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
[摘要]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价值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实践操作中参与科学探究,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形成、架构和运用过程,是幼儿自己亲自建立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幼儿的科学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科学活动,预设科学活动的动态生成,有效地推动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关注动态生成,让幼儿在和谐的活动氛围中亲临感知、在真实的活动氛围中快乐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动态生成;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1009402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现在很多教师寄希望于课堂“灵感”的突现,但往往因为缺乏诸多的知识经验的储备,科学材料的非完全掌控,不能充分预设活动中突如其来的问题而弄巧成拙,最后不仅不能发挥生成性问题应有的作用,反而为这些“生成”所困扰,甚至迷失了方向。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科学活动,随时准备面对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合作、探究、对话、碰撞、观察、操作等科学活动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学预设方案以外新的科学探究主题,必要时应该在活动前后做好充分地预设,形成一种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从容不迫地面对幼儿,胸有成竹地与幼儿展开对话,在教育智慧中收获更多的精彩,使师幼双方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科学探究活动。
然而,在动态生成的科学活动中,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促进科学活动的有效生成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闡述科学活动中促进动态生成的有效策略:
一、柔韧预设,保留空间,是动态生成的前提
预设为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教师在活动前就应该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教学任务安排,预设要做到 “柔韧设计”,在活动设计方案中应有很大的“弹性空间”,为幼儿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实行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
1.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科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活动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活动呈现,我们教师必须要做好精心的预设。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学习水平等因素,想象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预设,衍生出动态生成点,这样才能尽量地避免无效生成。
例如,在小班科学《小丑玩圈》中,在幼儿“寻找让小丑不倒的办法”实验片段,有的幼儿操作时由于年龄小,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不知道橡皮泥这个辅助工具是用来寻找重心,让小丑稳稳地站立在圈里的,于是这部分孩子就会在实验的过程将橡皮泥进行揉搓,把实验当成手工活动。在活动前教师充分预设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问题的“节点”预设引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弹性预设,催化生成
幼儿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发现参与科学活动。幼儿在科学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问题与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语言,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科学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如果它们在科学活动中与原预设出现偏差时,要留有一些余地,也就是说根据实际科学活动情况灵活生成新的活动方案,以免陷入僵局。因此,无论是生成正确结果还是生成错误结果,教师都需要在活动中留给孩子更多的质疑、提问、尝试、探索、拓展的时间,为孩子保留想象的空间。
例如,在科学主题活动《夏天的秘密》中,教师根据每班年龄特点设定的目标各不相同,小班主要是激发幼儿对夏天的兴趣,知道夏天的不同变化,引发幼儿探索的愿望,使他们乐于参与夏季活动等;随着主题的进展,中班幼儿则为感知夏季气候、活动,认识各类夏季用品、夏季地方特色水果用品等;大班幼儿则将主题中的各类作品,以不同形式的表达呈现出来,鼓励幼儿间的欣赏交流,促进幼儿形成完整的夏季经验等。在此主题活动中,教师既要预设幼儿前期水平,关注周边资源,更要随着科学主题活动的展开,以多样化形式,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为主,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相关主题经验。同时,要欣赏幼儿学习中的多种表达,捕捉幼儿兴趣和需要,灵活调整、生成新的主题活动。每个班级幼儿不同,主题实施中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变化。在《夏天的秘密》科学主题中,有的班级对端午节的粽叶感兴趣,班级活动更多集中在采粽叶、认识粽叶、观察粽叶、了解为什么要用粽叶包粽子的过程等科学活动上;有的班级对夏季气候温度感兴趣,活动更多集中在利用温度计测量、感知冰块的变化、古今降温用品和方法等科学活动上,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实施形式和内容,弹性预设,各有不同,各有重点。
二、贴近幼儿,平等对话,是动态生成的载体
我们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的时候,应做到“心中有孩子”,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要善于抓住和创造有利于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刺激进行对话交流,在对话中聆听童声,在“平等对话”中发现幼儿的需要,从而在动态中生成新的科学活动内容。
1.生成幼儿提问下的科学活动
我们生活的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在小脑袋中产生: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泡泡为什么是圆的?动物为什么不能穿衣服?……各种物体的千姿百态,世界万象的千变万化,自然交替的神奇魅力,以及规律的奇妙作用,都激发着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从而获得科学活动内容。
例如,深秋时节,我带领孩子们散步在幼儿园里的生态小径,边走边说:“宝贝,你们看,现在是什么季节呀?”本想引导孩子们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并能组织语言讲述自己的看法的,不料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我知道,是秋天,因为地上有很多落叶。”“老师你看,树上的叶子都枯掉了。”“我的树叶和你的不一样。”“我的树叶是圆圆的。”……顺势我便想:“既然孩子这么感兴趣,这么喜欢观察树叶,是不是能够开展一个相关的科学活动呢?”于是,大班科学活动《树叶的秘密》应运而生了。活动中,幼儿学习从形状、颜色、手感等各方面感知每片树叶的不同之处,还通过观察树叶的经脉、不同季节不同的颜色等比较的方法,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探索出树叶的多种秘密,最后在延伸活动中还可以用作树叶拓印、树叶贴花、树叶排序、观察茎叶、制作树叶玫瑰花等。幼儿的提问不经意地就生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科学活动。
2.生成师幼和谐下的科学活动
如果科学活动中,教师把自己放在绝对权威的地位,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作为教师,要善于创造和谐轻松的科学活动氛围,在平等和谐中聆听童声,在平等和谐中发现幼儿的需要,从而产生新的科学活动内容。
例如,在一次探讨公园里的各种各样美丽的喷泉时,我提问:“喷泉到底是怎么喷水的?”听到幼儿都讨论得兴高采烈。我想:他们的结论都是源自于猜测,能不能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一下呢?于是,在我的建议下,科学角里便多了几样材料,有吸管、水盆、饮料瓶、软管、橡皮泥、短吸管等。幼儿自主去探索玩喷泉的方法,找到喷水的办法和不喷水的原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一直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亲身经历了“喷泉”从不喷水到喷水的过程,并由此有了一个具体而又深刻的认识,还生成了一次有趣的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喷泉》。这个科学活动因为是在宽松而和谐的氛围下,从幼儿的兴趣点发起的,是符合幼儿的认知需要的,所以它才能够被幼儿所喜欢,才能够走近幼儿。
三、巧用质疑,机智应对,是动态生成的保障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提出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同时教师还必须发扬活动中民主,努力建构自由对话、自主探索的平台,巧用质疑,敢于挑自己的“刺”,带领幼儿进入积极状态。
例如,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食物中的淀粉》中,孩子们利用碘酒滴在不同的食物上来寻找食物中淀粉的踪迹。通过第一次的实验,孩子们总结出:当淀粉遇到碘元素就会变成蓝色,所以当我们把碘酒涂抹(滴洒)在食物上,如果食物中含有淀粉,那么当食物中的淀粉与碘酒中的碘元素相遇就会变成蓝色。在第二次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从所提供的食材中选取5种自己喜欢的食物进行测试,并把测试结果记录在表格中,他们自己测试了一些食材,第一次的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其中有一些是含有淀粉成分的,有一些是不含淀粉成分的,最后我还利用PPT总结出了幼儿测试结果。但当大家再一次去验证我们的科学结果时,有几个孩子发现,他们的碘酒滴在西兰花上有的变成了淡淡的蓝色,有的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变色,还有一位孩子滴在了洋葱上,始终都没有变颜色。咦?怎么会和预期的结果不一样呢?在本次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的活动突然出现了“质疑”:“老师,到底洋葱里有没有淀粉呀?”“我觉得西兰花里肯定有淀粉。”“我觉得西兰花里没有淀粉。”……带着这些疑问,我引导孩子们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找寻答案。孩子和家长们一起通过搜索网络、翻阅书籍等途径,发现其中的“科学小秘密”,原来綠叶蔬菜一般都没有淀粉,像西兰花、西红柿、菠菜、白菜等,它们含有纤维素和各类维生素,只有植物根茎比如甜薯,土豆,花生之类有。不过淀粉无论多少都会有的,因为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而根茎就是贮存的地方。只是像洋葱等这类蔬菜加热烧熟了以后才会有大量淀粉出来,实验中不明显而已。
幼儿科学活动是由多元因素构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活动结构关系的改变,都会有偶发事件的发生。在活生生的科学活动中,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等因素,经常会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矛盾。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高的科学活动调控策略。如果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打断或不理幼儿的话,极易打消幼儿的科学学习积极性,泯灭幼儿探索科学的火花,这样就很难产生“动态生成性”。
幼儿的科学活动好比未知旅程中随时会发现的意外通道或美丽风景,是师幼共同成长的生活情景的展现。新课程以幼儿为主体,并非就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机智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师幼沟通、碰撞,引发心灵的迸发,幼儿的情感价值观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而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善于在一日活动中捕捉动态生成,从而更加贴近幼儿的需要。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