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小镇不是做房地产

2017-07-12 18:21闫肖锋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大都市小城镇小镇

闫肖锋

2016年以来,无论是开发商还是一些地方政府,都对打造特色小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今年4月11日,住建部和建行又联合发出《关于推进商业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授信千亿助力各地特色小镇建设。一时间,不少地方兴起特色小镇热,把这当成新的增长点。

建设特色小镇原本是好事,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四化”同步的结合体。一是试图探索出城镇化的一类新模式,打造地方经济新增长点;二是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和文化保护的可持续性;三是为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分流,减轻人流和就业的压力,并探索异地养老的可能性。

必须看到,当前特色小镇很多缺乏成熟可靠的商业模式,许多知名的房地产小镇,也没有很好地解决成本和盈利模式问题。与传统的建制镇以及开发区模式不同,特色小镇的核心在于市场化力量起主导作用。以浙江等地为代表,政府可能初期有所投入,但后续还是看市场的力量。诸多方面需要去规范、约束,也有很多创新需要鼓励并给予空间。

目前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是特色小镇建设“房地产化”“一哄而上” ,目前仍缺乏成熟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存在房地产化风险,易导致新的库存甚至“鬼城”。二是特色小镇建设还存在政策理解偏差、行政主导色彩严重、同质化现象突出等问题。

第一种情况,是房企转型建设特色小镇缺乏成熟的可持续运营模式,比如著名的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做了16年时间,整体运营仍然亏损。第二种情况,是有的地方将特色小镇当成拉动投资的风口,对完善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强化社会治理,以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等重要内容明显考虑不足。同时,有的地方仍以地方国企和政府投资平台为主,市场主体参与明显不足,存在巨额的政府负债风险。

市场主导、政府主导的特色小镇开发均出现问题,怎么办?第一,从全国范围上,要加强规范引导,防止特色小镇建设走样变形;要健全激励机制,增强特色小镇发展活力;要以此为空间载体,推动文化传承保护与美丽特色小镇建设互促共进。

第二,特色小镇核心必须是特色产业,不只是文化产业,也不只是旅游产业,而是应结合当地的产业升级作长线规划。比如云栖小镇是浙江省首批创建的37个特色小镇之一,位于杭州市郊,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为产业特点,目前发展非常迅速,累计引进企业300余家,产业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又比如贵州安顺西秀区旧州镇也是值得推荐的代表,旧州镇利用地处黔中腹地的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出“梦里小江南,西南第一州”的地方魅力。

第三,打造特色小镇最关键的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强化市场主导,防止政府大包大揽,政府的职责是做好规划和引导;但同时也要未雨绸缪,防范特色小镇出现房地产化风险,形成新的库存;既不能让政府包办一切,也不能利用PPP完全推给市场,政府撒手不管。毕竟这属于城镇化的范畴,政府与企业初衷不同,结果也不同。政府要严格把控特色小镇的定位与特色,防止一哄而上,防止沦为新一轮的圈地、圈钱运动。

特色小镇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特殊政策区,应围绕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建立起与其发展相适应,能激励相应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制度,以及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机制。这方面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很重要,各地应探讨出因地制宜之策。

应该看到,特色小镇是针对大城市病而来的。因为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原因,出现人口向郊区转移的趋势。美国曾一度出现“逆城市化”的浪潮,大量人口从大都市中心地区向周边城镇扩散。现在,我国这一趋势也开始呈现。

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土地便宜、环境宜居、交通便利,成为推动人口外溢和居住郊区化的重要因素。在这个“逆城市化”过程中,很多企业把总部或部分核心功能搬迁至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通过企业或产业带动周边特色小镇的发展,同时也通过各种城市功能转移为不堪重负的大都市缓解矛盾。这是个城镇化转型的大好机遇,绝对应该抓住。

打造全新的以小镇为单元的经济增长极,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多借用市場化力量,将小城镇与当地特色产业或转移来的大企业进行有机融合,再通过各种鼓励措施吸引人才,慢慢沉淀出一批充满吸引力的特色小镇,就像一锅老汤,弥久愈香。因而要力戒房地产开发的“短平快”做法。

猜你喜欢
大都市小城镇小镇
Battle for Bohemia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大都市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City of Dreams
穿毛衣的小镇
乘风破浪,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