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要引导学生学会织网

2017-07-12 20:02张金丽
文理导航 2017年21期
关键词:整理习题面积

张金丽

【摘 要】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追求“联”,也就以某一“点”为切口,将其余各“点”串成“线”,连成“面”,结成“网”,最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点;联

每一节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当学生学完某一个单元或某一册后,教材往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几节复习课。大多数教师都是“先复习、再做题、再评讲、再练再讲”这个套路,陷入越练越错反复错的怪圈。这些复习课的病症究竟在哪?细细分析,在这些复习课中,旧知只是简单地重现,技能也是机械地重复,课中缺少方法的指导与归纳。因此,我们应该调整这种复习课的思路,引导学生把一个个分散的“点”,“联”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下面,本人就数学复习课如何进行“联”,谈几点自己的做法,与同仁们商榷。

一、课堂交流,把知识点串成线构成网

小学数学的各个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已逐渐遗忘,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并用整理、归纳等办法,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如果我们在复习课中将各课时的内容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整节课往往使老师感到难讲,学生感到乏味。如何将知识有效的再现和整理呢?其实,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激活各个知识点,不断完善“知识链”,并沟通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如张老师执教《比的知识与整理》的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课始出示:“1:2”

师:看到“1:2”,你想到了哪些与它相关的知识点。

生2:1÷2

生3:0.5

……

片段二: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1:2”吗?

学生的作品(如图1)

师;你能介绍一下在这些图中谁与谁的比是“1:2”吗?

……

师:除了找到“1:2”外,你还能找到其它的比吗?

……

片段三:

师:教师带来了一些图片(如图2),你能找到“1:2”吗?

……

师:除了找到“1:2”外,你还能找到其它的比吗?

生1:我找到第二幅图中的面积之比是“1:4”

生2:我找到了体积之比是“1:8”

……

片段四:

师:关于满黑板的知识,我们只要记住什么就可以了?

……

片段一至片段三的复习始终围绕着“1:2”,通过学生的回忆与联想,将比的知识复习“厚”,形成一条条的“知识链”。然后,通过片段四这一巧妙的问题,将呈现于黑板中的各串“知识链”联成知识网,最后又归到学生心目中的某一个知识点,也就是将变“厚”的知识复习“薄”,整个过程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梳理,再将梳理后的知识按一定的联系来呈现和储存,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习效果。

二、课堂练习,侧重错题的分析和练习

合理的知识网络形成后,就要进行习题训练。当下,我们的复习课依然普遍存在追求大容量、高密度的“题海战”现象,往往学生做得“累”,教師改得“累”,课堂气愤沉闷,学生也缺少学习热情。分析这些复习课的习题,发现内容之间缺少联系、解题思路单一、形式固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复习的兴趣。因此,复习课的练习应以基础训练为主,针对学生平时学习时的“多发病”编拟。我们可以采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形式,“并联”习题,沟通各题之间的联系,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如a教师在复习《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习》时,设计了“一题多变”的练习,教师先出示:五(3)班植树98棵,比五(4)班少16棵,五(4)班植树多少棵?这是一道基本题,正确的方程式是:x-16=98;接着教师将题目中的关键句“比五(4)班少16棵”改成“是五(4)班的2倍”,这也是一道基本题,正确的方程式是:2x=98;接着教师又将关键句改成“比五(4)班的2倍少16棵了”,学生解答完后,教师着重让学生进行比较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让学生在讨论中沟通各题结构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又将关键句改成“五(4)班比五(3)班的2倍少16棵”,学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进行很“艰难”地列方程,此时,有些善于观察地学生就发现了这道题目用算术法解决比较方便。练后小结中,教师话锋一转:这一题为什么用算术法解决比较方便?你做过的哪些题跟这个类似?是不是类似题都是用方程来解决比较方便?稍微引导,学生就认清了习题的本质。

三、课堂整理,拓展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

如何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力求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复习课不只是的知识的整理,还要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指导。数学知识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但由于目前教材编排中,一个整体数学内容是分解成几个小步子,即把一个整体数学内容化整为零进行教学,可能就某个专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一整套方法被拆得七零八落。因此,通过复习,教师一个重要的目就是要将原来分散的教学内容中隐藏的整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纵横向的联系还原出来。如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回顾小学阶段曾经学过的图形面积推导过程(如右图)。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通过用面积单位度量得出的。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就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都是转化成长方形进行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都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的。通过与前面推导方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透过知识网络,逐步明白要求一个后续图形的面积,可将其转化为先前学过的图形,找准转化前后图形之间在点、线、面上的关系,推导出后续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真正感悟到把要求的“复杂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简问题”来解决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精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整理,在相互交流、相互点评中逐渐完善,适当时教师可以作出适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吴国峰.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02期

[2]王丽芸.基于元认知理论提高数学复习效率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猜你喜欢
整理习题面积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面积最少的国家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