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秋 冯研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草根创业”“下海经商”和“互联网创业”等创业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原有的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文章提出了系统性和特色化的创业教育发展转换路径,并从具体的师资建设、教学体系、评价系统等方面给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创业教育发展 系统创业教育 路径转换
[作者简介]孔令秋(1973-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冯研(1980- ),男,黑龙江大庆人,哈尔滨石油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中图分类号]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5-0066-05
我国的创业教育发端于20世纪末,经过近20年的成长,现已颇具规模。但是,随着我国向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既有路径已经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阻滞,使大学生毕业后难于应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需求。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及其既有路径检讨
我国的创业热潮源起于改革开放初期,历经了“草根创业”“下海经商”和“互联网创业”等阶段的创业实践洗礼,创业教育特别是对创新创业主力军的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才被重视起来。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大致经历了概念阶段,启蒙阶段,组织化建设、制度化建设和全方位探索等阶段。1989 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将创业教育作为正式的概念加以提出;1998 年,清华大学开创性地举办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首届)并获得圆满成功,这成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由概念转入实施的标志性事件;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组织化建设拉开帷幕,2002年有9所大学被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高校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的组织化、正规化探索;在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将“通过创业教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设定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愿景和目标,开始了高校创业教育制度化建设;随着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随之出台,这表明我国创业教育已步入全面深化阶段,各高校开始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深入探索。
(二)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既有路径及其检讨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历经了从无到有再到全方位发展的阶段,主要包括实践推动创业教育发展路径和理论推动创业发展路径两种模式。既有的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无疑在推动我国创业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粗放型发展的结束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对其精深化发展的要求,既有的发展路径逐渐成为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羁绊。
1.实践推动创业教育发展路径及其弊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并非是从理论教学开始起步的,在“草根创业”“下海经商”阶段甚至连创业教育的概念都没有形成。因此,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完全是基于创业实践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在创业教育兴起伊始,各高校都缺乏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创业师资队伍,一些有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创业成功人士及其他有志于创业教育的从业者纷纷行动起来,以自身对创业教育的理解,通过不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其后,随着易于操作并在短期内能够起到轰动效应的国外创业实践形式(如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的引入,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呈现出短暂的火热局面,以实战方式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就此兴起。大学生创业竞赛成为最具轰动效应的表现手法,甚至“有的学校介绍自己的创业教育,就是‘以赛代教”;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社团和高校创业基地、孵化基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试图以喧宾夺主的方式成为创业教育主流模式。然而,缺乏系统理论教学支撑的“碎片化”实践教学活动并没有带来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的提升,因为忽视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和过于追求所谓的创业技能与技巧很难使大学生具有长远的创业发展规划。或许一时为创业的表象繁荣所蛊惑而加入其中,但随着创业活动的深入,创业知识体系的缺失以及创业的艰辛削减了大学生创业者的热情,知难而退者不断出现,自我淘汰的概率也就由此大大增加。据统计,大学生创业三年后,其创业实体存活率不足50%。
2.理论推动创业教育发展路径及其不足。没有系统理论支撑的实践教学必然缺少发展内涵,从而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浮于表象,不能深入发展。早在创业实践教学开展的火热时期,许多学院派教师即洞晓其弊端所在,试图采取系统的理论教学来弥补实践推动创业教育发展而导致大学生结构性知识的不足。在大量翻译和探求国外先进创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和高校教师开始致力于构建适用于中国的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移植而来的创业教育理论在短期内化解了理论缺失的困境,但大量套用国外模式和体例教科书式的研究成果充斥于市,而适用于中国创业教育需要的理论成果却十分鲜见,从而导致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至今尚未形成。
此外,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行政化推进痕迹。2012年,教育部在“以创业带动就业”理念的指引下,以行政手段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适应于本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实践教学經验,使得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更趋于形式化:千篇一律的理论灌输,机械的讲解模式,模式化、程式化的实践教学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却并未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未来的创业前景迷茫依旧。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各高校自身的优势,无法体现各自的特色。
二、当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高校承担着创业教育的主要职责,但由于供给不足,再加上缺乏系统化设计和特色化发展理念,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陷入发展困境。
(一)创业教育发展目标不明确,认识存在偏差
创业教育应当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并将创业意愿转化成为创业行为。就现实状况而言,高校的创业教育目标并不明确,创业教育在认识上也存在偏差。教育管理者大多忽略了创业教育对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在价值,创业似乎更多地被认为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减压阀。大多数高校“错误地认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而未能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开展创业教育。所以,现行的高校创业教育未能有效唤起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并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反而使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就业,创业仅仅是实现就业的途径之一而已。由于创业的成本和风险远大于其他就业方式,创业也就成为极少数大学生的选择。多数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缺乏将创业教育理论转化为创业实践的意愿,仅仅将其作为换取学分、领取毕业证书的一个“必要环节”,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创业技能的训练也就变得更加过场化和形式化。可见,由于创业教育目标不明确,认识存在偏差,高校的创业教育无法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更无法引导大学生将创业意愿真正转化为创业实践行为。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呈现“碎片化”样态
创业教育体系应当是在创业学学科的支撑下才能得以运行,而创业学学科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则在于师资队伍与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备性。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高校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课程建设勉强支撑着创业教育的发展,以应付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对创业人才旺盛的需求。但是,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和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当下创业教育呈现“碎片化”发展的样态。
一方面,当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是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现有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多是从其他专业教师、公共课教师或辅导员队伍中遴选而来,还有部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或社会上的创业成功人士。师资队伍成分的复杂性致使创业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高校普遍存在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足的弊端。这种弊端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匹配性和层次性上。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创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相冲突,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匹配,以及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伴随而生的按人设课、任意设课和用创业比赛、讲座代替课堂教学的趋势愈演愈烈,甚至有的高校将创业教育“更多地集中在第二课堂范畴”。这种缺乏规范化课程体系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综合创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极为不利。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高校是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但单靠高校自身很难独立完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要求的创业人才培养任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必须在政府、企业以及社区等创业教育支持系统要素的强力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在现行并不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下,不同主体的关注点并不相同,高校强调创业教育的过程,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整体的进步,而社区则强调生活的稳定和谐。各要素之间因缺乏黏合力而单打独斗,缺乏默契配合而呈现张力状态。在这种张力状态下,高校只能孤军奋战,而没能将大学生创业纳入社会需求系统的循环之中。同时,也难以将一些创业转化的必要条件引入创业教育体系之中,如学生创业急需的社会资金、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实践实训环境等。所以,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火热的表象只是高校独角戏式的自娱自乐,培养出来的创业人才无法走出校门并被社会所接纳。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困境,必须找到社会支持系统的共同利益并达成共识,以减少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张力。
(四)考核评价体系缺失导致创业教育发展的无序化
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通过必要的评价反馈加以促进,当下诸多高校都套用常规教育教学考评模式,在创业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了考评机制。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创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引领,现行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存在主体观念错位、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反映出真实教学效果以及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等弊端。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成效难以清晰地界定和评价”,导致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无序化状态:不同程度存在着规范标准缺失、创业学的学科支持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进而造成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无法有效提高。
三、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路径的转换与应对策略
新常态经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急迫需求打破了以往高校创业教育的沉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下,唯有转换既有的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才能破解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需求、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未能迅速觉醒等难题。
(一) 创业教育发展路径的转换
1.系统化发展路径。一方面,确立系统化的创业教育理念。系统化的创业教育理念就是指将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整合有机体内部的现有资源,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具有完备的创业知识体系、增强创业技能,并型塑出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推动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打造精干的师资队伍,完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寻求与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对接,以及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成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化的关键所在。
2.特色化发展路径。创业教育以培育“创业人”为核心。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首先,创业教育与高校的专业优势相结合。“不同高校应依据自身实际,尤其是学科特色走出各自道路。”这就要求各高校结合自身条件与专业特色,为市场提供不同层次的创业人才。其次,创业教育与高校的地缘优势相结合。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充分考虑自身所处地域的特点,如身处沿海地区或边境城市的高校应更多地考虑大学生国際化创业的问题,农业大省的高校应该强调加强学生对有机农业的认识和电子商务技能的培训。最后,创业教育与高校的自身优势相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强调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与实战性;地方本科院校则可以确立服务地方的创业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创业教育的特色化。
(二)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具体策略
1.实现创业观的系统性培养。高校创业教育应落脚于“教育”,正确创业观的树立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大学时代既不是学生创业的起点,也不是终点,但高校却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并将创业意愿转化成为创业行为的必要环节。为此,高校应在新生入学后即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就本质而言,创业教育应当是一种素质教育,其目的并非是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为创业者,因为并非人人都适合创业。但是,创业作为基本素质确实是人人都应当具备的,有些人虽不能成为创业者但可以成为创业者的合作者或支持者。高校创业教育必须“依托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对素质教育进行新的实践性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使他们在今后各种工作环境中更具有灵活性和竞争力。”
2.构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和实行创业导师制。为改变创业教育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话课堂教学”和通盘“碎片化”(单纯采取创业讲座、宣讲、创业社团、创业比赛来替代创业课程讲解)的授课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引进人才无疑是增添新鲜血液、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建设的快捷途径。但是,囿于编制和其他条件限制,对于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对现有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升级改造效果更为明显,高校应当结合本校实际分批次、分步骤改造现有师资。
与此同时,为了弥补校内教师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弊端,各高校可以采用创业导师制,按照不同需求层次为学生设置不同专业程度的创业导师,对那些创业意愿强烈并有意转化成行动的学生,应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导师加以指导,必要时可同时安排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
3.构建适用的、有特色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国家政策和机制建设与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架构和衔接。”这成为时下高校创业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在经济新常态的推动下,通过对现有创业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力争实现创业课程体系与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并注重创业课程体系内部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匹配性。同时,创业教育的实施也应当从阶段性、层次性入手,按照不同年级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课程,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需求度的不同。第一,新生入学后的全方位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在采取全校性的通识课程进行全员创业知识渗透的同时,采取“碎片化”的创业讲座、宣讲、创业比赛等,强化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热情,在此期间应对有创业潜质和创业热情的学生给予关注和发掘。第二,通过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模拟平台的使用构建与夯实学生创业知识体系。学生经过初级创业教育后,应继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养成,对创业有所认知,同时进一步将创业理论知识深化。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实训课程不可或缺,所以注重各种模拟平台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兴趣。第三,创业技能的培养与演练。通过理论知识的深化,学生对创业有了深刻理解,这时就应当让学生加入创业实践之中,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校的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将学生带入创业实战情景之中。第四,创业教育实效的检验:实战演练和全面走向社会。学生毕业在即,通过前期创业学习与实践积累已有了真正的创业经验,这时便可以借助于学校的资源和教师指导完全走向社会,实現创业教育的检验。
4.加强校内外协同,与创业社会支持系统实现有效对接。在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中,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等要素的协同运转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采用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有效平台,以创立创业园和校内创业实践基地以及校内孵化基地等方式实现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与社会的有效对接。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力支撑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校内外的协同尤为重要,政府与高校的有效配合、校际合作、校企协作,乃至国际合作等协同机制的建立,既能保证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保证高素质的创业者进入市场实现“大众创业”的设想。
5.建立体系化的创业教育评价系统。建立富有成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对创业教育的评价不能简单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应着眼于创业教育自身能否健康发展,能否为创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第二,确立合理的评价主体。高校作为主体要素,在创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创业教育的受众,也就是大学生能否实现学习目标、所学能否满足社会创业需求应成为评价的关键所在。为此,在评价主体问题上,应更多地考虑大学生、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与反馈。第三,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在保证基本指标统一的前提下,还应结合高校所处行业和地域以及自身特点进行综合设置、考量。第四,进行长期的、稳定的评价。应采取制度化的手段保证评估有序运行,如以文件形式下发的评估考核办法、评估考核指标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吴方鹏.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2).
[2]叶城均.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4).
[3]陈文,赖炳根,关福远.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8).
[4]乐国安,张艺,陈浩.当代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2).
[5]曹继军,颜维琦.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发力[N].光明日报,2016-06-04.
[6]李家华.创业教育亟须突破三大困境[N].人民日报,2012-06-15.
[7]王烨捷.不要一说创新创业教育就拿“比赛”说事[N].中国青年报,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