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娜 (河南省社旗县博物馆 473300)
赊店
——万里茶路上的一颗明珠
柏 娜 (河南省社旗县博物馆 473300)
明末清初,晋商开辟的中、俄、蒙“万里茶路”上,中国赊店镇为首要的水旱码头。
万里茶路;赊店;水旱码头
西汉末年,南阳盆地东沿崛起赊旗店,就是现在河南省社旗县县城所在地——赊店镇。赊店镇始于汉,兴于明,盛于清,特别是在清代康乾年间,商业达到鼎盛,清光绪《南阳县志》载“淯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其时,赊店镇镇区规模之大、汇集商贾之众、经营产品之多,得益于赊店连通南北的交通重枢——“北走汴洛,南航襄汉,西趋川陕,东进皖浙”的“水旱码头”,也正是这一水旱码头的强大吸引力,才使得全国十多省的商人云集此地,开埠、立店、结社,可谓是八方风云汇赊店,南北货畅镇中枢。
在“拉不完的赊旗店”众多商品中,茶叶为晋商经营的最大宗商品,使赊店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万里茶路”的重要中转站,号称山西“外贸世家”的榆次常氏家族“玉字号”大德玉、大泉玉、大升玉均在赊店设有分号。至今,“大升玉茶庄”在赊店镇古香古色的瓷器街上茶香依旧。
清代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倭寇入侵,实行海禁政策,聪明的晋商开辟了另一条国际大商道——“万里茶路”,通过水运、车运、驮运把中国江南和欧亚大陆连在了一起。每年春季,山西的茶庄领东就起身进山采茶,采茶地区原在福建武夷山,主要采摘乌龙茶,茶市在福建省崇安市下梅镇,茶叶由产地运至江西铅山河口镇,再水运经信江、潘阳湖、九江至汉口。但是到了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后,采茶地区改到湖南的安化,湖北的羊楼洞和咸宁等处,晋商在此主要采购花茶和绿茶,所有的茶叶走水路运送到汉口,在汉口生产加工砖茶,当年就有青砖(黑茶)、绿砖(绿茶)、米砖(红茶)之分。今天武汉城市圈咸宁市桂花镇,一种名为"长顺川"牌的砖茶就是500年前晋商开辟"万里茶路"时,打造并流传下来的一个历史品牌。
茶叶在汉口加工后,经襄阳、唐河运至赊店镇,改为陆路运输,经洛阳,过黄河,入太行山越晋城,出祁县,经太原至张家口,再换骆驼,一直北上经内蒙、外蒙库伦(乌兰巴托)及俄罗斯的恰克图(俄语意为“有茶的地方”),运到圣彼得堡进行交易,全长5150公里,所以称为“万里茶路”。
在这条总长5150公里,途径230多座城市的茶叶之路上,赊店镇是不可替代的枢纽位置。清同治《筹办夷务始末》记载,安徽建德所产“千两朱兰茶,专由茶商贩至河南十家店(赊店古时亦称十家店),由十家店发至山西祁县、沂州,由沂州而至归化,专贩与向走西疆之商,运至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等处售卖”。
近年发现的《行商遗要》对赊店的记载更为详细。《行商遗要》共分71小节,而赊店出现在小节标题中共有13处之多。如:(十六)樊城发赊水解例底、(十七)赊镇发货总论、(十八)赊(旗镇)各路脚价挨次成规例底。其中在“赊镇发货总论”中写道:“(属河南南阳府南阳县管)世处码头,百货皆聚,陆路为首。”明确载明赊店镇为当时运茶水路和陆路的重要中转站。
除此之外,《行商遗要》“(三)祁(县)至安化水陆路程底”记载:“祁(县)至赊(旗)店十九站,计陆路一千三百五十五里。”在记载有关禹州、襄县及汝州的有关事宜时,《行商遗要》也标明了它们与赊店的距离,如:“禹(州)距赊(旗店)三百二十里”,“襄(县)距赊(旗店)二百三十里”等,表明了赊店独特而又重要的地理位置。
作为“万里茶路”枢纽,赊店保存有航道、码头、桥梁、街道、会馆、商号等最完整的茶路文化遗产资源。赊店地处汉江中游,境内地势以平原为主,整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且环绕其周边的潘、赵两河向南交汇入汉江,是沟通南北水旱交通的重要水路,也是“万里茶道”在豫西南地区的重要航道。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当地古时良好的水运优势,使古镇成为当时重要的货物集散码头和商贸重镇。
赊店镇靠自然之势,赵河向北支流突出“C”字状,形成一个非常适宜船舶停靠的大港湾。为了满足商户停泊之需,码头沿岸设有青石铺就的下货台和向岸上运货的石台阶,旁边的老街、关帝庙街以及石门街内经营48家过载行,整天千帆竞扬,马帮铃响。至今民间仍有“金汉口、银赊店”的传诵。码头一直沿用至解放前后,当时的码头仍非常兴旺。据说镇内的交通很有规矩,马车经马神庙街出东北寨口,牛车经三皇庙街出北门,而西北门则专行驼队,进城亦如此。由此可知,当时在赊店转运的陆路交通工具有马车、牛车、骡马、骆驼等多种。而赊店镇北大石桥位于潘河之上,全部由青石构建而成,此处原是赊店镇水旱码头北上运转货物的大渡口,也是汉水航道过潘河向方城航运货物的唯一通道。
随着赵河码头的日渐繁荣,在赵河北岸逐渐形成新的街市,最终形成72条商业街,36条胡同的格局。位于赊店镇中心的瓷器街,是赊店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商业街,它形成于康熙年间,是当时南北瓷器的集散地。赊店鼎盛时有全国十六省的商人在此经商,各地客商为进一步加强同乡联谊,发展贸易,占领市场,相继成立了同乡会。山陕商贾较为众多,1756年率先兴建巍峨壮观的山陕会馆。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其中的木雕、石雕、砖雕尤为精美,达到了“无石不雕,无木不刻”的境地,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
山陕会馆珍藏文物中,有发掘于古航道的铁锚、誌石和沉船遗物等,有记载茶商捐资重修山陕会馆的碑刻,有茶商捐献的精美刺绣。大铁锚共两支,经专家鉴定,铁锚为清朝能拖20多吨重的商船所用。会馆石牌坊前,有一通《重修山陕会馆碑记》,镌刻有“捐资商号名录”,赫然排列在第一位的是“盒茶社四千五百两”,另外还有“蒲茶社三百六十两”,还有作为红茶帮的大德玉、大升玉、大泉玉等10多家茶商捐资的记载,经营茶叶的茶商捐资占总额的1/3以上,由此可见,赊店当时经营茶叶客商之多,财力之强。
在中原地区,南方会馆寥寥无几,但赊店却有保存完整的福建会馆,兴建于清嘉庆元年,是万里茶路源头福建武夷山茶商在赊店开设的同乡会馆。会馆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其古色古香的风韵仍昭示着当年福建会馆的繁华景象,不失为中州一绝。
在中华民族浩瀚灿烂的文明史上,一条闻名全球的“丝绸之路”把东方文明推向了西方。那么,把中国江南和欧亚大陆连起来的“万里茶路”和“丝绸之路”一样,同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这条茶叶之路上,赊店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中转站,是“万里茶路”促成了赊店镇的繁荣,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赊店镇保障了“万里茶路”的畅通,在这条贯通南北、购销中外的著名“万里茶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柳寅春 柳崇正.清晋商首创产业链经营模式之范本《行商遗要》[J].晋中学院学报2009,(5).
[2]张春岭 凌寒.《万里茶道枢纽:赊店》[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