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技能发展的研究

2017-07-10 09:42吉顺西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中职学生

吉顺西

摘 要:中职院校中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实现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更要以该校的“五位立人,生活教育”的理念为指导,践行“全员、全面、全程”育人的新模式,促进职校学生的技能发展为己任,将传授预防、缓解职业产生的身心伤害的运动处方和职业健康知识融入体育课程,认真分析车工、钳工专业的职业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为车工、钳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保驾护航。

关键词:中职 体育课程 学生 技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4(a)-0105-02

1 中职院校体育课程融入职教理念的必要性

“空谈误国,实干新邦”。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实业,提倡“工匠精神”的时代,中等职业院校充当着提供具有活力、带有无限创造潜力的应用型人才。笔者所在校秉持“因应国策,牵引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学校走出了“政府—校—企—校”中西部合作办学模式之路。学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崇尚生活教育,创设德化生活,历经十多年,探索出中职院校“五位立人,生活教育”育人新模式,努力创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即在“五位立人,生活教育”模式中,凸显全员、全面、全程育人新格局。全员即“五位立人,生活教育”教育主体涵盖了全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是育人导师;全面即“五位立人,生活教育”涵盖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全方位,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和健全人格以及职业能力;全程即“五位立人,生活教育”涵盖中职学生从入校到出校育人全过程。

体育教师是中职教育师资力量中的重要人力资源,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校所有学生,使得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力更广,在“全员”育人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体育教育是中职学生必经的教育过程,使得体育教育成为“全程”育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即生活,体育源于生活,参加体育活动是中职学生的校园生活内容之一,可见,体育教育亦融于“全面”育人之中。在此模式中,笔者所在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在实现一般性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响应学校的办学理念,选择学生适应未來职业劳动所需的知识与能力为教学内容,使该校的体育教育坚持“健康第一”,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构建适用于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的体适能、自我保健知识与能力,以及终身运动意识与能力。

2 中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中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首先要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的一般性目标,这是一个人健康幸福生活的基础;其次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能力,它关注的是一个人未来的健康与生活,对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人生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所以中职体育课程的一般性目标是基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状态,成为一个有体育素养的人。

然而,正如上文所述,中职体育课程必须贯彻职业教育的理念。因此,中职体育课程的目标又应具有特殊性,具体如下。

2.1 促进职教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

中职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如:导游专业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有氧耐力,酒店管理对学生的形体要求就特别高,艺术体操、舞蹈等运动项目就可促进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因此,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考虑中职院校相关专业的特点,设置相吻合的目标,助力学校对职业人才的培养。

2.2 预防、缓解职业产生的身心伤害

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增进人体健康,这是得到公认的命题。体育除了能满足学生所需的专业体适能外,还能缓解从事不同行业所带来的职业病或潜在的职业风险。如:会计专业学生,今后从事会计专业,会出现因久坐少动产生的颈椎、消化系统等问题,具体如手臂麻木、便秘、痔疮等,如果教会学生相应办公室体育运动方式,在办公室营造办公室体育文化,不仅可以缓解上述症状,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办公室文化和人际关系。因此,体育课程的目标还应考虑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健康干预课程、运动处方,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帮助。

2.3 普及职业健康知识

体育课程名称从《体育》变成《体育与健康》意味着,体育课程应担当起更多的健康教育责任。向学生传递健康知识成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结合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理论,根据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况,合理设置相应的健康教育目标,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更好地认识所从事行业的潜在健康危害和避免、降低伤害的知识与方法,从而提升学生今后的职业幸福感。

3 中职院校中车工、钳工的职业特点

3.1 车工、钳工职业能力特征与职业守则

《车工国家职业标准》和《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对从事该行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特征要求都是:“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感、形体知觉及色觉,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其中,体育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的能力是“空间感”“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等能力。

《标准》中规定的车工、钳工的职业守则是:(1)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2)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3)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4)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合作等。其中(2)、(4)两条是可以与体育课程协助达成的。《标准》中还规定从业人员需具备“安全操作与劳动保护知识”。

3.2 车工、钳工职业可能面临的潜在职业伤害

《标准》中提到,钳工职业的从业环境,“大部分在常温、正常大气条件下室内作业;少数设备需在设备安装地进行维护修理时,受安装地环境所限,也可在室外、低温、高温、潮湿、噪声、有毒、有害、粉尘、高空或水下作业。”长期接触这些环境可能会带来相应的职业伤害。

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钳工常见的职业病有:单侧肢体长期重复同一动作,形体上容易出现肩一高一低,手腕易扭伤、手腕关节炎腱鞘炎、腰肌劳损、腰椎、膝关节、腰脱;油污带来的皮肤病;长期、长时间站立,不利于血液循环,容易患静脉曲张;粉尘污染导致的鼻炎、咽炎、眼睛红;噪声污染带来的耳鸣;缺少互动的工作环境容易出现沟通障碍,古怪、孤僻等 。

4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职业取向

4.1 运动项目的选择

4.1.1 增强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选择

职业身体素质则是指与职业劳动相关的身体素质或体能,以及在非正常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运动项目的选择应结合车工、钳工的上述职业能力特征、职业守则以及职业伤害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具体而言,需要增强力量的部位主要是腕关节,可以运用健身器械做专门的手腕力量练习;需要提升手眼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乒乓球、桌面足球、跳绳、羽毛球等运动项目进行练习;需要培养形体知觉,可以通过体操、武术、体育舞蹈等项目进行培训,让学生逐步形成对头颈、躯干、上肢、下肢感知觉和站立基本姿态的感知觉,并通过静止练习,体会保持相应动作状态时,所需的肌肉感觉,提高对肢体的自控能力。

4.1.2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运动项目选择

职业守则中提到车工、钳工从业人员须具备责任心和团队精神。体育运动中的众多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户外拓展等项目均可提升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分组、分工、竞赛等教学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责任与团结,并将这种品质迁移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更为关键的是,具备这些运动能力后,走向工作岗位,可以以此作为员工、同事间沟通的媒介,改变人们对车工、钳工古板、孤僻的传统看法,让自己走出既定的工作环境,体验不同的生活。

4.1.3 预防缓解职业病的运动项目选择

面对车工、钳工的潜在职业伤害,如腰肌劳损、背痛、膝关节、下肢筋脉曲张等,体育运动是无害的、首选的、经济的干预措施。如健身按摩、太极拳、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气功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均是缓解上述症状的良方,且有很多实验以证明其疗效;对于单侧肢体长期重复简单运动导致的形体问题,可以通过对称练习和放松、按摩等方法予以解决。

4.2 健康知识的选择

体育教师除向学生传授一般性健康知识外,还应与车工、钳工专业的教师共同商讨,结合其工作及环境的特点,向学生传授职业健康知识。如,腰部肌肉的分布、腰椎的位置、结合中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原理,讲解疼痛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等。当然,这也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这也是未来智慧型、知识型、健康型体育教师的发展方向。

5 结语

中职体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在今后工作崗位中面对困难时的自信、知识与基本能力,在承担起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立德树人责任的同时,更要明确中职教育“五位立人,生活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全员”“全面”“全程”之中,充分发挥学校赋予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的新使命和价值,以帮助学生更健康的成长,更自信的就业,促进实体企业的发展;为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计划,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2000.

[2] 范素萍,曾文波,郭广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22-124.

[3] 金朝跃,蒋惠珍.从主体需要改革高职体育课程教学[J].浙江体育科学,2003(3):39-41.

[4] 王玉扩,陈庆合,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960-961.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中职学生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赶不走的学生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学生写话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