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坤[河套学院,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新媒体时代蒙古族题材电影的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
⊙张瑞坤[河套学院,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人类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电影作为一个比较直观的交流手段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似乎只剩下商业片在一枝独秀,民族电影如何能够更好地传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以蒙古族题材电影为例,在梳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传播现状的同时,尝试提出蒙古族题材电影的传播策略,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 蒙古族题材电影 传播现状 发展策略
文化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类型,成功的文化传播有助于树立一个民族的良好形象。电影作为一个比较直观的交流手段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克服语言文字等障碍,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塑造良好的民族形象,使民族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似乎只剩下商业片一枝独秀,民族电影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以蒙古族题材电影为例,在梳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传播现状的同时,尝试提出蒙古族题材电影的传播策略,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文学剧本《塞上风云》诞生于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后,1940年改编成同名电影,新华电影公司出品,1942年上映,开创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先河。随后,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的艺术影片《内蒙古春光》(后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其更名为《内蒙古人民的胜利》)。这部影片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于1950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拍摄并上映,1951年全国公映,1952年荣获卡罗维·发利奖,从而奠定了蒙古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的地位。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中国电影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具体到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本文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十七年时期”(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探索与发展时期”(1976-2000)、“后探索时期”(2000年至今)。
“十七年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主要有《草原上的人们》(1952)、《牧人之子》(1957)、《草原晨曲》(1959)、《鄂尔多斯风暴》(1962)、《金鹰》(1964)等,该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主要是以革命故事为背景,反映英雄革命人物为主题的“红色电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到“三突出”原则的影响,蒙古族题材电影仅有《沙漠的春天》(1975)这一部。“《沙漠的春天》是‘文化大革命’中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革命人民斗争的生活影片,影视展现了草原牧区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不仅具有草原民族特色,也体现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代性。”“探索与发展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主要有《祖国啊,母亲》(1977)、《蒙根花》(1978)、《重归锡尼河》(1982)、《猎场扎撒》(1985)、《成吉思汗》(1986)、《骑士风云》(1990)、《东归英雄传》(1993)、《黑骏马》(199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997)等。这一时期影片主题主要是围绕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民族史诗、民族文化、民族性格、风俗习惯、民族精神等展开叙述,呈现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多元化的特点。“后探索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主要有《嘎达梅林》(2002)、《季风中的马》(2004)、《绿草地》(2005)、《图雅的婚事》(2006)、《长调》(2007)、《尼玛家的女人们》(2008)、《额吉》(2009)、《圣地额济纳》(2010)、《蓝学校》(2011)、《诺日吉玛》(2012)、《第七种味道》(2014)等。该时期蒙古族题材影片为适应电影市场化运营,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始接纳现代文明,践行了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进入了蒙古族题材的后探索时期。
(一)内蒙古电影集团助力蒙古族题材电影传播
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12月10日成立,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内蒙古民族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星河农村牧区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组建。内蒙古民族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民族院线”,内蒙古星河农村牧区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星河院线”。一个城镇院线(民族院线),一个农村牧区专有院线(星河院线),这两个影院将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的电影放映网络全覆盖。内蒙古民族院线有限责任公司业务总监薄建新接受采访时谈道:“内蒙古民族院线与星河院线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相互补充的关系,因为它上映的片子都是大概下线一个月以后的影片,解决了社区不方便观看电影的观众的观影需求。影院是正餐,社区影院是零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覆盖的新型放映网络。”实际上,目前一些大的影院,对民族题材的电影的排片量也是非常少的,所以民族院线在排期上和数量上都是比较欠缺的。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成立于1995年,目前中心下设行政部、技术部、译制部和翻译部,每年中心译制工作大概是100部影片。中心译制工作实际上还属于国家公益项目,是没有什么盈利的,译制中心推动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传播。
(二)电视媒体为蒙古族题材电影搭建传播平台
20世纪80年代,电视逐步在我国普及,电视机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电视的出现对电影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电视开始争夺电影的观众,后来一些电影也在电视上播放,随后国内电影频道开始出现。CCTV6的开播为电影在电视上传播搭建了很好的平台。2002年,国家广电总局允许一些电影集团开办电影频道,电影集团开办电影频道只是通过有线网入户,不上星播出。“‘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计划完成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12453个,新通电行政村1370个,20户以上新通电自然村3389个,解决34.78万户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村村通工程为电视传播影片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内蒙古电视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拓展频道建设,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目前内蒙古卫视、内蒙古蒙语卫视也在积极搭建传播蒙古族题材电影平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对电视媒体的分流效应明显。根据CSM媒介公开数据显示,电视媒体的观众收看时间在2015年首次减少,2011至2015年电视观众规模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观众的平均到达率由2011年的69.5%下降至62.3%,下降了7.2个百分点,观众平均每年以大约2%的速度流失。电视媒体的观众的减少,势必会对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电视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三)网络传播给蒙古族题材电影带来新契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例如《图雅的婚事》《诺日吉玛》《第七种味道》等一些蒙古族题材电影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观看。由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管、内蒙古网络文化协会主办的“活力内蒙古”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对蒙古族题材电影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活力内蒙古”网络媒体联盟的主要职责是整合共享区内外网络资源,通过系列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网络传播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内蒙古发展成果。在“活力内蒙古”官网上设置有民族电影的专题,《锡林郭勒·汶川》《额吉》《季风中的马》《黑骏马》《悲情布鲁克》《成吉思汗》《圣地额济纳》《草原上的承诺》等一些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精彩片段都可以免费观看。“天堂草原音乐网”是以草原音乐为中心,一家专门传承弘扬草原文化的草原音乐网站。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经典主题曲在该网站上也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互联网拥有海量储存,受众可以自由搜索,为蒙古族题材电影的传播带来新的契机。
通过上述对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传播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蒙古族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优秀的电影作品只有传播才能实现电影的价值,成功的传播有助于树立一个民族的良好形象。电影是社会生活在电影艺术家的指导思想中的视听再现,蒙古族题材电影不仅再现了蒙古族独特的风俗文化、蒙古族历史、蒙古族的地域风貌,还再现了新时代下蒙古族人民生活动态、风土人情和时代风貌。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蒙古族题材电影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在新媒体时代,蒙古族题材电影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传播蒙古族题材电影
数字化时代,数据处理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快捷,人们能够在瞬间处理成千上万的数据。大数据应用就是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大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实现大数据价值的过程。例如,“腾讯则以微信、QQ等一系列社交环境打造立体的传播矩阵,利用企鹅影业、腾讯影业对腾讯文学、动漫、游戏的原生态IP进行内容运营,通过万达院线和微影时代完成用户导流,打造全产业价值链”。腾讯介入影视业,优势是腾讯掌握很多的用户,利用大数据技术发现海量信息背后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提取为其所用,从而占领了影视市场。蒙古族题材电影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传播,相关部门可以把蒙古族题材电影建成一个大的数据仓库,借助大数据技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各时期拍摄的蒙古族题材电影。
(二)利用社交媒体传播蒙古族题材电影
社交媒体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和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其能够以文本、图像、音乐、视频等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腾讯公司2016年12月2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9月,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达到7.68亿。“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严肃八卦”“同道大叔”“大象公会”等,都是当下朋友圈里比较热门的公共平台,这些平台目前都拥有“10W+”(超过十万)的阅读量,可见社交平台的影响力之大。蒙古族题材电影传播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开发一个微信APP平台,将蒙古族题材电影分类推送,通过管理现有客户,发现目标客户,挖掘潜在客户,进行有效的传播。
(三)乘借“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传播蒙古族题材电影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影视业已成为世界文化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需要找一个切入点以自己的方式把本民族文化宣扬出去。自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后,这一战略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有关国家的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实施了“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2015年9月,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等部门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申报了“蒙古语电影译制片项目”,提升了内蒙古乃至中国对外文化的影响力。未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传播,在注重本土平台建设的同时,还要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国际传播这个大舞台,把作品传播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
无论大数据技术传播,还是社交媒体传播,抑或是乘借“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传播,蒙古族题材电影是一部部实实在在的影片。饶曙光说,在新媒体语境下,唯有那些“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东方美学特质和兼具人文情怀的高品质佳作,才是中国电影观众的终极期待,也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毕生追求”。
① 饶曙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页。
② 张芸:《内蒙古电影口述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06页。
③ 《内蒙古明确“十二五”期间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年第3期。
④ 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0页。
作 者:
张瑞坤,河套学院讲师。编 辑:
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本文系201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NJSY1632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