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戴冠青
美食书写中的生命情怀——读美籍华文女作家周芬娜《人生真滋味》
福建 戴冠青
2016年12月9日—10日,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近二百位海外作家、评论家参加了这一盛会,本刊主编张勇耀参会并发言。《名作欣赏》一直以来就非常关注并努力推动海外华文文学的写作与研究,目前已逐渐成为海外华文写作者和研究者所倚重的发声平台。本次大会后,这种局面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我们也会致力于打通海内外文学的边界,力求让更多用华文构筑文学世界的海外作家被国内读者所了解,而他们成功的写作经验,也能被国内的写作者、研究者所借鉴。本期推出三位旅美华文女作家周芬娜、张凤、虔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推荐虔谦的施玮也是一位旅美作家。向她们致敬,也向致力于推动海外华文文学繁荣的国内文学研究者致敬。
——编者
美籍华文女作家周芬娜以美食记忆为线索,将丰富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外化于可感的美食书写中,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相比其他美食写作,周芬娜在作品中寄予了更多的深情,她不光叙写了美食,也表现出了深沉的家国情怀、温暖的人生追求、独特的审美趣味等百般滋味。通过充满深情的美食书写,周芬娜传递出了一种海外华人热爱生活、心系家国的生命诉求,在带给我们审美品位的同时,也带来心灵的感动和启迪。
周芬娜 美食书写 家国情怀 生命追求 审美趣味
周芬娜是美籍华文女作家,曾担任过“海外华文文学女作家协会”第九任会长。她著作颇丰,其中以散文随笔写作为主,重要代表作有《绕着地球吃》 《春之东京小旅行》 《饮馔中国》 《品味传奇》《新上海美食纪行》 《带着舌头去旅行》 《人生真滋味:记忆中的美味与情怀》 《丝路》 《云南》 《旧金山》等。这些散文随笔大多以美食书写为主,在作品中她以美食记忆为线索,将丰富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外化于可感的美食书写中,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其中所透露出的家国情怀、生命追求和审美趣味深沉独特而耐人寻味。本文试图以美食随笔集《人生真滋味:记忆中的美味与情怀》为例来探讨周芬娜美食书写的独特内涵和审美取向。
在周芬娜的美食随笔集《人生真滋味》里,女作家通过一个个生活故事和美食品味追忆亲人故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土的眷念、对家人的牵挂、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中所传达的生命诉求和审美取向,深沉而厚重。相比其他美食写作,周芬娜在作品中寄予了更多的深情,其中既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也有温暖的人生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趣味。通过充满深情的美食书写,女作家传递出了一种海外华人热爱生活、心系家国的生命诉求,在带给我们审美品味的同时,也带来心灵的感动。
在美食书写中寄托家国情怀可以说是《人生真滋味》的一个重要特征。书中许多对美食制作的书写,看似不经意的如实描述,其实蕴涵了女作家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在《月桃粽与野姜粽》一文中写自己包粽子不会包,不是包得叶断米漏,就是形状不周正,拿不出去;写父母来美国看她,知道她对粽子的热爱,特地从台湾带来粽叶、糯米和其他食材,在家里仔仔细细地包粽子,温柔得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其中对小祖母制作粽子的过程有这样一段描述:
她细细地将五花猪肉、香菇、鱿鱼切丝,以葱油酥爆香,混炒成香喷喷的粽馅,有时还放咸蛋黄,一起包在混入花生的长糯里,裹入发软的月桃叶中,包出一颗颗玲珑的粽子,然后十个一串地放在大锅里,大火煮熟,挂在通风处放冷。
在这一段描述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贤惠能干的小祖母形象,其中蕴含着她从厨房中建立起的在作者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者对她的尊敬。小祖母制作的是外乡人很少见的月桃粽,而月桃粽正是她的故乡台湾屏东的特产,由此也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作家对于故乡的情感,对于家乡美食的深沉眷念。而端午结粽又是中华民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习俗,所以作家以粽子这一美食来寄托她的家国念想,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粽子其实已经成了这种故土情结的象征物。在周芬娜的书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相比海外风味,周芬娜更认同祖国美食,特别是对寓意团圆的除夕年菜更是念念不忘。在《小祖母的年菜》一文中她是如此描述灌香肠的:
她在半肥半瘦的猪肉里加点酱油,加点糖,加点五香粉,然后她在撑开肠衣,将鲜红的肉馅慢慢灌进去,灌满后打个死结,再一条条地挂在屋檐下风干,风一吹进来迎风招展,红红火火的,揭开了过年的序幕。
灌香肠是中国人家庭过年常做的传统美食,同年糕一样,象征团圆幸福。而且,她不仅叙写中国年菜的制作花样之多,还叙写了不同地域年菜的不同口味,说明饮食差异既是环境所别,也是地域的生活习惯所致。作家常年定居国外,年味较淡,思念家乡的味道愈发心切。因此,与其说在国外欠缺的是年味,不如说欠缺的是家乡的风土人情。在这里,作家对年菜制作花样和口味的细致描绘,不仅渲染了故乡浓浓的年味,也传达出作家对中国过年氛围的热切期盼。由此可见,作家写包粽子,写准备年菜,其实是在怀念小祖母,怀念妈妈,怀念她们做过的饭菜和粽子的美味,其中所透露的家国情怀可触可摸,蕴藉而深沉。
周芬娜的美食书写还蕴涵着她美好温暖的生命诉求。在《妈妈的拿手菜》《小祖母的年菜》《父亲之味》《外祖父的传奇》等篇章中,作家写贤惠的母亲给孩子做照烧烤猪肉,写能干的小祖母给一家人准备了一桌年菜,写味蕾精准的父亲带一家人去吃的夜宵,写让人崇敬的外祖父狩猎带来的野味。许多美食记忆储存了幸福的味道,灌注着满满的爱和浓浓的亲情。例如,因为她的老家在台湾屏东,冬天温暖清凉,她的妈妈喜欢在这个季节做油炸牛蒡天妇罗,凉拌马铃薯沙拉。在《妈妈的拿手菜》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几乎所有的鱼虾蔬果,都可以拿来炸天妇罗,妈妈认为牛蒡有种特殊的清香,牛蒡天妇罗的滋味不是其他蔬果比得上的,细长灰白的牛蒡从地底下挖出来,皮上总沾着许多泥土,她好整以暇地将牛蒡洗涮干净,削皮切丝,蘸粉油炸,在油锅前忙得满头大汗,却乐在其中。
这是专属于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美食记忆,也是幸福与快乐的味道,看得出女作家在努力呈现生活中的美好,让人倍觉温暖。虽然其中也蕴含着淡淡的忧伤,因为《人生真滋味》出版的时候,疼爱她的小祖母、外祖父都去世了,母亲不久后也去世了,作品中许多关于幸福的描写,都已成为过去时,但这更引发了她对亲情的追忆和对亲人带给她的幸福的忆念,因而字里行间也充溢了对于美好温暖的更深切的生命诉求,让人分外感动和向往。
追求生活的品味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也是周芬娜美食书写的重要特征。在她的美食书写中,我们看到她注重生活的品质,追求饮食的氛围,讲究饮食的器皿、风味乃至文化背景。她会在文中细述不同颜色的浓缩咖啡胶囊的不同风味:褐黑色的是意大利风情,香槟色的是哥伦比亚风情,金黄色的是巴西风情。也会透露制作鲜花美食的诀窍:新鲜的金莲花可以拌沙拉食用,也可以当调味品、入药、泡茶,还可以做金莲叶美乃滋、煮汤,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融相依。她还在每篇散文中都配上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地讲述动情的美食故事,让读者感同身受,身历其境,得到共鸣。她追求生活情趣,把日常生活过成了诗,追求诗意和精致,她写道:“每一个清晨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一杯杯滋味各异的浓缩咖啡,为我揭开了四季清晨的序幕:金黄的深秋,萧瑟的寒冬,鹅黄的早春,浓绿的夏日,都有了不同的风景……”由此可以捕捉到女作家精致高雅的生活态度。她还注重味蕾与嗅蕾的双重感受和体验,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传达自己力求完美的审美追求。在《咖啡与香水》一文中,她写道:“世界上最幸福的两件事:在女人的香水中睡去,在咖啡的香味中醒来。这两种美妙芳香的浓缩液体,刺激着不同的感官,令人灵感勃发……”正因为对咖啡的厚爱,她还常常把生活品味的追求富于咖啡的品尝之中,从中品出 “咖啡男孩”的故事,品出既苦涩又甜蜜的日本街头饮食的味道,品出幸福的感觉,在怀旧的情怀中书写生活的情趣,由此不难把握到作家美食书写中的审美趣味及其独特的生命追求。
周芬娜热衷于中国的美食书写,这与她热爱生活、心系家国的生命追求是分不开的。她生在台湾屏东,去台北求学,有美国的留学经验,后又留在国外工作,近年来她又经常回国旅游。这使她有机会遍尝家常菜、屏东菜等各式各样的正宗台湾美食、各种外国风味以及博大精深的神州美食,感受到中西美食的不同风格和差异。丰富的多地生活经验同样丰富了她的味蕾,也丰富了她的美食体验,激发了她通过美食书写来传达自己人生感悟的愿望。特别是长居国外对西餐的不适应和排斥使她越发怀念家乡的味道,这也促使她去书写自己的美食记忆,来宣泄自己的家国念想,消解自己味蕾缺失的苦闷。“人在域外,特定的经验对于这些华文作家来说是融入心灵的”,可以说,通过美食记忆来传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中国美食的深情呼唤是周芬娜美食书写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亲人和故土家园的牵挂和忆念则是久居异国他乡的女作家书写家乡美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在周芬娜的美食书写中,常会流露这样的情感:写母亲,必然与母亲有关的美食制作联系在一起;写小祖母,必然与小祖母生前的美味制作联系在一起;写父亲,同样与父亲有关的美食故事相关。这三个人对她的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思念着家乡的美味,实际是在怀念自己的亲人:那颗月桃粽承载着她对小祖母和妈妈的记忆,那半夜的日式料理配啤酒承载着她对父亲的深情,那满桌的年夜饭又是对家人团圆的殷切期盼。在周芬娜的美食书写中,隐藏着贤惠的妈妈、慈祥的小祖母、挑剔的爸爸、传奇的外祖父给予她的深深的爱。这些亲人的爱,在她的心中沉淀,她是幸福的人;当小祖母、外祖父、妈妈相继去世后,她感受到了深深的忧伤和痛惜,她希望通过书写把生活中的美好分享给读者,稀释自己的忧伤和痛惜之情。因此,在美食书写中,她回忆妈妈的味道,怀念已逝的亲情,钩沉亲人的爱,分享童年的幸福,在传达自己的美食体验时,也释放着她对亲人、对家国的牵挂和温暖美好的生命追求,字里行间,一个海外华人女作家深厚感人的亲情、乡情和家国情扑面而来,感人至深。
对中国美食的无限钟情也是周芬娜书写家乡美食的另一原因。女作家热爱中国美食,她在中国各地游历,拜访当地名人故居,遍尝神州美食,深切感受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这是西餐所不可比拟的。她以祖籍为河南洛阳而自豪,在《洛阳女儿行》一文中她写道:“难怪我虽土生土长于台湾,却总有人以为我是河南人或山东人,在洛阳街上行走,我也常看到一些眉目轮廓与我酷似的当地妇女,几度令我激动不已。”在这里,我们不难触摸到她深沉的故土情结。她不仅钟情中国美食,而且对中国美食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在她的笔下,哪怕是各种地方的小点心都有着各自的生命或故事,如《品味传奇2:大唐风范与民国味儿》一文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历史文化飨宴图,她在其中讲述了袁世凯与天津菜、林则徐与福州菜、周恩来与北京烤鸭等动人的名人轶事,让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内涵,把握到一个女作家力图弘扬中国美食文化的用心。在《人生真滋味》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周芬娜所书写的美食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体验过也用心品味过的,每一道菜都贯注着她的精神投入和生命认同。在《饮馔中国》的自序中,她介绍说,正宗扬州“红楼宴”四海皆知,福州聚春园“佛跳墙”名过其实,曲阜“孔府菜”惊喜连连……只有亲身品味过,才会比较出这些菜的不同特点。因此,与其说她在书写美食故事,不如说她是一个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使者。有学者认为:“这种经验并不一定有固定的形式,甚至不必讲究任何形式,也能滋生出心灵的长度,于是新移民作家对生命、对生存、对梦想的体味拥有更多层面的深切理解。”可见,美食书写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周芬娜的家国情怀,表现出她对故土家园和亲人的牵挂,对中华民族生活的认同,是久居异国的海外华人的人生经验与生命追求的独特投射。
美食书写是饮食文化的书面表达形式,当饮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标签,它所具备的功能意义就会由简单的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升华到了精神层面的追求。由此可见,周芬娜的美食书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她给读者提供了把握家国情怀的独特视角。作为一个久居异国的海外华人,对故国家园总有一种积淀深厚的乡愁情结,与其他海外作家不同的是,周芬娜巧妙地把自己的家国情怀融入具体可感的美食书写中,让读者通过舌尖上的感觉,去体会乡愁的味道和作家深入骨髓的生命守望,真实而亲切。在《人生真滋味》中,她试图通过美食书写守望有家的幸福,有故乡的情缘,这种感情赋予具体可感的美食书写,非常亲切温馨。吃粽子、包粽子等制作家常菜的过程既是对妈妈和小祖母等亲人的怀念,也是对难忘的妈妈味道的坚守。而写妈妈的味道、小祖母的味道其实都是在寻找一份丢失的亲情,她们虽然都离开了,可是那亲切的独特的美食手艺,却成了怀念家人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方式,它可以怀念流逝的时光,可以纪念至亲至爱的亲人,还可以带来心灵的慰藉,释放自己的乡愁情结,由此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共鸣和由衷的心灵感动。在中国文化里,家庭、故乡、国家三者是相通的,亲情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乡情的基础又是亲情,乡愁可以升华为家国情怀,所体现出的归属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民以食为天,美食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根源意识,周芬娜通过美食书写、舌尖上的感觉去守望亲情、乡情和家国情,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动。
其次,周芬娜也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生活品味。《人生真滋味》中的每一篇图文并茂的篇章都传达出女作家自己对各地美食文化的审美判断和情感诉求,都是自己独特深入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考察的结晶,都体现出自己鲜明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真实亲切又生动感人。在这些篇章中,读者可以通过美食书写把握到女作家所试图传达的生活品味和审美趣味,既朴实又精致,雅俗共赏,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又温暖亲切,感受到了亲人的深爱和亲情的可贵,领悟到了人生要用心用情去珍惜的真滋味。因此可以说,周芬娜的美食书写,既生动演绎了她珍惜亲情守望美好的生命诉求和审美追求,也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生活品味。
总之,《人生真滋味》是一部书写一个美籍华文女作家生命情怀的美食随笔集。周芬娜以美食记忆为线索,将丰富的生活阅历、人生经验外化于具体可感的美食书写中,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也别具匠心地表现出了女作家深沉的家国情怀、温暖的生命诉求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体现出她珍惜亲情追求美好生活的审美取向。这一美食书写与女作家丰富的生活体验、深沉的家国情缘和对中国美食的无限钟情是分不开的,她通过充满深情的美食书写,传递出了一个海外华人女作家热爱生活、心系家国的生命诉求,在带给我们审美品味的同时,也带来心灵的感动和独特的审美启迪。
①②③④⑤⑦周芬娜:《人生真滋味:记忆中的美味与情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版,第160—169页,第160—169页,第160—169页,第160—169页,第160—169页,第256页。
⑥许忆:《旧时光的味道》,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56页。
⑧林乃燊:《略论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海交史研究》1993年第6期。
作 者:
戴冠青,教授,泉州理工学院教授,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已出版文艺学论著《批评的喧哗》《想象的狂欢》《菩提树下》《文本解读与艺术阐释》,短篇小说集《梦幻咖啡屋》,散文集《泡茶时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