原反应理论等经典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运动训练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找出其中可能性的症结所在。
运动训练;田径;经典理论;探讨
周期训练理论是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于20世纪60年代所创立的,之后逐渐完善和发展,这是一项针对专业运动员参加国际大型赛事(如每4年1次的奥运会、每2年1次的世锦赛等重大比赛)而专门研究出的一项科学训练理论,此项理论中科学安排的训练计划和实施方案涉及比赛的频次相对较少,分准备期、比赛期、调整期,各个时期的时间安排符合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特征,如今赛事的频次增加致使比赛中的准备期和调整期出现了时间安排上的压缩。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优秀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与周期训练的理论存在着质疑。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电视转播权与商品代言及广告的推进,导致竞技体育商业化的运作和比赛频次安排的增加,以致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教授创立的周期训练理论不再更好地适用于奥运周期内高频次的所有竞赛项目,目前只适合耐力性的项目(体能主导类长跑项目,如马拉松、竞走等),于是出现大部分运动员周期训练与早期的奥运周期训练计划形成了差距。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马氏训练周期理论的充分应用,让苏联运动员在奥运会当中形成了积极的争金夺银的势头,并极快地提升了该国的奥运会竞技实力的国际地位。目前的赛程安排及职业化特征使马氏运动训练理论不再较好地适用于现代商业化运作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从而出现了脱轨,因此研究其理论发展的完善性提供了必要性的呼吁。
周期理论中,争议性主要集中在竞技状态的调整。周期理论本身是依据运动员在大周期当中竞技状态的变化的规律而建立,竞技状态本身完全符合人体的生物节律,而人为性的改变周期时间安排赛事导致竞技状态相应的发生变化,于是出现理论上不能较好指导实践的问题,并不是由于理论不能与人为要求的竞技状态变化形成同步从而就否定周期理论的存在的必要性,随着科学科技的发展,多种物理手段都可以对竞技状态的恢复调整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只是如果借用理论指导实践,那么随着年代的变化,需要研究制定出符合时代特征需要的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运动训练基础理论中,由我国学者田麦久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项群训练理论(从最开始的技能主导类与体能主导类发展到现在的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等等)。即根据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和对运动员的能力要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归类,将运动项目分成了若干个类型,从而更好地科学安排和训练,旨为提高了训练的效率和质量。
项群训练理论的项目分类问题的争议性问题一直是研究者讨论的话题。比如说,技战能主导类通常对抗性项目的篮球项目分类比较勉强,篮球的特点比较丰富,这是归类过程中需要考量的地方。此外,田径项目中马拉松、长距离竞走、集体接力项目与十项全能项目的类属问题也是项群训练里的漏洞之处,毕竟田径项目是体能主导类项目,但是涉及马拉松、竞走、接力的战术安排、技术要求和全能运动员自身体力分配与战术安排要求,似乎这些项目的划分不太适合与体能主导类的亚类(速度性、快速力量性、耐力性)类型,所以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完善和丰富。
项群训练理论如果不能统一性地囊括所有体育项目,那只能称其为项群训练理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且很多具体项目的归类存在争议性,如田径项目中4x100m接力项目,当比赛队伍之间的实力相当时,胜出比赛的决定因素主要是交接棒的技术和队员之间的棒次战术安排,该项目可以归类为技战能主导类;如果队伍之间实力悬殊,决定比赛胜利的主要因素是速度,那么该项目可以归类于体能主导类。从不同的角度的分析可以进行不同层面的分类,因此项群训练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可能还是需要根据训练比赛的需要而进一步设定。
超量恢复训练理论是指运动员在进行训练过程中,通过高强度大负荷(相对运动员本身)的科学刺激,可以让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在未来的几天时间中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趋势。关于运动训练理论中超量恢复理论,运动员在超量恢复中的身体机能的提高与运动能力的提高是否具备统一性值得研究。
目前很多研究者都为了运动员比赛出较好的运动成绩,而进行比赛安排,误认为超量恢复的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超量恢复,而身体机能的提高只能作为竞技水平提高的基础,不能误认为是竞技水平提高的保证,竞技水平只是检验训练过程中的效果,竞技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竞技能力之上,包括体能、技能、战能、心理、智能等,这与运动员本身身体机能的提高并非就一定对应同步,所以这样的训练安排将成为误区,也是目前超量恢复理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地方,这是超量恢复发展过程产生争议性之处,也是需要考究和研究之处。
高原现象出现的时间问题的研究,让部分运动员的成绩停滞在职业生涯的某个时间段,不旦难以提高甚至下降,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现象中身体机能可能已经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质”变,因为在训练中追求运动员的成绩的时候,忽略了运动员本身身体机能的目前阶段的生理极限,急于求成,最终有可能导致生理承受负荷爆胎的现象。另外,可能是长时间对负荷变化刺激形成机体完全适应,基于最大强度与最低强度交替不当所致也存在可能。众多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研究还需要科学研究工作者去细化调整和完善,这是目前我国运动训练基础理论(经典训练理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 1 ]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 2 ]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3 ] 石坤.“超量恢复”与“爆胎”训练理论的研究[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 (6):91-94.
[ 4 ] (美)图德.邦帕,(美)格雷戈里.哈夫.周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M ].李少丹,李燕翎,译.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G808
:A
:1674-151X(2017)05-02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9.012
投稿日期:2017-02-22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育科学项目(2015jcjy004)。
费普胜(1988-),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