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宏 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局
数据是统计的根基,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在新常态下,建立健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科学统计机制,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升统计基层人员素质,是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文拟对新常态下统计源头数据质量的研究,查找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病因,进而提出医病治本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计意识不强。部分经营者出于成本的考虑,统计设备配备不齐全,网络技术又跟不上,根本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源头数据的及时更新,严重影响了源头数据的采集质量。
(二)统计基础工作薄弱。个别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不健全,源头数据填报的随意性较大,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无法保证。
(三)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统计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统计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凭感觉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对统计指标之间的衔接与匹配不能认真理解,使本月与上月的数据出现错误累加,造成平台数据失真,不能真实、准确地将企业源头数据与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如实反映。
(四)统计法制观念淡薄。个别企业存在迟报和拒报行为。有的企业没有专人负责统计报表工作,屡次催报屡次迟报,有的企业只向税务机关报表,而不向统计局报表,对待执法检查也是种种借口推诿,严重影响源头数据采集。
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来自多方面,但在基层统计工作操作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专业统计上:
一些新建工业企业及由规下晋升规上的工业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觉得自己是“被动”参与工作,统计工作热情不高。有些企业没有产品入库单或出库单,填报统计数据的随意性较大,造成每个月单价波动大,产值与产量不匹配等情况。由于工业报表种类较多,又跨多个专业,重复上报,数出多门的问题依然存在,对源头数据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限额以上服务业统计人员多数为企业外聘兼职会计,统计报表只被当作额外的负担。经常是联网直报平台上报期间电话打不通,催报无反馈,甚至是到企业执法也找不到相关报表人员,对源头数据质量的保证更是难上加难。限额以下服务业有些甚至连会计人员都没有,更无从找寻统计人员,源头数据由经营者直接填报,每到报表期经常是电话打通,人在外地谈项目,要委托企业其他人员,重新由县乡两级统计人员手把手指导,才能将平台数据上报完成,但对源头数据的完整性也有所影响。个体经营户多以现金收支为主,只是个体老板头脑中的临时帐本。经常是今天你问他是一组数据,明天又换成另一组数据,源头数据质量偏差较大。
投资统计由于其特殊性,项目单位经常是按阶段性,投资完成,统计工作就结束,收集报表十分困难。加之投资指标过细,更增加了填报人员的负担,也大大降低了对统计工作的配合度,让人觉得繁琐之余,或是按照工程预算和形象进度进行估报,让源头数据的准确性无从保障。
基层统计数据的采集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如何确保源头数据采集质量,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给统计人提出的时代使命。结合源头统计工作的现状和统计部门的要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清原正本,规范统计调查,净化统计调查环境。要通过大量宣传,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指导企业管理部门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在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的同时,要优化统计队伍结构,特别是要保证统计在岗人员的相对稳定。
(二)大明法度,增强全民统计法律意识,推动依法治统迈上新台阶。增强全民统计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统计违法案件通报制。对一些重大统计违法案件要及时进行查处曝光,促进全社会遵守统计法,维护统计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与时俱进,切实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计划的组织基层统计人员参加统计知识继续教育,召开专业现场会。分专业对基层企业进行现场实地操作培训,详细讲解对如何应对审核问题并分析出真实准确原因予以说明。从而提高统计人员运用新技术和掌握新知识的工作能力,以确保“一套表”平台操作应用自如。
(四)常抓不懈,加快建立现代统计调查体系。完善企业统计工作制度,确保基层统计数据真实准确,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扎实的统计保障。严格落实“统计人员先交接,后调动”的原则,保持基层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保证统计工作的连续性。
(五)循次渐进,增强统计调查效能,优化数据处理平台。设身处地站在公众的角度认真分析统计工作,优化源头数据采集处理平台,加强企业端审核功能,提高软件的各种应用能力。使源头数据的查询、汇总功能更加强大,在确保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的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能满足统计查询和统计分析的需要。
在新常态下,是我们统计事业发展的全新起点,作为基层统计人别无抉择,只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牢牢坚守求真务实的天职、视源头数据质量为生命的统计操守。大力提高统计调查质量,使统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让统计工作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重托及社会各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