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炜娟
[摘要]语文是一门艺术。要使其散发出艺术魅力,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音乐、表演、美术等艺术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姿多彩的课堂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从而爱上语文,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堂;艺术魅力;音乐;表演;美术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1001801
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论影响下,不少学生把语文这门国粹降了级,学起语文来无精打采。许多语文教师也埋怨现在的“知音”越来越少了,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课堂之所以无“知音”,除了学生不太重视语文学科之外,还因为有些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堂课一味地把理論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讲起来无味,学生学起来当然也无趣。但是,如果我们把音乐、美术、表演等艺术手段融入语文教学中,相信课堂会更多姿多彩,学生学起语文来也会兴趣盎然,课堂教学也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音乐带入课堂,激发兴趣
学习一篇课文,必须通过诵读把握它的意境,把握它的情感,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感受。但是,如果我们整节课只对着文字做游戏,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适当地播放一些音乐,或让学生唱一首与课文相关的歌曲,或配乐朗读课文,这样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优美的乐曲中体会到课文的内涵。通过配乐朗读,在和谐的氛围中,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得到了完美结合,作品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也充分叩击着学生的心灵。
例如,我在教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一文时,发现这篇课文虽然不长,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实际上,文章时空差距很大,其内涵也深邃,小学生经历较少,不容易理解。于是,我播放了一曲《我的中国心》,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结果,学生很快体会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甚至对作者对两位母亲存有同样的敬意和相同的爱感同身受。接下来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就显得简单多了,几乎不需要什么理性的分析。又如,我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首先让学生自主评价对父亲的印象,在奠定了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之后,我播放《爸爸的草鞋》一曲进行配乐朗诵。然后,我要求学生跟着音乐各自用心去轻声朗读。最后,学生集体朗诵时,竟达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知道,他们已对“父爱子,子爱父”的情感有了感触。通过这两个案例,我更坚定了信念: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语感,而语感的获得是不能完全依靠理性分析的,诵读是更重要的一环,教师把学生的感情通过音乐带出来,再让学生在朗诵中表达出来,这样涵泳品味,才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充满美与灵性的语文天地中。
二、表演融入课堂,增添情趣
语文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联想与想象的参与。有时候,抽象的联想和想象让部分学生在感悟时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能够把表演融入课堂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文字,还能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
例如,我在教《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发现学生对文言文中一些艰涩的语言难以把握,不少学生无法再现情境,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此时,我邀请几个学生来表演课文的场景。学生们纷纷争着把自己领会到的意思表达出来。表演不仅让学生领会了文言文中艰涩的字眼,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此后,在学生的渴求下,我在另几篇课文中也运用了表演法,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从而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这一学科。
三、美术渗入课堂,增加趣味
现行的小学教材,很多课文都配备有精美生动的插图,图画也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在教学时,教师如能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朗读完课文后,用自己领悟到的文意把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示意图画出来。之后,我将最好的画挑选出来让大家欣赏。对此,学生们表现得相当踊跃,大声地朗读课文,积极地与同学讨论,认真地绘图。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相当认真,也学得相当开心。课后,我还布置他们将自己设计好的线路图涂上颜色,他们也十分乐意。这一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音乐、表演、美术等艺术手段渗透到语文课堂中,能够使课堂精彩纷呈,散发出艺术的魅力,从而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让他们情不自禁地爱上语文这一学科。这样教学,学生不再怕语文枯燥无味,教师也不用感叹无“知音”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再是难事。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