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

2017-07-13 15:00曾文君曾文峰黄敏
资治文摘 2016年9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曾文君+曾文峰+黄敏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的发展,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目的之一是加强或提高中国话语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迫切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二是提升国际影响力,三是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话语权

一、话语体系的内涵

话语体系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密码,蕴含着一个民族国家特定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乃至意识形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的基础。现今,随着人类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交往具有普遍性、世界性;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谁的话语体系更具影响力、感召力,谁就拥有更强的国际话语权,谁就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我国理论学术界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1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话语权的迫切需要

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握大势,始终从国内国际出发,把中国命运同世界命运结合,积极进取,化解挑战,大大提升了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但是我国国家软实力落后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中国曾经作为引领世界文明的古国,现今不能没有话语权,甚至不能缺少引领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否则,世界文明大国的形象难以建立起来,这会导致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无法提升。

2传播中国声音、展示大国形象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多次强调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全面對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遍访各大洲,频繁出席双多边外交活动,广泛接触各国政要,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发出中国倡议,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区域合作,探求全球治理新方略,传递中国信心,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增添了正能量。但是国际传播中西方文化的强势并没有从根本改变,中国声音在国际话语中还相对弱小,国际影响力、引导力不强,这会导致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形象不能很好地体现。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途径

1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话语体系的说服力、影响力固然与话语表达有关,但更重要的决定原因是话语体系所反映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价值观是否具有吸引力,其根本上取决于思想体系的科学性和以之为指导的实践的成功性。毛泽东早就说过:“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就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2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需要借助国家领导人的影响力、权威性向国际社会传播。就目前而言,我国提出的有全球影响力的话语,多是通过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传递出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传播,同样需要国家领导人通过各种重要场合来推介和表达。同时,学术对话与交流,仍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重要途径,中国思想界、学术界要通过各种研讨会、论坛、讲座、出版物,向国际社会表达、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此外,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是全体国民的事情,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要通过外交、外贸、外宣、国际民间交流等众多渠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向世界传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转化为国际话语。因此,多边合作组织、国际组织对提升话语权至为重要,中国应积极参与多边合作、国际组织,通过这些机构和组织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影响力

3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取决于一国的综合国力,也取决于一国话语体系对外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既要面向国际,又要破除对西方话语的盲目崇拜。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要向国际社会表达、传播,既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元素,将中国的文化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又要与国际话语对接,用国际上能理解、接受的话语体系来阐释。二是从根本上矫正国人的崇洋心理,破除对西方话语的盲目依赖与盲目崇拜,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主动权,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条件。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