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了不起的盖茨比》看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2017-07-13 14:06:37李梅菊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宁810008
名作欣赏 2017年12期
关键词: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李梅菊[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宁 810008]

由《了不起的盖茨比》看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李梅菊
[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宁 810008]

本文分析了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思想及艺术手法,揭示了作品中关于“美国梦的破灭”这一具有深刻社会历史意义的主题,学习借鉴作者娴熟、优美的叙述手法和象征等艺术风格,从而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反映的深刻社会意义。

菲茨杰拉德 创作思想 艺术手法 社会意义

弗朗西斯·司科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推崇为“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代表作,1925年问世,是美国当时社会的写照。由于小说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意义和具有前瞻性的警示作用,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他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小说讲述了“一战”后美国经济复苏,传统的信念在新时代冲击下土崩瓦解,金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价值取向,美国已成为一个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对主人公盖茨比追求美国梦、成就美国梦并最终成为美国梦祭品过程的描述,真切映衬出美国社会浮华、光鲜背后的虚无、腐化与糜烂,并对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这部作品被誉为当代最深刻的一部美国小说,也被公认为是菲茨杰拉德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作者本人也承认这部小说是他自觉的艺术成就,是纯粹的创造性成果。本文从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入手,来分析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一、创作思想

(一)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迈入空前的经济繁荣,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刺激了社会对于物质的追求。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严重的裂变,金钱取代了上帝。与此同时,战争颠覆了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残酷的战争正是在有着同样基督信仰的西方世界之间爆发的。人们不再信奉上帝,道德规则和自我约束被抛诸脑后。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出色地描写了“一战”后年轻一代的理想幻灭与信仰丧失。

菲茨杰拉德作为“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称这个时代饱含了艺术与嘲讽,是一个挥霍无度的时代。由于菲茨杰拉德自己也纵情参与了“爵士时代”的酒食征逐;但在沉湎其中的同时,他又能冷眼旁观。他敏锐地感觉到当时是一个追逐浪漫的时代,而在这个表面奢华的背后却充满着内心的孤寂与无奈。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将他所了解的人物感情与思想惟妙惟肖地反映出来,用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战后“迷惘”的一代对于“美国梦”感到幻灭的悲哀。他以精神空虚、终日寻欢作乐的男女人物为中心,描写爵士乐时代的挥霍放荡、令人心醉神迷的浮华以及美国梦的结束。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通过对黛西不惜嫁祸于人而保全自己的丑恶心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战后美国繁华时期拜金潮流下自私、冷漠的人性本质;通过对青年盖茨比对金钱的追求的描述,揭示了“爵士时代”“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和根源。

(二)时代主题

菲茨杰拉德在主题的表现上特别注重人物个性的发展,他笔下的人物是敢于梦想的、充满罗曼蒂克的、好酒贪杯者。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出身低微,但理想与梦幻始终贯穿着他的人生,他对美好爱情的忠诚与执着体现了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更高追求——对物欲的超越。在一个喧嚣浮夸的年代,这种浪漫的理想主义追求如同一叶沙漠中的绿洲,给人清新振奋之感。他蔑视谨慎、循规蹈矩甚至自我保护等社会规范,通过非法倒卖酒而发了横财,赢回了过去的恋人黛西的欢心。尽管他将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完全寄托在黛西身上并不是明智之举,但重要的是,在物质成功后,盖茨比依然执着并充满激情地追寻或试图挽回一份美丽的爱情。盖茨比的魅力在于他绝对相信自己的价值理想——美人、金钱与资本主义的梦想。通过盖茨比,菲茨杰拉德创造出了没有门第、不讲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新一代美国“英雄”人物。这一新型的强有力的主人公,一反传统小说中出身显赫、品行端正、具有高尚美德的英雄形象,表现了美国战后人们的苦闷彷徨和精神创伤,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的必然悲剧。

二、艺术风格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艺术最引人瞩目的特色,就是他那极具个性化的叙事方法和风格化的语言。他对叙事主体“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的独特设计,以及交替变换的“双重视角”,能最大限度地缩短读者——文体——作者之间的距离,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并参与其中。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运用各种富于联想的象征和比喻,善于抒发作品中每一个特定细节内在的情感和诗意。精湛的喻体中常含有多种层次的喻义和思想感情,能使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时代得出不同的解释。

(一)叙述手法

1.戏剧化的叙事风格

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将“把叙述者完全戏剧化,把他们变成与其所讲述的人物同样生动的人物”的叙述方式称为“戏剧化的叙述方式”。在戏剧化的叙述者当中,有纯粹的旁观者,也有叙述代言人,后者对事件的发展过程会产生某些可以估量的影响。据此观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戏剧化的叙述代言人。他既是小说的叙述者,又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和生动的形象。尼克是黛西的表哥,也是黛西的丈夫汤姆的大学同学,同时又是盖茨比的邻居。这种关系使他有充分的机会和他们接触并成为盖茨比与黛西重逢的关键人物,更好地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由于尼克的这种双重角色,在他与这些人充分接触后,能客观、冷静地对他们进行分析评价

菲茨杰拉德精心设计尼克这个人物,使他能够“一半在故事里,一半在故事外”,并通过尼克这个特殊的观察者与参与者把自己的不同看法——对盖茨比这个人物同情与批判的态度以及对美国梦的矛盾心态统一在一起。同时,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独特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使得盖茨比的故事真实、自然,使读者的思想感情很容易和人物的命运产生共鸣。采用第一人称,使读者感觉尼克是一个可靠真切的人,从而增加了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小说一开始,尼克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他将避免自己的判断和感情介入小说中的人物及其活动。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在小说中所创造出的那种不断高涨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整部小说不仅引人入胜而且更加戏剧化。透过尼克的双眼,读者既看到了20世纪社会的绚丽璀璨,又看到了它道德败坏的昏暗污浊。尼克的意义正在于他是作者用个人经历表现社会、使作品成为人类及文化现实的戏剧象征的重要表现手段。

2.“双重视像”的叙述视角

很多评论家都一致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独到之处在于“这部小说始终维持着一种‘双重看法’,即作者把自己两种不同的看法统一在一部作品之中,以达到某种效果”。菲茨杰拉德本人也认为,一个作家“是否具有第一流的才能”,要看他能否“在同一时间里容纳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而且照样思索下去,不受影响”。而他能够把两种不同的看法统一在这部小说中,关键在于他精心设置了“既在事内又在事外”的故事叙述者尼克。作品中的尼克·卡罗威在盖茨比与读者之间所起的斡旋、媒介作用,菲茨杰拉德进可直陈自己的观点,退可观察叙述者的言行,可谓左右逢源。他采用了尼克·卡罗威的第一人称叙述手法,有节制地释放了自己的情感。

尼克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又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整个作品中起着一种纽带作用。作为盖茨比的邻居及好友,他目睹了盖茨比生前的奢华和死后的悲凉。盖茨比的出身、来历和全部遭遇都是通过尼克这一人物讲述的。但尼克又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格和价值取向,他既不是汤姆所代表的“荒原时代”的精神世界的公民,也不是盖茨比所代表的那种脱离现实徜徉在梦幻世界的漂泊者。他“既在事内又在事外”,代表的是介乎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美国中西部的传统观念和道德标准。整部小说不是由一个不具人格、无所不知的叙述者来叙述,也不是出于主人公盖茨比的角度,而是由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的叙述者尼克来主讲,使用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主线,从而成功地避免了笨拙的直接介入,取得了理想的艺术间离效果。尼克既是事件旁观者,又是作者代言人,是“双重视象”的载体。小说的“双重视象”以及彼此之间的冲突常常会产生“辛辣的讽刺意味和深刻的隐含意义”。

(二)象征手法

象征是以一种形式来代表抽象的观念,或者以一种可见的标记代表一个事物。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象征的运用,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天地,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放大个人经历并赋予其代表性”。因此正如一位批评家所说:“菲兹杰拉德作品中的丰富象征,使我们不得不常停下来反复阅读,才能了解其情节的象征意义。”

1.事物的象征意义

(1)绿灯 夜间从盖茨比公馆的窗户和草坪上可以看到远处闪烁着一盏绿灯,那是盏高悬在黛西家附近的码头上的绿灯,这盏绿灯贯穿于整部小说。每当夜幕降临时,盖茨比就出神地站在花园中,在茫茫的夜色中隔海远望,向这盏绿灯伸出渴望的双臂。可见,这盏绿灯对盖茨比来说,犹如在沙漠中旅行者渴望的绿洲,是他一生尽其全部精力所追求的青春、爱情、金钱、地位的象征。然而这盏绿灯似乎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作者由此暗示盖茨比的追求终究不过是虚幻的海市蜃楼。

(2)汽车 对美国人来说,小汽车象征着财富和地位,是梦的一部分。盖茨比拥有一辆豪华的罗尔斯轿车,盖茨比买的这部豪华轿车满足了他追求奢侈豪华的虚荣心,它是金钱社会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是盖茨比价值观和人生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盖茨比最终的死亡也与这部车有关——黛西开这辆车时出车祸,压死了人,而汤姆和黛西合谋诬陷他,盖茨比最终引起报复被枪击而丧命。这辆黄色的车子象征了腐败和奢华,它向我们暗示仅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理想注定是要破灭的。

(3)豪宅 盖茨比宏伟的豪宅是“仿照诺曼底的某个市政大厦建造的,它的一侧有一个塔楼,那攀附在上面的几株稀疏的常青藤给它披上一层碧绿的新装”,常青藤“攀附”的姿态生动地描摹出了盖茨比的形象:他出身贫困,却“对于人生的前景具有高度的敏感”,有“一种了不起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天赋”。豪宅象征了盖茨比白手起家的美国梦的实现,盖茨比买下黛西家对面码头的这所洋房,而后举办各类豪华的聚会为的就是想吸引黛茜的到来。晚会中一位戴着猫头鹰式眼镜的人将这所宅子与一屋子的纸板盒相比:“假如拆下一块砖,整个图书室就会轰然倒塌。”崩溃最终不可避免,黛西还是离他而去。盖茨比死后,这所巨大的洋楼成了“杂乱的庞然大物”。豪宅的衰败象征了盖茨比希望靠自我奋斗而实现的“美国梦”的彻底幻灭。

2.颜色的象征意义

(1)白色 小说中白色的含义对人物塑造与加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黛西穿着白色的衣裙,回忆着她“白色的少女时代”。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它将黛西塑造成一个存在于盖茨比梦中“可望而不及的、具有魔力的公主”,是他孜孜不倦追求的纯洁理想和目标。然而白色在象征着天真和纯洁的同时,也有着完全相反的象征意义。因为白色和其他颜色相比,是没有颜色的。没有颜色,没有内容,缺乏内在实质的虚空便是黛西的基本特征。空虚的黛西整天不知道“到底做什么好呢”,生活忽东忽西,行踪不定。“外表可爱娇媚浪漫,却有寄生性,且情感冷漠。”尼克对她的理解是“这类人一有机会便退缩回去,重新回到金钱堆里,过起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他们毁坏的一切都要留给别人去清理”。盖茨比的悲剧意义在于他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这位虚空的不负责的缺乏道德的躯体之上,他的理想主义就像是那飘舞的白纱一样,尽管纯洁美丽,但本质是空洞、不切合实际、虚无飘渺的。

(2)蓝色 蓝色代表着忧郁、梦幻。预示着悲伤和富于幻想的蓝色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盖茨比孤寂、悲伤但又充满幻想的真实的内心。盖茨比梦想得到黛西,与其重温旧梦,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却因身份地位的悬殊,梦想变得遥不可及,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他的内心其实是极其孤独和忧郁的。他周末举行晚会给人们提供狂欢的机会以打探黛西的消息,而他自己从不参与其中这一点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与他提供的热闹喧嚣的场面相反,他苦苦追寻的梦想却始终无法实现,因而内心是忧郁的孤独的。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笔下盖茨比的草坪、花园、树叶都不是通常的绿色,而被描述为蓝色。其实作者是巧妙地借这些意象向读者暗示:表面富有华丽的盖茨比内心却是忧郁的,与他所处的世界格格不入,与他周围的人们无法和谐相处。

(3)黄色 黄色是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作者在小说中很好地运用了黄色这种象征喧嚣、金钱的色彩,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人物命运。为了重新得到他的爱情,盖茨比无时无刻不在向黛西传递着富足的信息:他乘坐的华丽而贵重的汽车是浅黄色的;与黛西见面时戴的领带是金色的;每逢周末,在盖茨比的花园里所举行的豪华、盛大、灯火辉煌的宴会上,轿车、食物、酒吧等都是黄色的,所有这些黄色象征着一种喧嚣、财富、金钱至上的氛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借助金钱的力量。

3.人物的象征意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将个人经历外化成整个国家的经历,从而创造了一个美国神话。盖茨比是小说的男主人公,他不甘心只做一个从战场上退役到大都市寻找出路的穷小子。在梦想的驱使下,他不择手段地进行了非法活动,实现了自己金钱的梦想。从盖茨比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读者可以看到菲茨杰拉德本人生活的再现。菲茨杰拉德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依靠母亲继承的微薄遗产完成了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业,1920年《人间天堂》出版后,他一举成名,这时名利双收的他又重新赢得了他那“最漂亮的姑娘”珊尔达。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是那样的如意,珊尔达身患精神疾病,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小说创作也陷入低谷,生活举步维艰。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赋予了盖茨比深刻的象征意义。

盖茨比的个人遭遇与美国20世纪初几十年的境遇极其相似。菲茨杰拉德通过盖茨比的梦想的破灭对战后美国社会、伦理、价值等提出了尖锐的批判。美国曾是一片“清新碧绿的新世界”,正“迎来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幻”,而如今为了给现代文明让路,这片原始森林已被摧毁殆尽,唯一合适的象征就只剩下“灰烬山谷”——“人间地狱”,现代人就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毫无生机、毫无意义地生活着。将盖茨比的个人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的文化历史做类比正是菲茨杰拉德所取得的最大成功,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抒写了战后“迷惘的一代”对于美国的失望,对于传统价值、传统理想的丧失以及对于美国梦幻灭的悲哀。

三、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思想与艺术风格都相当具有独特性,它包容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充满了睿智和深邃的思想。作品的内容、主题意义、叙事特征以及艺术风格等都十分独特,作者对于个人、社会、理想、梦想的深刻认识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鉴于此意义,艾略特对其赞誉有加并称之为“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所迈出的一大步”。

① Dnega S.Narratology:An Introduction[M].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1996.

②③ 董衡巽等编著:《美国文学简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④ 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⑤ 霍华德·沃尔夫:《菲兹杰拉德与自我的曙光》,《外国文学动态》1996年第1期。

⑥ Peter B.High: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86.

⑦ 傅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作 者:李梅菊,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领导文萃(2020年16期)2020-08-28 11:25:11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兵器知识(2018年4期)2018-04-18 09:31:3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20:23:29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电影评介(2016年12期)2016-08-23 22:00:35
空位
读者欣赏(2014年6期)2014-07-03 03: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