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是一门以讲授应用文写作知识为基本内容,以训练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为主的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极强实用性、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完善该学科的教学,既能对学生已有的应用写作知识和能力进行巩固和深化,更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相关的应用写作能力进行延伸与学习。我校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对各专业进行《应用写作》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把美育元素渗透到课程的讲授和训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文笔者就具体做法与方家探讨。
一、《应用写作》课程渗透美育元素的原因
过去,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应用写作》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很难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显得缺乏后劲。首先,教师由于长期受“知识本位”教学观念影响,过分注重知识的体系性、完整性,常按照“定义——特点——分类——适应范畴——写作要求”的思路进行讲授,把课程当成了工具性知识的介绍和宣讲,这样势必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造成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及课堂气氛的沉闷等问题;其次,学生因为尚未踏足社会,缺乏工作经验,对应用写作的重要性缺乏全面认识,对应用写作存在畏惧心理;再者,因为课程本身“文化基础课”的非专业属性,得不到教师、学生应有的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爱学的尴尬境地。有抽样调查顯示,高职学生对于《应用写作》课程的态度,“只有10%的人觉得这课很重要,一半的人觉得枯燥无味,30%的人觉得没必要单独开这个课,还有20%的人觉得不需要学。”[1]这些数据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对于《应用写作》的态度,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能力,增强分辨美丑善恶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2]笔者在《应用写作》教学中,针对医学本身是“性命所系,生命相托”的专业的特殊性,渗透美育元素,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写作技能的运用,不是简单地当作学习、熟悉一项工具的过程,而是内化成其思想情感的培养与陶冶的过程,最终引导学生能正确地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他人,达到美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应用写作》课程的人文属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二、《应用写作》教学渗透美育元素的做法
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写出适合生活和工作实际需求的文章,并具备一定的应用文评鉴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知识讲授、技能训练的同时,探索了渗透美育元素的多种角度与方式。
(一)理论讲授中的美育渗透
1.教师重点讲授《应用写作概论》,学生体会应用文的价值美、风格美及语言美
对于《应用写作概论》一节内容,常规的教学处理是泛泛而谈应用写作的重要性,一带而过地讲述应用文的文体特点、语言特点等,学生能从一定程度上完善自身对应用文的认知,但对应用文的总体概貌理解不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从自身撰写校训参赛作品、网上发表应用文的故事讲起,进而讲述应用文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宣传栏、教室张贴栏、手边药品说明书、产品说明书等应用文,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领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认识到应用文的价值美。
当讲授《应用文的特点》一节内容时,配合中秋佳节来临的生活背景,在教学设计的导入环节上,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咏月及中秋古典诗词之后,引入现代社会新兴的应用文文种——手机短信,并给学生朗读内容生动有趣的中秋祝福短信,从中秋祝福短信能够传递感情、沟通人际关系的“实用性(目的的实用性,是应用文最基本的特点)”谈起,导入“应用文特点”的讲授,使学生在“咏诗词、品短信”的教学环节中,自觉地体味应用文的风格美。
讲授《应用文的语言特点》时,结合媒体报道的故事——由于一位怀胎八个月的孕妇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无人让座,“固执”的公交司机用“不发车”为条件,为其找座。被感动的孕妇,在微博上发感谢信感谢公交司机。教师讲述故事,并给学生朗读孕妇的感谢信原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故事本身引起了学生关于公德、社会文明等话题的思考,因而不仅起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也使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既理解了知识点,又感受了应用文的语言特点美。
教师把应用文的特点、语言特点等枯燥的知识点,放置在人文氛围中讲授,更容易唤起学生共鸣,从而理解掌握。这几个教学设计的方式,对于既掌握了一定应用写作常识,但又对应用写作理论和体系陌生的高职学生,起到一个衔接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应用文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于应用文的畏惧心理。
2.具体文种讲授,抛弃繁、难、偏、旧内容,融入美育元素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理论基础课的要求是:“理论基础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应用写作》的教学中,我们抛弃应用文教材中讲授如何选择材料、怎样表现主旨等不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对学生形成特定文种的关键写作技能的理论讲授上,融入美育元素,让学生在感受社会生活的同时,理解应用文的“用途美”。
如在讲授公文“通知”这种文种时,笔者结合某年国庆黄金周,针对各地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国家旅游局在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十一”黄金周旅游景区服务和管理的紧急通知》,并给学生呈现全文。这样,教师运用鲜活的、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材料,使学生充分感受公文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服务作用,从而进入“通知”相关理论的学习,学生更乐于接受。
又如,在讲“倡议书”的文种时,结合学生身边实例——我校学生刘××同学突遭家庭变故,双亲惨遇车祸,父亲病故,母亲危在旦夕,年幼弟妹无人照料。面对飞来横祸,刘××所在班级及时撰写《倡议书》,呼吁号召全校师生伸出援手,帮助刘××同学。《倡议书》一经公布,立即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教师通过联系身边的可感实例,使得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倡议书”这种文种,在汇聚众人力量,解决疑难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平时充斥着“格式、写作特点”的应用文,也在扮演帮助我们传递温暖、播撒正能量的角色。这样的美育渗透,是不是比单纯讲授知识点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呢?
(二)实践教学环节中渗透美育元素
《应用写作》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文化基础课程,因而,单纯的理论讲授是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样需要安排适量、适当的实训、练习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传统的应用写作训练,在教师讲授写作格式及注意事项之后,就布置写作要求,学生开始写作。不可否认,我们的应用写作实训、训练,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部分如此形式的写作练习。但教师如果长此以往重复这样的教学方法,逢讲必写,不仅增加学生的负担,势必还会激起学生的反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在进行《应用写作》实践教学时,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并在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中渗透美育元素,锻造学生品格,使得学生在感受文化多样化之美的同时,完成写作训练。
如在进行《自荐信》、《应聘信》写作训练之后,教师运用活动法、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应聘面试模拟大赛”,要求扮演面试主考官的同学评价和修改“面试者”的自荐信或应聘信,并进行面试交流;在学生出现学习倦怠情绪的学期中期,教师借鉴电视节目“一战到底”的形式,组织学生以《实训教程》为题库蓝本,进行“应用写作知识竞赛”。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你追我赶,甚至针对某些掌握模糊的应用写作知识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掀起了课堂高潮。
除了上述形式,教师还注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组织应用文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所谓“綜合实践活动”,指教师除了训练学生相应的应用文写作技能外,还注重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培养人才贡献更多的力量。如在“5·12”护士节到来时,组织学生进行“我心中的护理”自办小报展览评比活动。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自办小报中,写一份《护理专业介绍》,并派代表在班上进行介绍。同时,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在自办小报中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又如,在学生即将结束《应用写作》课程学习时,举行“我身边的应用文”检查纠错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程所学,对身边出现的应用文进行收集,并指出优劣,说明错误之处如何改正。这项活动,也是对学生欣赏、评鉴应用文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升。
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创新写作训练的形式,并以社会生活和各种活动形式作为美育渗透的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协作、不轻言放弃等没号的品格。这样的美育氛围,更易于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了实训写作的“情境感”,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在无形当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教学资源利用与整合中的美育元素
在江苏省进行的一项对“应用文美感”的抽样调查中,“90%的人认为应用文课堂教学是缺乏美育教育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用写作》教学渗透美育元素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应学会利用资源,善于整合资源,这样才能让美育元素渗透教学始终。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出努力:
1.教学的例文,务必要做到“两个贴近”——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指要考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保证教学需求的同时,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作为例文。“贴近时代”指尽量选择当代社会,尤其是新近写作的应用文。笔者曾选择了几本市面上出售的《应用(文)写作》教材,进行了粗略的翻阅,发现多数例文既远离学生、也远离时代,这样的例文,学生学习起来,自然是索然无味的。“两个贴近”使教学例文具备“可感”的审美特征,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笔者在讲授《应用文语言模式化、专门化》一节内容时,给学生放映网络上非常引人关注的,由大学生自拍自导自演的《宿舍新闻联播》视频。在欣赏了幽默诙谐的视频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新闻联播》节目的语言风格,感受何为语言模式化。在笑声中,在快乐里,学生很快就领悟了。
2.教学资源的选择,应做好一个“对接”——与专业学习的对接。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两者不可偏废,文化基础课的教育者,更不能自身把课程“边缘化”。但同时,基础课教育者应认识到,在人才培养的大体系中,基础课不应闭门造车,而应具备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服务意识”。“基础课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专业特点施教。基础课教师不仅要熟知本学科的知识,还要熟悉各专业的特点与要求,使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相互渗透结合,融为一体。”[3]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力求做到这一点。如在讲授《应用文的分类》一节,联系美国利用基因筛查技术进行“定制婴儿”研究的医学新闻,引导学生思考本则医学新闻在应用文体系中的类别。同时,教师还注意渗透美育,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医学院校学生,怎样辨证地看待“定制婴儿”产生的医学伦理及社会问题。又如,笔者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保健等内容,对《医学科技文书》、《医学消息》、《医学科普文》等内容进行讲授并进行训练。在教师做好与专业“对接”工作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应用文“用必须写,写必有用”的特性美,并为专业的学习进行衔接和铺垫。
三、《应用写作》渗透美育元素的作用及反思
《应用写作》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化。但如果教师遵循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进行渗透美育元素的尝试,正是基于增强课程的美感和人文因素,提高课堂趣味性,并力争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审美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当然,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渗透美育元素,是教学的一种尝试,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应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舍本逐末,而应在夯实理论基础及落实写作训练的前提下进行。此外,由于笔者缺乏应用文某些文种(尤其是公文)的实际写作经验,对于写作中的注意事项及处理原则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育渗透的实施。这也正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注:本文由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6—2017年度科研课题(16JGYB03)经费资助,为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黎.江苏省五年制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石林新.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2).
[3]天津青年职业学院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3).
(黎燕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