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祎璨 沈守云 廖秋林
摘要:近年来,园林展作为反映一个城市、地区或国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人文旅游的新亮点,而各地的地域特色文化是园林展园所展示的重中之重。基于建筑学和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从建筑的空间、形态、色彩、材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匾额与楹联6个方面入手,探索地域文化在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长沙园建筑中的应用,对展园建筑和地域文化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域文化;园林展园;建筑;武汉园博园长沙园
2015年9月25日,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在湖北武汉盛大开幕,成为国内首个建造在垃圾场上的园博园。长沙园位于核心景观区,东面汉口里,北临杭州园,南接南昌园,西向广阔的人工湖湖面,园区面积约3000m2。展园以长沙古园林“蜕园”为蓝本,采用空间变化的手法,打造移步异景的汉唐风格展园,诠释湖湘文化经过认知、沉淀和融合,最终发生蜕变,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脉络。
1园林展园建筑设计要求
1.1满足展园的基本要求
园林展园建筑要针对园林展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如园林博览会主要是为了展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彰显园林魅力,这就要求其建筑能满足以下功能:一是造景,即建筑本身作为被观赏的对象;二是为游人提供休憩的场所;三是提供一些使用功能,例如管理房、售票厅等。
1.2体现展园的地域特色
园林展如世界之窗,使游客能通过一次游览就能领略塞北江南的不同风情,因此,展现各个城市、地区的地域性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建筑的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建筑和植物、外部环境的关系将地域要素提炼并放大,是设计者需要着重考虑的。
2长沙地域文化的提取
2.1自然环境特征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位于长江以南,湖南省的东北部。岳麓山海拔300.8m,为市区的至高点,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市内流经约75km。长沙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足,冬寒夏热,四季分明。
2.2历史脉络
2.2.1楚汉名城和湖湘文化:长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祥地,据可考史书记载它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长沙因屈原和贾谊而被称作“屈贾之乡”,同时,马王堆汉墓和走马楼简牍等重要文物的出土显示出它深厚的楚文化和湖湘文化底蕴,故又被称为“楚汉名城”。
2.2.2刘蜕和蜕:唐代“破天荒进士”刘蜕于850年考中进士,破了此前50年里湖南地区科举史上无一人考中的“荒”。后刘蜕在长沙建造蜕园,园内布局精巧,是长沙古代园林的代表。蜕园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次毁坏后又重建,寓意着从儒家思想逐渐演变成湖湘理学思想的蜕变过程。
2.2.3走马楼三国吴简:1996年,在长沙走马楼的古井里出土了14万余片简牍,它们都是三国时期吴长沙郡临湘县及临湘侯国的文书,其内容包括赋税、户籍、司法、钱粮出入、军民屯田、来往公文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史考价值。
2.2.4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的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下,是四大书院之一。它创建于北宋年间,历宋、元、明、清各代,1000多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的代表,见证了湖南文化教育事业的悠久历史。
2.2.5春晖亭:北宋潭州私家园林,在长沙县北,即今湘春路一带。春晖亭面积不大,整个园林小巧、精致、淡雅。
2.2.6湘春门:明清时期的长沙城九大城门之一,位于今日的湘春路与北正街交界处附近。
2.2.7老照壁:长沙的商贾繁华之地,位于今日的中山路与黄兴中路交汇处,现还保留1块大理石碑,使老一代的长沙人依稀记起昔日这里的繁花似锦。
2.3人文精粹
2.3.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925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主持革命运动,路过长沙,重游桔子洲头,心中感慨万分,创作了《沁园春·长沙》,通过描写美丽壮观的湘江景色和对青年时期生活的回忆,借景抒情,抒写出自己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隋壮志。
2.3.2谭嗣同《长沙蜕园》:谭嗣同应友人的邀请,多次来到蜕园,并写下诗歌《长沙蜕园》。诗中的“瘦龙吼”、“诗鬼哭”等,正是“湖湘三公子”在蜕园中共商国事时的心情写照。
3长沙园建筑地域文化的塑造
3.1建筑的空间
在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中,整体的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比单个建筑更能体现出地域特色,设计中应抓住本土特色建筑的基本空间形态,进行分解重构,以期达到既展现地域特色又满足展园建筑的功能需求。
长沙园的学士廊采用半景式建筑形态,漏窗透景,增加建筑空间层次;融和堂是汉唐风格的三开间单进深庑殿式建筑,厚重而大气,为全园主体建筑。二者共同形成园区的建筑群落空间,展现湖湘文化中严格遵循儒家礼法传统、高下有等、内外有别的建筑精髓。
3.2建筑的形态
展园建筑的形态是从当地建筑特征中提取形象符号,综合运用符号学和美学的设计手法进行新的表达,充分展现展园建筑从本土建筑中汲取的特色韵味,向游客传递地域文化信息。
长沙园着重展示湖湘文化,建筑汲取汉唐建筑风格的精华,形态上不受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加入湖湘特色建筑元素符号,如汉阙式门柱的湘春门、造型独特的老照壁采用景墙加盖斗拱銮瓦形式,使得建筑小品厚重而大气。
展园的标志性建筑破天阁(图1)为三层八角攒尖顶的阁楼,是全园高潮之处。它取意于“破天荒”之意,体现湖湘文化经过认知、酝酿和融和,最后产生蜕变,也预示古代造园手法摆脱传统束缚,逐渐走向成熟。
3.3建筑的色彩
建筑的色彩不但拥有其自身的特性,更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媒介,它蕴含着人们赋予它的内涵,通过色彩信息的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的地域文化。
长沙园以“简牍文化”为主线,建筑多以简洁的白墙、黛青色的屋顶、清明如洗的漏窗为主,粉墙黛瓦中营造了淡雅的古典气息,使游客置身其中感受到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彰显地域特色。
3.4建筑的材质
在建筑创作中,材料是表达地域文化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材料特性、制造工艺、施工方法和砌筑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域文化表达的结果。
长沙园的听瀑墙(图2)采用现代设计理念,将雕刻着《沁园春·长沙》的充满古典气息的石质体块高低错落排列成跌水景墙,采用的石质材料赋予建筑天然、质朴的亲切观感和真实、宜人的可触摸感,同时,石块和水流的碰撞,寓意湖湘理学思想与其他思想文化的交流。
3.5建筑和植物、外部环境的关系
植被能完善建筑物的轮廓和空间,自然地柔化建筑的生硬线条,将建筑与外部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合理运用乡土植物还能体现地域性。
长沙园以庭院的植物布局为模本,运用成熟的、长势较好的植株,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层次。同时运用大量乡土植物,如市树香樟、市花杜鹃以及桂花、石榴等,更好地诠释了湖湘文化地域特色。
3.6匾额、楹联
在园林展园建筑中,随处可见楹联、匾额等,这些楹联、匾额能够直揭主题,使游人在欣赏美景时,通过匾额、楹联的文字提示,产生联想,进而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长沙園共运用匾额6块,楹联5副。如问道门悬挂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令人联想到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彰显着湘人尤其是岳麓书院哲人大儒们的湖湘理学思想文化;再如春晖亭悬挂的楹联“五百夭桃新种得,一双驯鹤待笼来”,就是出自岳麓山爱晚亭前面的石刻,对联写景,实际喻人,比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
4结语
在园林展园建筑的设计中,应在提炼地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通过抽象重组当地特色建筑的空间形式、选取本地区建筑的特色形态、采取本土材质等方法,将地域元素融入建筑,彰显地域特色,同时注意控制协调好建筑色彩与整体风格、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并在适当位置加设匾额或楹联,引起游人联想,上升到精神感受,充分发挥园林展园“一次游览塞北江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