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彦,王卫国,高 彦,任咏梅
(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赵君彦,王卫国,高 彦,任咏梅
(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理念、实践教学内容、实习基地建设、毕业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不完善。河北农业大学保险学专业从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认为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建立实践教学考评制度、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提高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模拟实验;校企合作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7.0046
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市场人才供不应求,但高等院校保险专业招生和教育却并不尽人意。受前几年保险营销方式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及家长对保险行业有不正确的认知,导致保险专业招生一直遇冷,尤其在与金融大类共同招生的情况下,更是惨淡经营甚至停招。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校以尊重市场需求为指导思想,教学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会计学、金融学等热门专业,保险学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众多问题,亟需改进。
(一)保险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保险业作为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以远高于其他行业的速度迅猛扩张,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发布,保险业首次被定位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层面。该意见提出:“使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完善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改善民生的有力支撑、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高效引擎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
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保险专业的人才需求显著增加。以河北省为例,2015年河北省有省级分公司61家,分支机构4 501家,保险专业代理公司69家,其他保险中介机构80多家,为河北省提供20多万个就业岗位,急需大量具备实践经验、富有创新精神的保险专业人才。然而,河北省目前仅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和河北农业大学开设了保险学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生数量不足300人,强大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鸿沟巨大。不仅如此,在省级保险机构人才需求结构方面,也呈现出保险精算等高端人才需求少,保险营销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需求多的“金字塔”特征。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如何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提出新的挑战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保险专业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学科,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构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这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深化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三)保险学科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保险学涵盖了经济、金融、数学、法律、管理、灾害与风险管理学等诸多领域,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边缘性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要学好保险学,基础知识结构必须合理,更重要的是,必须高度注重保险实践,用保险理论指导实践发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问题探索和研究中探究保险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推动保险理论的深化和完善[1]。从保险市场需求来看,保险专业需要的是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专业人才。大部分保险毕业生会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从事管理和营销工作,要求毕业生要懂得市场营销、产品研发和设计、展业、承保、理赔以及为客户服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一)从人才培养理念上看,重理论、轻实践
保险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尽管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把它定位为应用型专业,但在我国高校教育重视理论教学的大环境下,保险学实践教学发展也比较缓慢。很多本科院校认为,以实践教育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会降低本科教育的层次。以此为导向制定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极少单独设置保险实践类课程,一般理论课程里仅设置几个课时的实验课程。比如40学时的“财产保险”课程,包括32个课时的理论讲授,8个课时的实验操作,其实验课程的设立附属于理论教学,仅是对理论教学的简单演示。这就导致保险实践教学安排具有随意性、非独立性,缺乏整体的、科学的规划。理论知识由于缺乏实践环节很难巩固和转化为学以致用的知识体系,导致培养出来的保险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保险机构的需求,延长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
(二)从实验课程建设上看,重硬件、轻软件
随着高校经费的不断充裕和对实践教学的逐渐重视,文管类实验室硬件建设标准显著提高,无论实验室建设数量和面积,还是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配置,都按照国内和省内高标准规划建设。然而,从实际运行来看,实验室闲置率较高。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上开发和出售的保险教学软件很少,仅有的几款软件设置的业务流程过于简单且各环节设计不顺畅,案例分析和数据库资料严重滞后,保险单证设计过于简单,与保险业目前发展现状严重脱节;险种设置不足,只有几个传统的车险、人寿保险等保险产品,很多新的险种基本没涉及,不能适应保险市场的需求[2]。二是保险实践教学缺乏依据,即没有形成权威性与可操作性的实践教材和教学大纲,以致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变得模糊,教学内容设定随意,对实践能力目标的实现缺少针对性。实践教学课程之间往往缺少连贯性,显得混乱而无序,保险实践教学质量欠佳。
(三)从校外实习基地上看,重形式、轻内容
校外实习基地是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很多本科院校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深层次合作与交流。从保险公司角度看,往往看中的是高校声誉产生的社会效应,或者取得毕业生招聘的优先权,挂牌之后进一步合作开展不多。从高校来看,实习基地的数量是专业发展的重要考核标准,而真正开展深度合作需要学校等相关制度的完善,大多数实习基地用于走马观花式的业务流程考察,或请保险公司做一两场报告,企业资源远远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四)从毕业实践环节上看,重论文、轻实习
毕业实习与论文阶段是学生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升华的最高阶段,也是学生实践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很多学校对毕业实习环节管理较为松散,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考核主要取决于毕业论文的质量,忽视毕业实习环节。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前学校学生人数较多,难以找到接纳大批学生的单位,且担心学生在大规模实习中发生安全风险,所以学校对毕业实习不做统一安排。二是从学生角度看,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都忙于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或找工作,没有时间和心思用于毕业实习。
(五)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重学历、轻资历
由于保险业发展的曲折性,我国的保险教育出现过断层,保险专业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目前不少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师虽然具有硕士、博士学历资格,但大多非保险专业出身,而是从经济学、金融学、数学甚至是法学等专业转型过来的,专业基础和素质薄弱,师资队伍水平严重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保险专业出身的教师尚且不多,而具有保险实践经历的教师就更少了。大部分教师没有在保险公司实习的经历,对于保险公司的工作环节、业务内容、岗位职责、职业技能等没有切身体验,因此在保险实践教学中难免“纸上谈兵”。此外,一些学校从保险公司或其他高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但由于时间、精力、合作机制等原因难以深入介入到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执行中[3]。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保险学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新专业。如何以保险市场需求为指导,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保险专业的教师们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探索。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1.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教育而言,存在着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忽视科技创新的倾向。保险行业巨大发展空间和保险专业的应用型特征决定了保险人才培养必须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2.具有健全人格和职业道德。保险行业是通过资金的运作经营风险、提供保障的行业,其经营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这就要求保险从业人员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始终贯彻在课堂教学和实践实习的各个环节。
3.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区分研究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河北农业大学保险专业毕业生较少进入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绝大部分会进入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银行证券或其他金融机构,从事与保险、风险管理、投资理财等相关的经营管理、营销或专业技术工作。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过分注重理论的广博精深。同时,与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不应仅仅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还应注意宽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因此,明确定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即在掌握保险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实验,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和学科竞赛等综合实训项目,以及毕业实习与论文研究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3]。
(二)构建“五位一体”研究性培养模式
构建教学、科研、仿真实验、实习实训、校外活动“五位一体”的研究性培养模式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载体与平台。以教师科研为载体,确定研究型、探究型实验项目,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讨论延伸,形成对研究问题的初步结论,并在学生仿真实验和实习实训中进行验证。然后,设立保险学术社团,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参与“挑战杯”等系列科技创新竞赛,真正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见图1)。在该模式中,教师研究性的教与学生研究性的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研究性教学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而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对理论知识有了深入理解,又通过实践进行了验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三)开展保险纠纷模拟法庭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角色演练、场景仿真展开模拟教学。这种展开方式不受设备技术的影响,主要是根据模拟演练方案中确定的角色、任务、时间、步骤、背景等,实施人工演练,特别适合于对事件的发展过程的模拟[4]。在保险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开展模拟教学,如模拟业务人员拜访客户和推介保险产品,模拟承保过程中的核保及单证的审核,模拟理赔过程中勘察、定损和赔付,模拟客户拜访过程中的沟通技巧等。尤其是针对保险合同纠纷,运用所学的保险合同法和保险基本原则,让学生分别扮演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法院人员等不同角色,开展保险纠纷模拟法庭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学习素材,促进了保险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提高了学生保险业务的操作能力。
(四)科学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保险仿真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和校外活动等,分别在大学四个学年连续开展。根据培养目标的递进演变规律,把保险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拓展平台(见表1)。基础平台主要培养学生对于保险专业的基本认知和启蒙,具备大学生学业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意识,掌握计算机、英语、数据库等基本技能。专业平台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和重点,主要分布在大二和大三两个学年,培养学生承保、核保、理赔等专业操作技能、投资理财能力和社会调查研究能力。拓展平台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升层,其实践内容都远远超出课堂内的知识,通过创新创业综合实训、探究性实验、毕业论文和实习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校外活动,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表1 保险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五)完善保险实验室设施
开展仿真实验教学是提高保险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经济贸易学院根据保险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建立了金融投资和银行保险实验室,购买了适合保险实践教学的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保险精算等仿真模拟软件,供学生进行展业、投保、核保、单证管理、费率计算、理赔等众多保险业务流程的模拟实验。学生在仿真试验中,可以模拟投保人、保险人、保险代理人等不同的角色开展业务。通过保险模拟实验,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业务操作相结合,有助于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脱节的问题。
(六)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应用型专业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国内高校保险学专业大多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基地。经济贸易学院分别与中国人保、中华联合保险公司保定分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在学生实验、教学和顶岗实习、定期报告、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学院连续安排保险专业学生去保险公司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和顶岗实习,熟悉各种保险业务操作流程,做到学以致用。针对保险公司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农村市场产品的开发与营销、车险营销方案设计等,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资源,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社会调查,制定营销方案,解决保险公司实际问题。
自从对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来,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通过“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显著提高,在王卫国老师指导下,在《中国保险报》发表保险案例分析类的论文10多篇,包括《车辆被盗未遂,损失谁来赔》《比例因果关系在保险理赔中的运用》《遗嘱变更保险受益人合法有效》等。(2)学生就业和考研的层次有所提高。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在保险相关机构从事营销和管理工作。考研质量也显著提升,苗建玲等学生分别考入西南财经大学、燕山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保险相关专业进行深造。
(一)完善实践教学文件,重视实践教材建设
要完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变保险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随意化、零散化的缺点,必须规范整个教学管理过程,这反映在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建设等教学文件中[5]。实践教学文件总体原则是要充分体现保险应用性和针对性。无论是仿真实验还是实习实训、校外实践活动,每门实践课程都制定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对其教学方式、教授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等作出明确说明。重视实践课程的教材建设,结合保险理论基础,根据学校各自实践课程开设特点,组织课程组编写保险实践专用教材,使实践教学的开展有文可依,能够连续、规范、系统地进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重视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开发,如果市面上没有合适的实践教学软件,可以以保险公司实际的业务软件为基础,由高校计算机专业人员、保险专业教师和保险公司人员成立软件开发小组,共同开发保险实践教学软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仿真教学与保险公司业务接轨。
(二)建立实践教学考评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必须有完善的配套制度作为保证。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管理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制度、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等[6]。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保证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理论教学强调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的标准,而保险专业的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否达到了实践教学目标不是一张试卷所能评价的。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保险人才,应当建立起更加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第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中,提高实践教学成绩在教学质量考评中的权重,避免仅仅以理论课程考试作为最终成绩的现象。第二,对于独立的实习实践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精神为主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第三,教师要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科技手段,实施在线考核和评价,针对模拟实训、业务实训、专业实习等环节,将学生成绩划分为平时考核和结果考核两个模块。第四,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核方式的弊端。
(三)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采取“走出去”方式,根据教学课程的整体安排和要求,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去保险机构挂职锻炼或业务实习。挂职期限应该在3~6个月,采用轮岗制,使教师全面了解保险公司业务流程、技术要点和岗位职责,实现保险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丰富保险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学校和学院应对挂职锻炼教师给予工作量减免或额外工作津贴,鼓励象牙塔的教师们走出去,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采取“请进来”方式,聘请保险公司高管及业务主管为外聘教师,定期为师生开展专题讲座,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保证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与业务流程能及时传导到课堂人才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化对保险行业的性质和意义的认识,提高个人财商与情商,更新职业观念,从职业品德、心理、技能等方面为步入保险行业做准备。
此外,在保险专业教师招聘条件上,可以适当加大对应聘者保险实践经验的考核,对于那些有意进入高校任教并且在保险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险精英或高级专业人才,可以适当降低对其学历和科研能力的要求。
[1] 郑彬,车辉,张玉红,陈立杰.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4):86-88.
[2] 展凯.高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战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3):109-112.
[3] 段铷.普通高校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101-102.
[4] 付钢,刘应元.保险专业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4(5):120-121.
[5] 李丞北,李明,刘永刚.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1):91-92.
[6] 冯文丽,杨雪美,李鸿敏.地方财经高校保险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编辑:王 佳)
2016-12-23
河北省教育教学规划项目:“创新创业导向下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保险专业为例”(编号:GH171064)。
赵君彦(1979-),博士,研究方向:保险学。
G642
A
1008-6927(2017)02-00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