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琼 (湖南工业大学 412007)
湘西南路阳戏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开发
刘阳琼 (湖南工业大学 412007)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传统文化随着受众人群的减少以及西化事物的不断推广,出现了传统断层或者传统文化遗产消失的情况。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以湘西南路阳戏为例,关于其传承以及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湘西南路阳戏; 传承;产业化开发
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5C0423,项目名称:地方经济视域下的湘西南路阳戏传承。
研究以湘西南路阳戏为例,该艺术传承主要是活跃于湖南西部,而其传承至今,也出现了继承者少且受众者少等问题。但是该戏剧又因其有独特的表演方式而被观众说接受,因而具备继续传承的可能效能感。以该戏剧为例,研究进一步分析其传承发展的模式以及路径,以求进一步保护地方艺术文化特色。
关于文化传承问题,以其字面意义的理解而言。传承即为师徒模式下的技艺传承,而技艺则包括学问以及某种技能的传递。而“传”即“言传身教”之义,多为老师;“承”则指的是弟子之义,是文化艺术的接受者一方。传承之义就是师生之间就技艺或者学问方面的继承以及发扬,缺一不可。对于文化而言,更是需要学生尤其是众多学生进一步弘扬其要义,扩大其影响。
(一)地方戏曲中“传”群体与个体的“失语”
1.封建残余思想中的社会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同时人们精神生活开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加深,包括对西方歌剧以及西方舞台剧等。但是中国艺术例如戏剧等的民间受众面在不断缩小。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家建国后对一些戏剧进行“收编”,即由民间私有转为国家公有,而在国家大力支持的情况其繁荣也仅仅昙花一现,尤其是对地方的戏剧而言。在国家给与扶持之后,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以及传播手段,逐渐走向衰落境地。鉴于其日渐衰落地位,一些戏剧行业也开始就其问题进行整改,但是缺乏相应的科学手段,多数陷于失败境地。
2.现代戏曲教育体系的缺失
我国的地方戏曲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一直遵循“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原则,且多为“一对一”的师徒传承模式。师徒传承一方面能够保证技艺的完整性,徒弟在师傅的教授下能够保证原汁原味的技艺传递,但是徒弟受师傅的艺术造诣影响较为严重,且师徒传递往往是终身制,徒弟没有权利能够改换门庭,重新拜师学艺,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有较强的局限性。相较于这种师徒传承方式,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方面其特点在于,人数多的大众教育。在音乐教育方面往往是选拔具有较强音乐天赋的人从事音乐事业,因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国家艺术发展起到较为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戏剧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缺乏完整戏剧教育体系,学生在戏剧学习方面仍然沿袭传统教育模式训练,模式单一难以培养大量的专业化人才;第二,戏剧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以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其音乐教育多为现代音乐,而无戏剧教学;第三,社会对戏剧教学的不重视,目前音乐学院多是开展现代音乐教学,而非戏剧教学,专门从事戏剧教学的学校也较少,一般选择戏剧学习的学生都是对戏剧抱有极大热忱的学生,其数目也较少。当学生从戏剧学校毕业后,也缺乏相应的戏剧接受单位,工作范围较为狭窄。整体而言,戏剧在教育环节、社会声望以及就业方面的弱势地位,是其发展的重要阻碍。
(二)地方戏曲中“承”群体与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较于地方戏曲中“传”群体与个体的确定性,地方戏曲中“承”群体与个体则表现为不确定性。狭义来讲,“承”群体主要指学成技艺后从事戏曲艺术的戏曲从业者;广义来说,“承”群体则是整个中华文化继承者中的每一员。这两者在作为地方戏曲中“承”群体与个体时,所拥有的文化身份认同不尽相同。而双重文化自觉即对个人文化身份的认同,其中第一重是从狭义“承”而言,作为一名戏剧演员,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正是由于对戏剧的热爱,更需要对其充满自信,并且能够在对戏剧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结合现代元素有所创新和有所发展;另外在第二重的广义“承”而言,中华文化的继承是每一个中华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戏剧这类传统文化而言,应该在社会地位上予以重视和肯定,对戏剧演员的职业身份予以尊重。国家关于这类文化遗产的保护,除去在社会声望方面的肯定,应该在教育方面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方面予以重视,包括学生音乐课堂应该包括对传统戏剧的讲解等,同时开阔戏剧从业者的职业渠道和职业上升路径,鼓励音乐爱好者对戏剧的进一步学习。
产业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和组织,具有鲜明的市场属性。“产业化”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是指把某个东西完全变为一个经济产业,按照产业的规则和规律来运作。以阳戏为例,阳戏在民间艺术的传承过程中因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民间广受赞誉,同样也属于民间文化艺术传承。该艺术的发展就应该以“产业化”为核心,将艺术与市场的发展相结合,艺术传承的受众者不仅仅是欣赏者,也是消费者。阳戏不仅是艺术品同样也是商品,对这项艺术的开发和运作就是为了能够向受众更大范围内展现其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传播过程中达到宣传和保护文化艺术的目的。而该行为并非让艺术庸俗化,而是让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其经济价值。下面探讨湘西南路阳戏如何实现产业化开发与运作的对策,实现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
第一,借传统元素进行产业化开发,实现开发的规模化。
首先,关于产业开发这一方面,从阳戏自身而言,其艺术性在于演唱的风格以及演员的装扮和相关道具方面,都极具民间艺术特色。而艺术的产业化是通过商品来实现,因而关于阳戏的商品制作便可以通过道具以及服饰方面的二次创造进行售卖,包括阳戏服饰和道具的DIY玩偶,印有阳戏艺术特色的日历以及生活用品等,都是其二次创造的渠道。
其次,在改编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创作一批优秀的新剧目,同时建立剧团、剧目、从业人员的数据库。其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追踪受众者的喜好而服务的,在当今服务型社会中,艺术的传播也非卖方市场,而成为消费者的市场,迎合观众需要获得受众者喜爱的艺术品才能获得较大的生存空间。阳戏作为戏剧文化艺术品,与其他商品不同,但是可以在保留原有的艺术特色以及传承风格中,对内容进行新创作。数据库的建立就是对观众较为喜爱的且多次反复得到重播的剧目进行整理,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作出改进。
最后便是剧团经营,也即阳戏内的从业者合作发展。关于合作发展阳戏不仅仅是各大剧团的职责同样也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政府作为中间人,应该为其各做构建平台,包括出资或者是提供发展意见等。同时剧团内部人员可以就某一活动项目,合作参演,不仅交流表演技巧,也能进一步提高阳戏在同行戏剧表演中的影响力。
第二,借立法、立人、立品牌进行产业化开发,实现开发的专业化。
关于文化艺术的开发专业化,同样也在于人才的专业化,对于该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一批人才能够在产业化的发展以及产业品牌的建立方面发挥其专业所长。艺术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不同,兼具文化性和一些美学特征,因而在对艺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迎合受众者对于艺术的相应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在继承传统中有所创新,进而能够引导受众者的审美方向。人才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产业的品牌效应,也即戏剧作品受众者的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而品牌效应如同商品一般,需要依靠一定的传播媒介。但戏剧作品的独特性,就决定了其传播媒介应该是文化类产品,如影视作品等。包括在电视、电影以及动漫等音像制品中,插入戏剧元素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广效应,同时也更能彰显特色。而影象制品的创作以及后续文化产品的创造,不仅仅是艺术价值的传递,同样也包括经济价值的创收。而学者和政府也通过一系列的研讨会进一步确定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认为传统艺术作品尤其是戏剧作品,只有扩大其产业,实现品牌产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才能够进一步保留和继承该文化形式。
第三,借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行产业化开发,实现开发的连续化。
艺术作品尤其是民间的戏剧作品,往往是扎根民间,扎根农村,扎根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而对这类艺术作品的开发,也可以带动相应民间旅游业的发展。以阳戏为例,结合湖南山水独特的地貌以及民间风情,往往能够在两者结合中,发现艺术中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开发出自然风情旅游以及艺术风情旅游等等系列支线产品。另外艺术教育性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中小学的课堂教育中,如何进一步将戏剧更好融入教育中,可以将其融入学生较为喜爱的动漫作品中,一方面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另外也是为了更好让学生群体接受阳戏这种艺术形式。最后便是社会大众对该类艺术作品的接受,可以将艺术作品与民间的传统习俗节日相结合,以举办庙会或者是其他活动的形式,将阳戏的表演插入其中,更好宣传阳戏的同时,也能够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互动。
湘西南路阳戏该艺术作品是在百年的文化传承中得以延续,是传统戏剧艺术中的瑰宝,其数百首传唱经典中,不仅仅完整的还原了特殊历史环境中不同时代下的百姓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小人物的性格也进行了还原和艺术创作,是窥探当时历史的重要媒介。对于阳戏的传承以及保护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更是对当时的历史风情的还原和保留。
[1]房晓.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化发展——中国戏曲中心投资开发战略规划纪实[J].投资北京,2013(8):38-40.
[2]伍婷婷.释义学视域中地方戏曲的“传”与“承”——兼论戏曲传承的继承、发展与创新[J].四川戏剧,2015(5):35-37.
[3]刘阳琼.社会变迁中的湘西南路阳戏的传承与保护[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15-117.
[4]朱恒夫.当代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方略[J].艺术百家,2012(06):46-53+113.
[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2):12-15.
[6]覃生平.湘西花灯戏唱腔与民族声乐演唱对接研究过程简述[J].长江丛刊,2015(19):46.
刘阳琼(1982.1- ),女,湖南,湖南工业大学,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