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阳
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李桂阳
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是我国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核心课程,是小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深入认知的重要环节,在小学科学中适当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小学科学;可持续发展;教育
我国正在建设教育强国,正向着人才强国迈进。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国家对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加大。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有这样的要求:“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1]从小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认识社会的基本认知,并且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始终,科学素质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先导,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1、小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重要性
小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够实现,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所在,培养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长期持续,才能在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显示出更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可塑造性较强,在这个关键时期,即使把握好小学生的思想塑造和能力培养,对他们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最后,可持续发展并非是个体能够完成的艰巨任务,需要社会公众全体的忘我付出和无私奉献,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是需要在小学时期养成的。
2、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渗透
教学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渗透关注的点很多,针对小学基础阶段的认知,主要在于基础关注终身学习过程中共享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观点,并且应当可持续的生活和支持公民以可持续的方式生活。这样的基础教育方法还需要支持公众参与和社会决策,同时有助于社会实现其可持续性目标。对于具体的小学教育而言,让学生参与公众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捡拾垃圾,清扫街道等等,都是很好的可持续发展渗透方式。
3、实践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
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经济状况所限,组织定期的丰富的小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还具有一定的约束条件,那么在实践课程中增加可持续发展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对于世界的好奇决定了他们希望和大自然接触,教师应该在实践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和科学研究兴趣之外,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渗透其中。现在小学生对于社会的接触和认知远远超出他们的年龄范围,结合当今环保、资源、时事主题的实践课程,能够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
本节围绕小学科学中四年级的“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这小节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并且适当在其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引入。
“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这一小节中,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检测矿物硬度、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查找资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矿物,并写出特征卡片。
1、课前分析与准备:本节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描述过程的一次体现,由于小学生在认知方式,认知范围的局限,教师需要找到比较简单、普遍,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矿物资源,比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煤等。需要在课前通过去图书馆、网络查询等,为学生提供关于矿物矿产的相关资料。比如矿物资源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3]
2、研究内容:考虑到需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和动手的能力,选择在矿物的光泽、硬度、条痕等基本的方面让学生能够有感性的认识,并结合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能够了解矿物形成的过程,引入学生思考,由于矿物形成过程的不可复制性,那么这样的矿物如果使用完之后能够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能够认知这些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并且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并鉴别矿物,并且有适当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入。难点在于鉴别矿物和区分矿物。
4、教学准备:放大镜、小刀、瓷砖、不知名的矿物(每组一份)。
5、教学过程
(1)提出并解答问题:桌子上的都是什么矿物?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动手触摸,利用工具来描述这些矿物的颜色、硬度、条痕,透明度、关泽度等等。
(2)研究矿物推测答案:通过一些列的描述,让学生进行猜测,之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借助借助工具观察;查找资料识别;收集矿物的特征等方式得出小组意见并进行交流汇报,推测矿物名称。
(3)做矿物简历确定身份: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视频告诉学生地质学家通过什么方式确定矿物,看自己是不是也想到了这样的方法,并且通过矿物特征卡来确定这些属于什么矿物。为矿物做一份简历。
(4)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教师告诉学生这些矿物资源的产生过程是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而成,是不可再生的,那么对于这样的资源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不能浪费,可持续的使用,让学生知道非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需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尽可能的提升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初步的认识。
6、课后延伸
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思考题等方式,在巩固课程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这些矿物我们人类会面临怎样的困境。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只要我们通过对课程自身和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必将在小学科学可持续发展教学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1]陈亮萍.小学生需要哪些知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3)
[2]关玉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安徽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