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芳
【摘 要】
在阐述核心素养内涵及其与语文朗读教学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弱化的现状及原因,并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从落实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朗读中提升人文底蕴;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健康生活;改进教法与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乐学善学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回归本真的策略,以贯彻落实全民阅读理念,提高师生的语文朗读水平与能力。
【关键词】
农村初中 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朗读教学 策略
2017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举办了各种读书活动,如“朗读者”“朗读角”“我爱上读书”“诗词诵读比赛”“走进图书馆,终生爱读书”等,这对于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的全民阅读理念,有效提高我国公民的人文素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全民阅读要从儿童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和会读书的关键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可见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就加强和改进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了持续的探索。下面从核心素养这一视角,就此作初步的探讨。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与语文朗读教学的关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内涵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朗读的字典解释是“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能使我们深刻领会文本的主旨、气韵、节奏、情感,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效果;朗读能提高我们的人文底蕴,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是“乐学善学”的具体行动;可以说朗读紧密贴合核心素养的内涵,朗读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弱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因种种原因,语文朗读教学呈现弱化的趋势,特别是农村初中的朗读教学更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
1.朗读得不到师生重视
农村初中语文课一周5节,但只有一节45分钟的晨读课,预习复习,背诵默写已相当紧张,根本谈不上自主朗读;每节语文课上的朗读时间一般不超过5min,大多是直接被忽略。即使在一些公开课上,朗读教学时间也只有10-15 min,只不过形式化地点缀一下。满堂灌满堂听成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常态。教材每个单元后面安排的“诵读欣赏”基本没时间顾及。
究其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师生、家长急功近利的影响。新课改虽已实行十多年,但中高考体制未见根本性的变革,应试教育虽有所收敛但始终存在,在分数至上的导向下,即使在城市学校也是以考试为中心,考什么,教什么,不要说农村初中那更是整天围着中考转。目前中高考都是笔试,口语交际与朗读不在考试之列,仅有的少量字词识记默写辨析、名人名言名句的积累内容,也是靠死记硬背来应付。
2.朗读教学质量低下
农村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存在发音不准,错读误读,感情平淡等现象。这直接导致朗读教学质量低下,指导学生朗读不到位,为应对中考默写,大多停留在字词句的发音上,缺乏规范的语音语调、停顿节奏等指导,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难提高,喜欢朗读的学生寥寥无几。
其原因有师生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初中教师编制紧,任务重。一般一个语文教师要上两个班的语文课,还要担任班主任。致使教师缺少专业素养继续提高的时间,课堂教学水平难有长进。另一方面是农村初中学生基础差。农村环境相对闭塞,外来民工子女占很大比例,在小学阶段就没打好基础,加上初中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处于心理敏感期,自尊心理增强,叛逆情绪增加,正从小学的乐于表现自我向羞于表现自己转变,格外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不愿在课堂上大声朗读,直接制约了朗读水平的提升。
三、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回归本真的策略
针对上述农村初中朗读教学现状及原因,笔者提出以下朗读教学回归本真的策略。
1.落实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朗读中提升人文底蕴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农村初中师生更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彻底改变应试教学现状。农村语文教师更应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言传“声”教的过程中,营造书声琅琅的原生态语文课堂,在让语文课堂回归朗读教学本真的行动中,共同提高自己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另外,农村初中的教育管理者要勇于改革创新,为朗读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比如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写字课一样单独编排朗读课,并增加晨读课的节数,让朗读教学在时间上得到保证;又如营造朗读的校园氛围,举办各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和朗读教学活动,而不是仅仅在读书日热闹一阵;再如在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应充分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考核,在评优课和各级公开课中可将朗读教学效果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细目。笔者建议将朗读作为一种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水平测试,就像中考高中对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一样,以等级计入学生成绩,以促进朗读教学可持续地开展。
2.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健康生活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是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面对农村学生先天朗读条件不足的现状,教师要想方设法努力营造浓郁的朗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朗读学习兴趣。比如面对农村学生胆小自卑,羞于当众表达的心理,创设更多的朗读教学情境,多给学生口语交际与表达的机会。形式上可从全班齐读,到小组赛读,再到个人朗读,逐渐增强学生自信心与胆量,提高朗读质量,实现个性化朗读的目标;又如朗读的方法可多样化,如教师范读和学生领读;清读和配乐读,表演读和分角色读;诵读和吟唱读,小组比赛读和男女生对抗读,开火车读和抽学号读……总之,调动一切新奇且符合中学生追求刺激与新鲜的心理,多通道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从“要我读”逐步向“我敢读”“我爱读”“我会读”“我乐读”发展。特别是对一些先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比如口吃,普通话特别不标准(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等)的困难学生,要重点加强帮辅,帮助他们树立“我能朗读好”的信心和决心,使全班学生都能在朗朗成誦的课堂中一起进步。
3.改进教法与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乐学善学
“自主发展”是三大核心素养之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朗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更应加倍努力,确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自我。如积极参加教育局每年组织的教师基本功大赛,通过各种学习培训、竞技比赛、听课活动,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加强朗读教学理论学习,并付诸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朗读教学艺术,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农村语文教师。
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朗读学法的指导,除了课堂上的师生合作朗读、共同提高外,还要重视课外活动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活动,如各种经典诗词诵读,文艺演讲比赛等;还可以让学生多关注最近很火的央视一套文化大餐《我是演说家》《见字如面》《朗读者》等,通过“欣赏名家读名篇”的活动,学习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体验朗读的过程与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朗读欲望和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增强信息意识,健全人格品质。
综上所述,从对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中,看到了问题,剖析了原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在朗读教学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相信在核心素养指引下,在新课改的践行中,我们农村初中的师生也一定能沐浴着《朗读者》的春风,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挑战先天的不足,冲破应试教学的束缚,使朗读教与学的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苏杭.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EB/OL】,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