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实践对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的借鉴

2017-07-13 15:34王刚
中国商论 2017年26期
关键词:发达国家经验借鉴产业转移

王刚

摘 要:本文主要总结了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外产能输出实践,结合我国国际产能合作战略实施的宏观环境,重点提出我国可以从法律体系、优惠政策、信息服务、跨国公司培育等几个方面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支持本国产业及企业开展国际投资合作的主要支持举措。

关键词:发达国家 产业转移 国际产能合作 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b)-079-02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它揭示了世界产业格局调整变化的内因及基本规律。国际产能合作是对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其内在的规律性两者是共通的。实践证明,我国取得今天的经济建设成就与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分不开,同时,当一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单纯出口的方式解决不了国内与国际资源的配置问题,必须实现产业向外转移。因此,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及实践对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2]。

1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实践

1.1 美国

美国一共进行了三次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美国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内出现了各种新兴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和超额利润,美国逐渐放弃发展部分传统制造业,将钢铁、纺织等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国内主要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联邦德国、日本是这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在经历石油危机和经济滞涨之后,美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逐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制造业部分逐渐被边缘化,在国内失去了优势,纷纷向其他国家转移,亚洲“四小龙”是这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三次产业转移后,飞机制造、医疗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其水平全世界领先,具有相当强的垄断优势[3~6]。

1.2 日本

二战后,日本接受美国的产业转移,迅速成为世界工厂,据统计,1950~1959年间,日本引进的外国新技术达2332件,新设备的更新速度和规模超过当时的欧美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为应对石油危机和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日本向外一共进行了四次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转移的重点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专注发展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是此次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转移的重点是钢铁、化工、造船等产业,国内专注发展汽车、电子等产业,亚洲“四小龙”仍是此次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第三次发生在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转移的产业不再局限于在国内完全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扩展到汽车、电子等已经实现了技术标准化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此次转移的承接地不仅限于亚洲“四小龙”,还包括东盟四国和中国内地。第四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同美国一样,日本国内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把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亚洲“四小龙”是这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四次产业转移后,汽车制造、精密仪器、机床制造、机器人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在关键技术及零部件保持较强的控制力,具备一定的垄断优势[7~9]。

1.3 亚洲“四小龙”

自20世纪70年代初,亚洲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利用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向外产业转移的机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产能,走上快速发展道路,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亚洲“四小龙”面临着境内市场狭小、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瓶颈等问题和矛盾,在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微电子等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产业的同时,把部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資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带动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3]。时至今日,中国香港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旅游度假目的地;新加坡造船、石油化工产业全球领先;中国台湾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基地;韩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已经超过日本,造船、汽车、半导体(液晶面板)、家电、石油化工等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具有全球一流的技术水平。

2 对扩大国际产能合作的经验借鉴

2.1 重视把握产业转移规律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表明,科技革命是推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科技革命催生的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特点,导致传统产业失去优势,被边缘化,成为边际产业,但相对于承接国而言,这些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例如美国引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催生了集成电路、家用电器和汽车等新兴产业,迫使国内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信息技术革命导致美国境内的传统制造业失去了优势,纷纷向其他国家转移,而国内专注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业。这证明产业转移一般遵循梯度转移规律,同时也表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概念是动态的、相对的。近年来的产业转移实践还表明,产业转移的对象并非仅限于边际产业,跨国公司为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国际市场,将一些新兴产业的低端环节(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国内专注于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同时,对于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新兴工业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将国内已处于边际的产业向欠发达国家转移,它们既是产业转移的承接国,也是产业转移的输出国。此外,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是对传统产业转移规律的突破。当前我国开展的国际产能合作,应该遵循产业演进及产业转移规律,及时动态调整产业政策,一方面支持边际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另一方面扶持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谋取国际竞争新优势,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避免本国产业空心化[3][5][7][8]。

2.2 重视相关法规体系建设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企业境外投资活动实现的,而企业境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相比不仅面临经济风险,还面临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的风险。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只有制定和完善境外投资法规体系,才能充分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美国先后制定了《经济合作法》《对外援助法》《共同安全法》等有关法律保护境外投资者利益,同时美国还立法建立投资保证(担保)制度,以鼓励、促进私人海外投资,保护私人海外投资者的安全与利益。韩国一直重视对海外投资的法规建设,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外投资政策,条件成熟后于1982年制定了专门的海外投资法——《海外资源开发事业法》。发达国家在境外投资法规体系保护下多次成功实现了国际产业大转移,境外投资法规体系不但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提升了本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而且还不断推动本国产业迈向更高层次。

2.3 重视信息支援服务

各国的信息支援服务表明,研究判断对外投资目的国的投资环境,及时准确获取相关信息可以有效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为做好信息支援服务,韩国与世界上300多家知名咨询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帮助收集海外投资信息提供给投资者决策参考,韩国国内也成立多家专业的咨询机构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比如韩国的进出口银行内设专门海外情报中心,收集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市场规模、产业政策、消费者习惯、不动产价格、物价水平、劳动力市场、投资政策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把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投资企业。

2.4 重视跨国公司的培育

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是跨国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担者,带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跨国公司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化和生产组织的全球化直接推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数量及质量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全球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85万家子公司,控制世界总产值的40%,世界贸易额的80%,国际技术转让的80%,对外直接投资的90%。美国十分重视跨国公司的培育,从投资风险保护、海外利润税收优惠、出口信贷、外交政策保护及援助等几个方面支持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经营活动,提高其跨国经营能力。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美国共128家公司入榜,占比25.6%,排名全球第一。日本通过设立海外经济合作基金、海外风险勘查基金支持日本企业向海外扩张,还设立海外投资亏损准备金,对企业进行补贴,使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海外经营风险,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日本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培育了丰田汽车、本田汽车、松下电器、索尼电子、夏普电子、佳能影象器材等一批知名的跨国企业及集团。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日本共54家公司入榜,占比10.8%,排名全球第三。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调整产业政策,扶持一批以电子工业为核心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使之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为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通过帮助筹措资金、提供贷款担保、将政府计划中的大规模的进口替代项目和出口项目交给这些企业来执行等措施,有效避免了这些企业的衰落,如今现代、三星、LG、大宇、SK等企业已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15][16]。

参考文献

[1] 郭文强,张泽文,张少杰,李燕.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6(5).

[2] 汪斌赵,张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 2003(10).

[3] 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商务, 2007(2).

[4] 尹建军.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5] 兰丽娟.美国对外直接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D].对东北财经大学,2007.

[6] 杨长湧.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22).

[7] 施锦芳.新一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014(11).

[8] 崔苏卫.日本“走出去”的背景特点及启示[J].江苏商论, 2012(9).

[9] 李迎旭.日本對亚洲产业转移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0] 吴伟达.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9.

[11] 陈金明,汪平.借鉴国际经验 完善我国企业走出去政策[J].全球化,2013(10).

[12] 潘亚岚.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企业“走出去”税收政策[J].经济参考研究,2005(49).

[13] 郑直.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14] 贾广森.产业转移政策研究述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25).

[15] 刘城.育本土跨国公司:日本、韩国经验对广东的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2011(1).

[16] 李捷.跨国公司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 2013.

猜你喜欢
发达国家经验借鉴产业转移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发达国家创业政策的启示与对策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舞剧档案管理的经验借鉴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交易征税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