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更[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呼和浩特 010070]
论《马拉喀什见闻》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阿力更[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呼和浩特 010070]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其创作的散文《马拉喀什见闻》中成功地塑造了西方殖民者统治下的非洲小城马拉喀什这一典型环境中被埋葬者、劳工、犹太人、妇女和士兵这五类典型人物。通过对这五类典型人物及环境的描写,作者揭露了西方殖民者的残酷统治以及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抨击了西方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表现了奥威尔对殖民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马拉喀什见闻》 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
《马拉喀什见闻》为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散文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据奥威尔传记的记载,1938年9月奥威尔夫妇到达位于摩洛哥中西部的一个城市马拉喀什,在此地的见闻使得乔治·奥威尔感触颇深。自从15世纪欧洲势力第一次进入该地区以来,欧洲殖民者不断加强对摩洛哥的入侵。至1912年,法国便占领了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当地居民在殖民统治下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因此《马拉喀什见闻》这篇散文通过作者叙述他在马拉喀什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制度下,殖民地人民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作者成功塑造了殖民统治下的摩洛哥小城马拉喀什这一典型环境中的被埋葬者、劳工、犹太人、妇女和士兵这五类典型人物。
恩格斯在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第一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所谓典型环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作家可以生动、具体地表现时代特点,有助于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反映。对于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解则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典型人物必定是符合时代发展方向和普遍价值观的正面英雄人物,有些学者以典型人物“是否以鲜明、独特的性格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中某类人物的本质特点”为判断标准。笔者认为后者的理解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人物一定具有突出特征并富有艺术魅力、能够体现时代特点,才可以称之为典型。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典型人物拥有的典型性格必定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并非无能为力,有时,人物同样可以改变环境。如《陈奂生进城》中当陈奂生从城里回来,因为住过五元一晚的旅店和坐过县委书记的车,使得同乡的人对陈奂生另眼相看,在村里的地位一下就提高了。可见,在一定条件下,人物可以对环境产生作用,可以对周围人产生一定影响,有时甚至可以推动历史的前进。典型环境同典型人物不但相互影响也相互依存。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生存的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行就失去了依据。典型人物也是典型环境的核心,没有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无法有效地组织起来,缺乏活力,空洞无味。
乔治·奥威尔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系列精准的动词的应用和刻画细节的语言。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奥威尔分五幅图景向读者展示了殖民地人民生活的疾苦,塑造了马拉喀什艰苦生存条件下的典型形象。
在《马拉喀什见闻》开篇,奥威尔就向读者呈现了一幅送葬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中作者反复描述“苍蝇”这个令人不快的动物来突出其过程的简陋。当送葬的队伍经过一个饭馆时,本在饭馆里的苍蝇忽然飞到尸体上,而送葬队伍走远一些时,苍蝇又一下飞了回来。在之后的埋葬场景中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突出埋葬过程的随意,如“hack”“dump”“fling”等。除此之外,埋葬的地方连墓地也称不上,没有墓碑没有名字,作者不禁感慨道:“After a month or two no one can even be certain where his own relatives are buried.”(在一两个月后,没人能确定他们的亲戚被埋在了什么地方。)在马拉喀什,人在死后没有尊严可谈,既没有庄重的送葬仪式也没有供后人祭奠的墓地,就连装遗体的棺材也没有,只是被人随意地埋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
那些劳动者的境遇同样也很糟糕。一方面政府的劳工食不果腹,连一块面包都要向别人讨要。一方面是田地里的农民耕种着贫瘠的土地,成为“看不见的人”。在常人眼中,为政府工作的人的生活状况一般不会太差,而在马拉喀什当政府劳工看到作者用面包喂食瞪羚时带着“一种十分惊讶的神色,好像他从未看到过像这样的场景”。当作者撕下一块面包时,劳工把面包装在了破衣烂衫的隐秘的地方,好像有人会抢走他的面包一样。作者在文章中对劳动人民有这样的评述:“All people who work with their hands are partly invisible,and the more important the work they do,the less visible they are.”(所有用双手工作的人都是部分不可见的,并且他们从事的工作越重要他们就越是看不见的。)就像游客们,他们看到了热带风光,看到了仙人掌、棕榈树,却极少有人注意到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民,他们为这个国家提供食物却又往往被人忽略。而摩洛哥的土地又是贫瘠荒凉的,连大于野兔的动物都无法生存,所有的种植过程都是靠人工,农具也是极为简陋,土地干涸,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的收成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奥威尔还选择了在马拉喀什受到众人排挤和冷落的两类人群。一类是犹太人。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总是身处异乡,过着四处漂流的流浪生活。在马拉喀什这个小城,他们的生活依旧不幸。首先是生活环境,在马拉喀什的犹太人聚居在专属的犹太人聚居区,街道拥挤不堪,卫生条件极其糟糕,成群的孩子有眼疾,像“苍蝇”一样一群群地聚集。手工业者也因长期在狭小的空间内重复着单一劳作而身体变形,留下残疾。其中作者集中描写了一次发烟的场景:为讨要一根香烟,“犹太人立马从周围黑黢黢的洞中疯狂地涌过来,都吵闹着想要得到那根香烟。甚至一个住在较靠后的盲人听到了发烟的消息,用手在空中摸索着爬了出来”。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犹太人仍遭人非议,认为他们的贫穷只是表面作秀,其实他们控制了银行、金融业,他们都是“债主”。
另一类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妇女,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妇。她们往往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仍旧是被“看不见的”,过着凄惨的生活。奥威尔用“beast of burden”(驮货物的牲畜)来概括她们的特点,而这些老妇似乎也已接受了这样的定位,默默地工作。其中对老妇们背柴火的场景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在数周之中作者总是在一天当中的同一时间看到一队柴火经过,由于这些柴火有上下起伏的运动才使作者注意到了柴火底下的人——一队老妇人。她们有着“和土地一样肤色的身体,这些身体已经瘦得就剩皮包骨,在柴火的重压下深深地弯着腰,这重压好像要把她们压垮”。作者初到马拉喀什就注意到驴子的悲惨遭遇,并且让他气愤不已,而这些老妇相比驴子的遭遇也没有多好,却少有人注意,这样的情况为老妇的生存又添了些许悲凉。
最后是那些被殖民者掳去当兵的黑人,身为本国公民不能为反抗外来侵略者斗争,反而成了殖民者的武器,为征服下一个殖民地服务。当奥威尔和其中的一个年轻士兵眼神相遇时,眼神当中并没有人们所期望的充满愤怒或敌意,而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He has been taught that the white race are his masters,and he still believes it.”(他被教导成白人是他的主人,并且一直深信不疑。)这再次反映了殖民者对殖民地人们的残酷殖民统治,把他们的民族尊严、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完全泯灭,剩下的只是心甘情愿地为殖民者服务。
在《马拉喀什见闻》中,典型环境是西方殖民统治下的摩洛哥小城马拉喀什,典型人物为被埋葬者、劳动者、犹太人、妇女和士兵这五类人物。乔治·奥威尔从这个小城中的各类人中挑出极具特色而又有代表性的五类人物,描写了他们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外貌特点、代表性的动作等各个方面,以这些典型人物为依据向读者展示了殖民地人民普遍的生存境遇,由典型拓展到一般,体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文学效力。同时,在描写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生存状态过程中,乔治·奥威尔也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彭立勋.如何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J].文艺理论研究,198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张汉熙,王立礼.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作 者:
阿力更,硕士,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文学。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