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马季
网络文学的传承与变革
北京 马季
目前,网络文学创作已经成为我国文学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文学的主流创作人群是国家体制改革走向纵深的产物,是思想多元化的产物,是文学回归民间的产物,他们以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展现了新一代网络作家群体的形象。但与此同时,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也表现出了一些局限和问题,如无深度、平面化、追求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因此,建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体系,帮助读者草中识珠,提醒作家任重而道远,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与时俱进,实际上也是应对新世纪文化战略课题的必然选择。
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审美变化
目前,全国文学网站签约作者的人数已突破250万;每年产生原创长篇小说约10万部;文学网站日更新字数突破1.5亿汉字;总共有4.6亿读者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平板电脑等浏览文学网页,日浏览总量超过20亿人次。从创作队伍来看,一大批网络青年作者在网络创作中脱颖而出,产生了很大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文学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创作人群来看,网络文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80%为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 “85后”是主力军,“90后”是后备军,这说明网络文学培育了中国文学的继承者,没有出现断代。其次,写作者分布广泛,遍及全国,其主体(约80%)生活在二三线城市,这和其他领域人才的分布状况显然很不一样,它将是中国文学在未来保持旺盛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其三,年轻一代海外华文作者多数活跃在网络而非传统媒体,他们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跨文化写作特征,很有可能开辟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新路径。其四,网络写作中的佼佼者,80%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非文科专业人士,作者结构的多元化将为文学产生新的造血功能。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主流创作人群是国家体制改革走向纵深的产物,是思想多元化的产物,是文学回归民间的产物,他们以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展现了新一代写作群体的形象。
十八年来,网络上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如今何在的《悟空传》、辰东的《遮天》、萧鼎的《诛仙》、燕垒生的《天行健》以及猫腻的《庆余年》、梦入神机的《佛本是道》等,它们都有明显脱胎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痕迹。《悟空传》直接取材于《西游记》,《遮天》中塑造的古皇大帝形象多源自中国古代影响后世的帝王。奇幻小说《诛仙》和《天行健》运用西方奇幻手法描述异类空间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同样结合了大量东方神话元素。穿越小说《庆余年》显示出作者对古代白话小说、诗词歌赋的浓厚兴趣,甚至将《石头记》的全文搬到了虚拟空间的某一点。仙侠神话小说《佛本是道》受《封神演义》影响,糅合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神怪故事,描绘出一个独特、完整、庞大的仙佛世界。《后宫甄嬛传》《步步惊心》《琅琊榜》《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失恋33天》《花千骨》《芈月传》等一批女性网络文学作品大大拓宽了传统女性写作的路径。可以说,绝大多数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是东方化的、中国式的,显然,网络作家们试图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源头。
时代造就了人的生存方式,也造就了人感知生活的方式。网络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与职业,而且绝大多数与文学无关,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因此他们的创作有着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神与貌皆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以全新的认知面对这一文学形态。网络文学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或者“第一生存”体验对于“写作”呈现了最直接的意义,这与目前主流文坛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在生存中写作”,而目前文坛存在的职业性作家的写作则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在写作中生存”。网络写作对于那些已经在传统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和作者,或许并不十分重要,但对于刚刚踏上写作之路的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来说,却是一片神圣的领域,他们在这里耕耘、播种,当然希望获得相应的收获。在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写作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追求的方向。这个原动力其实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之一,也是网络文学横向发展的力量之源。
文学不仅要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而且要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横向联系。“网络文学”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它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有自由、宽容、真实、平等的原则;有宽阔无比的向别人学习、向自我挑战的空间;有无拘无束,充分表达的民主权利。网络小说《悟空传》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小说的写作灵感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和现代港片《大话西游》。作者借用了前者的人物关系、渊源,提取了后者的叙事方式、语言,以古代西游人物演绎现代西游情节,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以《悟空传》为题目有两重含义:第一可以解释为“关于孙悟空的传记”;第二是概括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即“感悟虚空”。
《悟空传》将原著人物形象做了很好的时空转换,让古典名著里一心朝佛的取经师徒脱胎换骨,变成了有爱有恨有欲有求有苦有痛的“人”,巧妙地诠释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用冷冷的幽默引得我们欢笑、深思、被感动。网上一篇评论说:“我们生活在没有英雄的时代,一切神佛都被我们打破了。所以只有我们这一代会对这一作品流泪。”然而感动“我们这一代”就已经很难得了,这是多么难被感动的一代。《悟空传》的现实意义与它的神话背景完美结合,与网络世界的“虚拟的真实”相得益彰,一经贴出便获得了网友的一致推崇,并引发网友竞相效仿。
《西游记》是无数中国人心中难忘的经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更希望能看到它对现实社会的寓意所在。深刻的“西游”情节,可塑性极强的人物形象,终于使勇敢者萌发了重写“西游”的念头。首先出头的是周星驰的经典影片《大话西游》,它彻底颠覆了一个如来佛只掌遮天的世界,让人痛快不已。影片最受观众欢迎的是它的话语方式,它一度使得年轻人的语言习惯产生了欢愉的改变,直至青少年纷纷群起效仿。《西游记》和《大话西游》对《悟空传》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可以说是它的母体。《悟空传》借助原著的人物关系和“西游”主线再创作,情节与人物形象已是“天翻地覆”。它设置了多重的故事发生环境,“造”出了天界与万灵之森。表面上看,神的家园天界祥和安宁,妖的老巢万灵之森充斥着阴森恐怖,但其实天界诸神的伪善与专横掩盖在神圣的表面下,构成了其虚伪奸诈的内核,与万灵之森竟有着相同的“恶”的实质。花果山是超脱的净土,是理想的天堂,是孙悟空心里永远的美丽家园,寄托着作者对纯粹美好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探寻。小说同时继承并发扬了已经深入人心的《大话西游》的典型情节和语言特色,但内容又远比其深刻、丰富、复杂得多。
另外,网络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其成为新的文学发生、发展的策源地,它通过不断的尝试、海量的更新,产生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作者当年明月以“把历史写得好看”为原则,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解读明史,叙述中加入了个人评论,获得了网友的追捧,出版后也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明朝那些事儿》的写作观念和方式与传统的写作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它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共生性特质和民间亲和力,产生了新的历史叙事方式。曹升的《流血的仕途》在这方面做得也不错,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在传统文学中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是犯忌的,但要真的写好了写妙了,写出空间来了,读者同样是能够接受的。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及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也是在讲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创作实践中如何去运用?我认为,网络文学是走在前面的,是符合时代精神的。
在科技创新与新的文化机制推动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美学范畴得到自然扩展。网络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大的变量,也是文学扩容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而文学扩容的实质是精神扩容。近三十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人的精神世界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商品经济时代,社会能量的发挥必然要符合一定的商业规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民间和消费市场亟需新的推手启动文化扩容模式,网络文学显然是市场的最佳选择,因为只有它能够带动影视、动漫、网游、数字阅读等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产生新的文化产业链。因此,网络文学虽然呈现的是文学样式,实际上却扮演了多重角色,它在审美上必然要超出传统文学固有的范畴,尤其在大众性、娱乐性方面发挥着文化整合作用,也只有在这方面出色的网络文学作品才能够获得更大的社会空间。如改编成电视剧的《甄嬛传》,改编成网游的《诛仙》,改编成电影的《失恋33天》等。
网络文学的出现,还引发文学作品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及时更新互动、读者直接参与写作,使网络文学在创作原点上使用的助推“燃料”与传统文学有明显不同。“为读者而写作”是网络文学的生命线,一旦脱离了读者,失去了人气,即使曾经辉煌过也很快就会被后来者替代,网络文学以读者取舍为标准的更新模式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你要让读者追随你,你就必须先让读者听得懂你说的话。”网络作家陈风笑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创作的目的不在于让作品永垂不朽,而在于拥有读者,拥有很多读者,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山海经密码》的作者阿菩的观点相对理性,他认为,网络文学的写作是一个为读者造梦的过程。网络作者们并不需要在旧有的文学框架中,去寻求文艺理论标准下的文学性,他们所追求的是与目标读者进行顺畅的沟通,而这种顺畅沟通,也正是他们得以征服读者的最大秘密。《扶摇皇后》的作者天下归元对此同样深有体会,她说:“在很多时候,网文作者其实比传统作家更为下笔谨慎,因为他们直面读者,直线沟通。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大量读者的审视压力,让网文作者在涉及是非的问题上如履薄冰。”
当然,网络文学的表现手法和价值观是多元化的,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传统审美习惯,显示出追求另类、奇异、怪诞的当代文化特征,以及某些逆传统的特性。由于网络浩瀚如海洋,网络作家们希望自己的作品免于被淹没的命运,于是选择求新求异之路,逐步形成了网络文学创新求变的新传统。这并不让人觉得奇怪,所有新的文化样式在其诞生之初,都会有一段排他期,我们要允许新事物成长、变化和发展,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对待网络文学。总而言之,网络文学的审美标准是在承袭古老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紧密贴合受众文化心理与审美趣味,经过读者筛选与自我评价逐渐形成的一种价值体系。
网络作家自身需求与市场需求相互平衡形成了新的审美特点。在创作过程中,网络作家既有宣泄、释放自己内心的需求,也有在安全的虚拟社会中求得公众认同的一面。在创作实践中,为了强化故事的未知性,符合超长连载的需求,很多作品的故事情节有明显编造的痕迹,实际上是作者对故事发展失控的表现。另外,由于电子商务强大的、无孔不入的覆盖力,直接影响到了创作主体的心理,使得创作主体的审美需求倾向于满足浅层次的倾诉和认同。
综合来看,网络文学审美特征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自然有不少非文学因素存在。对此,在理论批评常态的前提下,更多的应当是理解和包容,允许网络文学有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网络文学尽管存在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迎合受众的成分,但无论是在题材选择、艺术语言,还是在表现手法、文化视野,以及价值体系等方面,的确产生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文学元素;特别是以网络“80后”为主体的一代人,他们的话语体系已经关涉如何鉴别文学价值的题旨,未来很可能带来文学美学标准的改变,并由此直接影响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网络文学十五年爆发式增长所积聚的能量,在汇入中国社会变革的洪流之后,产生了超出文学范畴的美学意义。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对抗的一面也有融合的一面。目前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兼容的时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包容和互补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首先是表现形式上的互补。如果说以纸媒为载体的传统文学是平面的话,那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学是立体的。这个说法包含两种涵义:一是指作者和读者的立体交融,他们互相感知、互相交流,甚至共同创作,使网络文学的表达更加透彻有力;二是指网络技术赋予了网络文学更加完善、强大的立体表达功能,使之强化、突出、延伸了电子文学的超文本特性。
在网络上,文学作品始终不是一个成品,不需要读者的仰视和评论家的俯视,它如一股涡流,把作者和读者卷入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中。网上阅读提供给人们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一种特殊氛围。网友们在网上虽然彼此见不到面,但冥冥之中依然能够感觉到别人的存在。这种阅读,比起一个人独居斗室,伴着一盏孤灯静静阅读,更有人情味,也更有趣得多。对于写作者来说,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是永不枯竭的创作动力。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作者和读者都是被放在一个由网络构建的立体维度中的,这使得它在形式上较传统文学更为生动得多。
网络文学作品如果失去了网络做依托而直接印刷成书的话,就不存在所谓网络文学了。网络文学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以传播和发表媒介来命名,这也是它的特殊性之一;同时也证明和显示了它的脆弱,如果失去特定的媒介,它将没有被讨论的意义,但这并不能作为网络文学失去其锋芒与自身特点的理由。
其次是思想内容上的互补。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仍然是由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精英权威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因此,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对非现实主义的作品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而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就小说一项就有如下形式:玄幻小说、恐怖灵异小说、新历史小说、现代讽刺小说、戏谑小说、冷幽默小说等。应该说,网络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色彩纷呈既是其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是网络文学前进过程中的外部要求。作为隶属于文学范畴的网络文学,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是创作主体日益成熟的表现;同时,与创作主体日益成熟相对应的是,接受群体需求的日益丰富,即接受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需求大大提高。
网络文学存在问题是有其必然性的。文学毕竟是一个浩大系统的工程,由于网络写手大都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过度的交互性也使作者很难静下心来深刻思考生活、严肃创作,再加上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在创作题材方面,网络文学的视野还不够宽阔,爱情、武侠、奇幻、都市白领的奋斗历程等故事占了相当比重;在叙事方式、语言等写作技巧方面也流于简单,大量的模仿之作充斥网上;写手生活经历的简单和艺术感受力的相对低下造成作品思想深度的浅显和艺术感染力的单薄。应该说,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网络文学审美的娱乐性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无深度、平面化,追求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是网络文学的主要问题之一。网络写作的多种风格和多元结构,以及追求个人价值感的认同,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建个体精神的同时,容易忽略对受众的心理关怀。因此,一旦失去边界,就会因为追求娱乐性而导致创作责任的缺失,构成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制约。总体上看,网络文学写手主要由都市青年组成,与传统作家相比,他们的作品时尚浅显,易读好懂,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意识,在艺术上和思想深度上还远未成熟,缺少深邃的社会意义、人生感悟和深层的文化积淀,缺少责任与理性。因此,网络文学目前还难以满足更多读者深层次的审美需求。这当然和网络文学追求情绪化、随意化、即兴化的创作方式有关。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由,这为文学回到天真、本色和诚实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为滥用自由、膨胀个性、创作失范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个问题还需要网络文学研究者们给以更多的关注。
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轰轰烈烈,蓬勃发展,却又泥沙俱下,引来颇多争议,在于其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不可逾越性。它既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战略血肉相连,又与广大民众的情感诉求、表达方式休戚相关。媒体革命的好处人人都在享受,但它的副作用同样难以规避。进入成熟期后,新媒体必然要向主流价值体系回归,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正如鲁迅先生关于“孩子和洗澡水”的比方一样,我们乐见网络上的文学经过跋涉和探求,日渐成熟,既勇于创新不落俗套,又持重大方有所承担,给读者创造一个充满朝气,富有时代精神的阅读环境。
当前网络文学的民间性和国家化已初步形成“合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当代文学向何处去的忧虑;网络文学不断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如何融入世界文学艺术的洪流,并参与全球文化新格局的建构,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可以预见,网络文学蓬勃兴盛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将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国际社会塑造和展示新的中国形象。目前,东南亚与北美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一批出版机构和专业网站将目光投向了这个领域,网络文学有望率先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窗口。
但现实与想象之间仍然迢迢,我们必须加倍警惕。从理论上说,数字化时代,人有可能变身为阅读机器的零部件,一些网络小说里的人物升级模式,以及在不同章节里刻意而无谓地重复人物的行为和动作,极大地损伤了艺术审美趣味,与文学叙事所追求的表现人物的复杂性、精神高度等旨趣背道而驰。人人取而用之的手法,受众耳熟能详的语言与结构,无法产生具有独特性的作品,更遑论风格的形成。碎片化阅读模式容忍了浅阅读的滋生和存在,势必构成对新一代读者审美趣味的损伤。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网络文学新格局?21世纪以来,文学处在不断扩容的动态之中,理论批评却相对处于静态,并未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变化,客观上与创作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落差。因此,建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体系,帮助读者草中识珠,提醒作家任重道远,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与时俱进,实际上也是应对21世纪文化战略课题的必然选择。
作 者:
马季,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三江学院特聘教授。编 辑:
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