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宝+贺斌
我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态的协调机制,大家可以更加敞开心扉。
过去可能会觉得“你发展好了,我就受影响了”。现在我们把这种竞争的心态,
转变为一种合作的心态。大家要一起发展,我们向海外、全球,要人才、要市场
6月20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论坛的承办方,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一出现便引起现场一阵欢呼。
作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2017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以“共建中国的世界级湾区”为主题。
本次论坛有400多位嘉宾出席,阵容堪称豪华,演讲和致辞的政界主要嘉宾有广东省副省长袁宝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企业界主要嘉宾则有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卫,大疆科技的创始人汪滔等。
据了解,很多嘉宾都是马化腾亲自邀请,比如以低调著称的顺丰总裁王卫,他笑言自己的低调牌坊没有了,“没有马主席盛情邀请,我恐怕很难想参加今天这么高调的活动。”
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腾讯在香港举办大湾区论坛,不仅源于腾讯自身诞生于深圳、上市于香港的缘故,亦预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规划正愈来愈受到各界关注。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我感觉粤港澳大湾区抓了几副好牌,这几副好牌恰恰反映了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即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这三者恰恰是粤港澳湾区的优势。如果能把这三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未来大有可为。”
“发展大湾区,要更重视发展科技”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你提出了一份关于粤港澳湾区建设的建议,即“建议打造粤港澳 世界级科技湾区”。请问你提出建议的背景是什么?
马化腾:在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我也提到了腾讯的发展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现在三分之二的员工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
我们1998年在深圳创立,2004年在香港上市,十多年来我们的股票不知不觉在香港从一个股价非常低的股票成长到现在的香港龙头股之一。关于打造粤港澳科技湾区的建议,这个想法真正比较强烈是去年的时候,比如说我参与“Hong Kong X创业计划”的平台,我们也搞了几次活动,举办了很多研讨会,这个过程中还包括跟很多人沟通,其中包括跟董建华先生很多的沟通,感觉受益良多。
我觉得,这个建议与我们面临的问题非常贴近,也非常切中现实问题。腾讯在香港上市,有很多员工是香港人,他们经常往来,所以对区域协作发展里面的很多痛点感受很深,也比较了解。
因此在今年两会前,当时与团队讨论准备建议素材的时候,我说这个挺重要的,我要提,其实团队当时还不觉得这个特别重要。我说越来越有这个感觉了,这个应该要提出来。
中国新闻周刊:全球湾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分别是: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聚集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马化腾:从全球来看,世界级湾区一直主导着全球科技创新的方向,是国际大都市群发展的标杆,孕育了不少领导全球创新潮流的科技企业。比如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在消费电子以及PC互联网时代引领全球科技,但是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六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其实正在赶超全世界。
我们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过去的20年中,整个大湾区培育了华为、中兴、格力、顺丰、大疆等等一大批领军企业,为未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前不久,接受香港经济日报一位记者采访时,我评价说,香港抓了一副好牌,有很多优势和条件发展创新。就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我感觉抓了几副好牌,不只是一副。我们手上的几副好牌恰恰反映了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例如,港澳的国际级商务和科研资源,广深的科技产业孵化能力以及东莞、佛山、珠海、惠州等地的制造与应用转化基础。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整合协同,形成创新合力,就有机会形成新的全球竞争力。
未来,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大家现在看到,不管是电子产品还是软件开发,都不能孤立发展,一定是整合在智能设备里面,软硬结合,同时又连到云端,与后端的云服务进行整合,这是大势所趋。这个趋势恰恰是粤港澳湾区的优势,包括香港、深圳、广东很多珠三角企业,刚好具有这三者优势。如果能把这三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我觉得大有可为。
中国新闻周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要发展需要更多的协作,你认为其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区域间合作该如何突破?
马化腾:粤港澳大湾区要成长为世界级的科技湾区,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粤港澳三地如何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发挥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协同作用;香港如何把創新潜力和国际“超级联络人”的巨大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吸引更多顶尖科技人才和机构落户;如何增进粤港澳三地年轻人合作创新创业的可能性等等。
首先,发展大湾区,要更重视发展科技。我们希望国家能给予大湾区更好的政策,让大湾区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窗口,也希望这里能够成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引进来”)的重要桥梁。香港的金融、法制、教育环境对很多国际高端人才来说是非常容易适应的。所以,我非常希望香港政府能够主动出击,这样香港就有更多的机会吸引到国内外的科技企业来这里落户。
其次,大湾区要有鼓励创新的氛围,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大家知道,在硅谷有斯坦福等很有名的大学能够培养人才,硅谷则能留住人才。其实香港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高校和基础研究的平台,但是很可惜,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理工科的学生很难留在大湾区。我相信,未来需要营造更好的创新氛围,我建议“搬大树,引凤凰”,吸引更多的科企与高校进行合作,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最后,我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态的协调机制,大家可以更加敞开心扉。过去可能会觉得“你发展好了,我就受影响了”。现在我们把这种竞争的心态,转变为一种合作的心态。大家要一起发展,我们向海外、全球,要人才、要市场。
具体来说,比如人才引进方面我们能不能联合推出湾区人才计划?还有相关优惠政策方面,出入境政策方面能不能推行高科技人才的绿卡,让高端人才的流动和跨地域的发展能更加便捷?个税方面,在全国个税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能不能地方实行一些补贴,让在港澳的一定名额的高端人才在大湾区范围内工作生活都视同于在港澳工作生活?现在很多高端人才回到内地工作要数着日子,一年不能超过183天,否则按内地的税率来纳税。这对我们吸引高端人才来说,是非常不便的,希望这里能有一些措施来改善。
从各地优势看,香港的金融和服务业发达,深圳高科技产业和产业创新比较好,珠三角以高端制造业和智能制造见长,并有较完备的制造业配套。现在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无疑带来了增进合作的良好契机,使得粤港澳更加紧密,也使得湾区概念更加明显。
中国新闻周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你认为香港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马化腾: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发挥香港“超级联络人”角色,为科技产业创新牵线搭桥。包括依托香港特有的金融、服务和制度环境,发挥法律、财务、咨询、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优势,利用國际金融中心实力地位,加快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科技服务产业,推动专利技术创业孵化、应用转化,搭建覆盖粤港澳、联通国际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创新技术与产品的供需市场。用好深港河套地区创新及科技园,打造粤港澳科技湾区示范区、先行区。
“这锅汤要慢慢融合,才能煮熟”
中国新闻周刊:自从国务院提出“双创”后,一些人选择去深圳创业,创新创业的力量在深圳开始再次汇集,你怎么看这些创新力量?如何把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
马化腾:去年在深商大会上,我提到深圳和深圳企业有三个特征:创新、务实和开放。首先,深圳有创新、敢闯的氛围。我从一个只会写软件的书呆子,到被感召去创业创新,这和整个深圳的环境是完全分不开的。其次是务实的氛围,广东企业尤其是深圳企业来自五湖四海,特点就是务实、低调、不忽悠,不画大饼,我们说得到的就尽力去做到。深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开放,因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没有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大家都是平等的,深圳有一句话“来了就是深圳人”,就是代表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企业来到深圳开始创业,或者是企业把总部从外面搬到深圳来。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政府非常重视和吸引外来的企业和人才。腾讯的第一笔融资,我们在第一届高交会拿到风险投资,那时候深圳也非常难,互联网所有的VC/PE全都在北京,没有VC来深圳,所以当时如果没有深圳政府举办的高交会平台,像腾讯这样的小企业非常难接触到这些资本。
关于吸引全球人才,前面也提到,不仅仅是深圳一地,而是要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来考虑。
我建议粤港澳三地共同向全球要人才、要市场。前面也提到很多吸引人才的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香港如何把国际“超级联络人”的巨大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吸引更多顶尖科技人才和机构落户。香港的金融、法制、教育环境对很多国际高端人才来说是非常容易适应的。
所以,我非常希望香港政府能够主动出击,这样香港就有更多的机会吸引到国内外的科技企业来这里落户。我也希望政府会更有紧迫感,有时不我待的魄力。只有政府搭台出政策,我们企业才能更好地在台上演戏。
正如周其仁教授在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提到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这锅汤还没有煮开,还只是混在一起。我觉得现在的问题是,不同的“料”之间目前还不熟,还是生的。粤港澳三地的年轻人之间未必能互相熟悉,整个湾区之间的市场,包括对方市场发展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机会,还是比较割裂的。甚至很多人还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敞开心扉拥抱。
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否则大湾区发展讲破天,他们根本不知道,不去看,也不去融合,就没有用的。
腾讯启动腾讯粤港澳湾区青年计划,实际上,我们希望通过青年交流计划,比如建立青年夏令营,鼓励港澳的年轻人和珠三角的年轻人能够融合,我们会编队让他们融合在一块生活,希望更多的企业像我们一样,每年夏天、冬天的夏令营、冬令营组织很多活动,这锅汤才能慢慢融合,才能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