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将思想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统一,是高职学院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可行的。利用“课前十分钟”,将课内课外联通起来,是实现培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前十分钟 大学语文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19-02
语文教学强调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语文工具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进行社会交际。与中学语文教学不同,大学语文教育更应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将文化思想意识和人类社会精神紧密连接在一起,实现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的高度统一。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重技能,轻人文”,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大学语文课程已被边缘化,很多学校都将大学语文课砍掉,即使开了的,课时也被严重压缩。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更要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学习只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起到指引的作用,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需要学生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自己去钻研。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和训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如何利用课外学习,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培养目的,巧用“课前十分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1 “课前十分钟”的实现形式
“课前十分钟”的实现形式有很多,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来谈谈几种比较有用的方式。
1.1 利用课前新闻话题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个教学班建立一个大学语文学习微信群,上课前一天,教师将网上的热门新闻进行收集和筛选,利用大学语文学习微信群发布,学生上网看完新闻后查阅相关资料,将自己的观点进行提炼和总结,在课前十分钟口头发表。
以新闻话题讨论为主的“课前十分钟”,将课外有效连接起来,学生在了解时事政治和社会现象的同时,还锻炼了口才,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拉进了师生距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1.2 通过主题诗歌朗诵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诗词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除了可以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可以表达情感与美感,引发人们的共鸣。特别是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唱,古人将自己的家国情怀、价值道德观倾注于字里行间,它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语文课堂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都讲完所有诗词,但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诗、好读诗,让诗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们将学生分组,给每组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查找相应诗歌,选定一首或几首,配以合适的音乐进行排练,在课前十分钟进行朗诵表演,每次课可以安排一到两组上台,轮流进行。如以“爱国”为主题,有的组配以低沉却雄壮的旋律,慷慨激昂地朗诵着岳飞的《满江红》,激励了大家的爱国心,有的组深情地朗诵着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抒发着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以“友善”为主题,有的组精心排练了一段诗词串联,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贈汪伦》等诗词进行深情朗诵。
在不同主题下,学生们自主学习诗歌的方式,无疑是对教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有益补充。在声情并茂朗诵那些文质兼美的诗词过程中,学生更深刻体会到了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在体悟中升华情感、引发共鸣,既促进了爱国热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也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树立了家国情怀,为培养社会所需之“工匠”打下了基础。
1.3 通过主题演讲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前,教师对演讲的主题和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去准备演讲稿,并制作PPT,每次课前十分钟,安排两到三名学生上台演讲。学生可以讲故事、评典型人物,在演讲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生为了准备好主题演讲,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大量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现场演讲,也促进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高职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很多同学缺乏锻炼,大部分同学没有上台演讲的经历,越不敢开口说话,语言表达越难提高,利用课前十分钟,给学生一个开口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有意识地参与锻炼,慢慢树立自信心,这对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为他们在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课前十分钟”的现实意义
2.1 是课时的有利延伸
“课前十分钟”环节虽然设置在课堂内,但它的实现却是需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我们无法改变高职大学语文课时不足的现状,但可以积极寻求课时实现的最大效率。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将“课前十分钟”的表现纳入期末成绩总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更大,他们为了准备课前十分钟的发言内容,会主动查找各种资料,这样无形促进了他们课余的自主学习。一个学期下来,教师在课堂上能讲到的东西是有限的,但通过他们课前的积累,能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也能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2.2 是教材的有益补充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参差不齐,光靠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编写或是修正教材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利用“课前十分钟”环节,可以将与之相关的内容随时补充进来。学生通过主题学习诗词、通过社会新闻辨是非、通过演讲明志,这些知识信息的获取都是依靠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的视野也更为广阔。
2.3 是教学的有效呈现
“课前十分钟”环节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发言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他们在自我展示过程中锻炼了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的教师,也需要时时补充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这其实是一个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说自己所想说,兴趣被激发,一上课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热身。
大学语文课堂作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之一,不能简单地说教,而要要积极探讨教育方法的改革,利用文学作品等对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观的正确引导。“课前十分钟”环节用时虽短,收到的效果却是不可估量的。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大学语文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将课内课外联通起来,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以此环节为契机,积极组织和调动学生开展课外自学。
参考文献:
[1] 杨玉军.唐诗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效及其实现路径[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2):72-74.
[2] 黄黎玲.大学课堂教学中巧用课前十分钟[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作者简介:邓滢(1982-),女,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文艺美学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