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学演《别母乱箭》的一点心得体会

2017-07-12 13:54丁晨元北方昆曲剧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0期

丁晨元 (北方昆曲剧院 100000)

我对学演《别母乱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丁晨元 (北方昆曲剧院 100000)

本文主要内容是简要介绍《别母乱箭》一剧的历史背景和出处,以及针对该剧剧本,周遇吉这一人物在舞台表演中的性格和情感分析。昆曲《别母乱箭》一剧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舞台实践,不断地整理、加工和二度创作,使得剧情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加丰满,早已成为一出文武并重的经典传统剧目。该剧是我院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老师的代表剧目之一,更是我们后辈武生演员应该继承的保留剧目。

《别母乱箭》;周遇吉;戏曲表演

《别母乱箭》又名《宁武关》,又名《一门忠烈》。该剧出自署“遗民外史”(传系曹雪芹祖父曹寅笔名)所撰之《虎口余生记传奇》,亦名《铁冠图》。《宁武关》是这本传奇里的第二十四出《别母》和第二十五出《自刎》,和起来演叫作《别母乱箭》。事实系出明季《铁冠图》小说第二十七回“岱州城遇吉突围”和第二十八回“全忠节周家独占”一段故事。

1949年建国以后,因为历史观等方面的诸多原因,周遇吉题材的戏剧曾一度全部停演。近年来,随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趋于客观,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天津京剧院等艺术团体都先后排演了《别母乱箭》、《对刀步战》等剧目,使得周遇吉这一舞台人物形象得以再次出现在戏曲舞台上。

昆曲《别母乱箭》一剧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舞台实践,不断地整理、加工和二度创作,使得剧情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加丰满,早已成为一出文武并重的经典传统剧目。该剧是我院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老师的代表剧目之一,更是我们后辈武生演员应该继承的保留剧目。

我于一九九七年到北方昆曲剧院工作至今,深得院领导和众多前辈艺术家、老师们的关怀和指教。除平时演出的《火烧裴元庆》、《小商河》、《武松打店》外,还继承演出了武戏保留剧目《吕布试马》。受剧院指派也曾经向侯少奎老师先后学习了《林冲夜奔》、全本《义侠记》和《别母乱箭》。其中《别母乱箭》一剧受到了剧院领导、有关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学演至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多年来的舞台实践,使我对《别母乱箭》中“周遇吉”这一舞台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会也得到了不断的加深和深刻的认识。

《别母乱箭》讲的是:名将周遇吉镇守宁武关,名震西北。时逢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夺岱州,与岱州总镇几番鏖战。周遇吉奉令驰援岱州,虽文武双全、英勇善战,但起义军势盛,岱州终于失陷。周遇吉挂念身居宁武关的母亲和妻小安危,星夜冲出重围回家探母,意欲将全家远送他乡避难。其母赵氏深明大义,斥责遇吉不该以家为重,弃百姓而不顾。力劝遇吉重返沙场,拼死退敌。为断其眷恋,以固其志,激励儿媳自刎、孙儿撞死,又命火焚帅府,以身殉难。周遇吉返回阵前途中遭遇埋伏,虽拼死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身中乱箭而亡。

从剧本情节来看,剧作者运用高妙的手法,在特定的情节下,极富人情味的向观众描绘出一个拥有慈母、孝子、顺妻、贤孙、义仆的美满家庭在国难之际举家殉国的悲壮情节。借用周遇吉在“忠”和“孝”之间由对立到统一的心路历程,来达到突出并歌颂周家“一门忠烈”的创作目的。纵观全剧,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特定人物,他的思想必定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剧本对于塑造周遇吉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相当成功的。

《别母乱箭》是一出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优秀传统剧目,其中也包括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技巧。如何塑造周遇吉这一人物,如何表现这一人物复杂的心理矛盾,如何掌握在表演中的分寸,我也曾尽可能多地查阅和学习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和前辈艺术家、专家所撰写的文章。周遇吉在明史中确有其人,传他是锦州卫人,当系满族。在戴廷械的“半可集”《周将军略传》中,称他是西北荒服人,从汉姓周、名遇吉、字象谦,则可能是西北某少数民族人。他的夫人刘氏,“生边外、有胆识、亦善射、军中称为“智勇夫人”,也非汉族……”。从他“驰援岱州”、“突围探母”、“中箭战死”的主要情节来看,周遇吉不愧为一位英勇善战的明朝猛将。而从他“孝母”、“恋家”、“忠君”、“死战”的心理活动来看,他又具有在当时时代背景下英雄人物所应有的复杂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闯王李自成屡经战阵、精通战术、颇具战略眼光。他深知周遇吉乃明朝勇将,强攻硬取绝难取胜,便采取了“倒取宁武”的策略。先宣称攻打宁武,却突袭岱州。这不仅打乱了周遇吉的防御布属,更使他在两地之间疲于救援。岱州的失陷,断绝了周遇吉的后路。而周遇吉的战死,更是在心理上大大打击了明朝军队的士气。这一战之后,李自成的起义军便长驱直下,大同…宣化…居庸关……。各地明军望风披靡、不战自乱。最终,北京城不攻自破。

周遇吉第一次出场时,正值岱州已破,他拼死突围回到宁武探母。上场前的一句:“嘚,马来呀!”要充满激情,尾声拖长略带疲惫。出场时腰挎宝剑,手持马鞭。他的“冲步”不应该平稳,胯下战马仍在惊战 。面部表情凝重而又惊恐,胸腹间略见起伏。连唱带舞、配合动作及小“圆场”必须既有规范又突出紧张。这样才能表现出他刚刚脱离血腥拼杀的战场,马不停蹄的赶回家中的神态。两句[杏花天]唱出:“败北非因畏敌狂,虑萱堂倚门凝望。”头一句唱出了他身为武将不惧强敌的英雄气概,后一句则唱出了他挂念妻儿老小的似水柔情。简简单单的两句唱,便已向观众勾勒出这一人物最基本的两大性格特征。在那个朝代,“忠孝难两全”已风从耳过。他不顾岱州失守的恶劣形势,执意要将家眷先安顿妥当再去奋勇退敌,这也是他最终战败的原因之一。

周母已知起义军势大,战事吃紧,此时见到儿子突然回来自然要询问前方战况。周遇吉此时一是躲避、二是搪塞、三是转移话题。念白要由慢渐快、由轻渐重、由虚渐实,借以表现出他边想边说、极力掩盖事实真相的复杂心情和状态。在与母亲祝寿时唱出的一段[小桃红],正是周遇吉此时此刻复杂心态的真实写照。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擎杯含泪奉高堂……哎呀!亲娘啊!且莫要念儿行”。这一层次的唱词与表演,充份体现出周遇吉强颜欢笑、极力掩盖、却又无法掩饰自己内心心乱如麻的复杂心情;第二层:丈夫言辞闪烁、支支吾吾当然瞒不过多年夫妻的刘氏,可当着老夫人又不敢插言追问。周遇吉一句:“我好恨哪!”,更引起了她的关切。试探的问:“啊老爷,你恨什麽?”周遇吉接唱道:“夫人,恨我幼时呼!怎不去效渔樵、习耕牧、守田园……敬子职,也无妨。”这一层次的唱词和表演,体现出周遇吉对寻常百姓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演唱时要略带光采;第三层:接下来的“我习什麽剑和枪、登什麽庙和廊,到如今,叫我进退意彷徨。”这一层次的唱词和表演,体现出周遇吉内心对战败的懊恼和沮丧,以及对今后何去何从的不确定性。

赵老夫人乃是深明大义之人,儿子言辞中的沮丧悲观情绪自然使她疑心大起,连连追问岱州战事和儿子突然回家的真实目的。这时的剧情发展已进入高潮。周遇吉想说明真相,又怕全家震惊。面对慈母虽想继续掩饰,可却早已双目含泪。原想得到家人的宽慰,却又不敢暴露自己是私自回家。要使身段动作结合唱念,紧密配合人物,呈现出周遇吉彷徨犹豫、进退两难的艰难处境。

周遇吉见事情隐瞒不住,只得据实相告,并请求母亲远避他乡以求举家平安。赵老夫人为了顾全大局、激励儿子、执意不肯,唱道:“我闻昔日王陵之母,尚能助子成名呼。难道我未亡人畏着刀锋剑芒,难道我暮年人恋着夕阳寸光,不能够成子孝忠良……”面对着儿子犹豫彷徨的神情,赵老夫人从规劝逐渐变为斥责:“你为保护岱州百姓战死沙场,落个名垂青史。你若退缩死在家中,人必道你眷恋妻奴而亡,岂不遗臭万年。”为了固儿心志,赵老夫人又说了几位前辈古人为国尽忠尽节之事。而周遇吉面对着娇妻幼子,却始终下不了决心。如今岱州已失,宁武迟早失守。大局已定,绝难挽回,自己此次必定战死难归。自己死后,母亲与妻儿谁来奉养。一想到此次一别,便是“生死两茫茫,阴阳难相望”,他更是心烦意乱到了极点。无奈与绝望已使他难以自制,与妻子、孩子抱在一起失声痛哭。通过反复研读剧本,我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反照应”。以此情此景来铺垫他离家后拼死血战、义无反顾、宁死不降的决心根源。

最后,赵老夫人毅然决然的下了决心:“你还留下做甚?家院将他轰了出去!”此言一出,犹如一把利剑刺入周遇吉的心中,斩断了他对亲人的无限眷顾。此时已是无路可退,往日之威一下子又回到了他的身上。在无奈与绝望之余,周遇吉终于鼓足勇气要去面对残酷的现实。这时的一句:“带马”,要短促而坚定,象征他已下定了决心。接下来的“涮马鞭”、“盘跨右腿”、“转身甩髯口“、”起飞脚“、”抱马鞭“、“垛泥”等一系列动作要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借以表现出周遇吉舍死忘生、义无反顾投身沙场的坚定信念。转身奋力加马,头也不回地“急驰”而去。

“别母”这段戏,人物思想非常集中,周遇吉的公私之念十分明显,情节起伏也很突出。这就要求演员从人物内心思想入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斗争来逐渐达到一种最高统一的认识境界。如此才能进一步阐明什麽是对的,走哪条路是对的,最后应该怎麽做才对。每个人物的思想反映都要深刻理解和认识,都要肯定,这样才能推进剧情和人物的发展。

接下来“乱箭”一段戏,则主要表现周遇吉的绝望与抗争。刚刚离家后不久,他便发现自己的府第已是烟雾弥漫、烈焰冲天。这一惊可非同小可!急惊之际,一个“硬抢背”从马上一头栽下。此时的周遇吉已知这是赵老夫人为了斩断他的私心杂念,了却他的后顾之忧,坚定他破釜沉舟与敌人血战到底的信念而做出的举动。虽然自己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但刚刚还在一起的亲人转眼间灰飞烟灭的逝去,这一事实仍然大大刺激了他。一些演员都习惯于每每走完一个技巧后马上整理靠旗和髯口,但在此处却破坏了剧情和人物,显得很不适合。除了胸腹间不断地起伏,全身上下应该一动不动。唯有这种形象的“静”,才能衬托出他内心激烈的“动”。失去亲人的痛,已使他进入了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马童两次:“请爷上马”都不为所动,置若罔闻。直至第三次马童高呼:“敌兵杀来了,请爷上马”! 周遇吉这才如梦方醒、恢复意识,用近似哭腔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喊出:“带、带、带马!”……赵老夫人的这一举动,被后人们敬为“一门忠烈”而永垂青史。同时,也更坚定了周遇吉誓死退敌的决心!“为母尽孝”已不可能了,现在只剩下“为国尽忠”了!

在这之后的几场“开打”中,周遇吉的动作要在规范的基础上略有夸张。从而表现出他不顾生死,勇猛杀敌的气势。正是“人到垂死终无惧,马到乱阵方显惊。”值得注意的是,动作的夸张一定要掌握好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否则“勇猛”就变成“疯狂”了。

最后一场时,周遇吉已是身中乱箭、强弩之末。他的这种垂死状态,也使得剧情的发展再一次推向高潮。在“乱锤”中倒背着上场,他的意识已经模糊了,步伐凌乱,凭空追打着根本不存在的敌人。内心的悲痛和身体的伤痛已使他进入了一种“麻木”的潜意识状态。表演起来要目光呆滞,动作时全身僵硬。在这最后关头,他已意识到了自己伤重不治,声嘶力竭的喊道:“圣上啊,圣上!臣周遇吉再也不能保全你的江山社稷了!”此时战鼓连声,四下里都是”周遇吉归降“的声音。此后的“拨箭”、“跪搓”、“捡刀”等一系列动作要表现出他决一死战的决心。为了配合人物的这一心理状态,我又加入了“硬抢背”、“摔叉”、“三百六僵尸”等一系列技巧,借以表现出他深受重创、身心俱伤、无力再战但又不得不战的精神状态。从而使观众体会到这一人物由内到外,既矛盾又统一的一种悲壮情怀。直至横刀自刎,周遇吉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分析剧本,深刻理解人物,是我们继承和学习传统剧目的第一步。只有在此前提下,再加之不断的舞台实践和积累,才能最终把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呈现给广大观众。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演员,在学演《别母乱箭》一剧中,对“周遇吉”这一人物的一点心得体会。不足之处,还望前辈老师们多多指正。

丁晨元(1975.5- ),男,汉族,籍贯:北京,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大专学历,梨园世家,工武生,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二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