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职教论坛的发展与反思

2017-07-10 19:07孟凡华郭丹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6期

孟凡华+郭丹

摘 要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职业教育学术交流活动,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力。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在上海召开,围绕“面向2030:职业教育的愿景与变革”的主题,开展了热烈讨论。梳理11届职教论坛的相关情况,其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主题紧扣热点、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等特点。同时存在着论坛宣传力度不够、观点缺乏交集的问题。需要扩大论坛的覆盖面,加强主题引领意识。

关键词 中青年职教论坛;学术影响;职教热点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6-0028-04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作为一个非营利性职业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在职教界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2016年12月17-18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暨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33所高校、38所职业院校和10家教育期刊、媒体的代表共430人参加了会议。

一、中青年职教论坛关注热点

作为一个学术性交流活动,中青年职教论坛紧紧抓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讨论。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面向2030:职业教育的愿景与变革”,与会的中青年学者聚焦中外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理念、农村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和职教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中外职业教育比较方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特聘教授郭玉贵从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特点切入,介绍副学士学位、中等教育后证书、行业资格证书、现代学徒制、职场培训等5种培养模式,提出其是美国培育中产阶级的有效途径,并提出我国应从根本上铲除歧视技术工人应有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制度障礙。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周瑛仪博士基于中德职业能力测评结果的比较分析,认为职业能力测评主要依据职业效度,利用COMET项目尝试构建的职业能力大规模测评方案,分析比较了中德职业能力差异,并从家庭、企业、学校等不同层面阐释了原因。

在校企合作方面,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李俊副教授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关键制度要素。他认为,应关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对其“成本—收益”的考量,并分析了我国校企合作的困境,提出了突破困境的诸多途径。其中,利益代理机制、不完全劳动力市场机制、清晰且受各方接受的职业教育标准是关键制度要素。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朱俊则以产权秩序与治理效率为切入点,回顾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近40年的变迁,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行业割据与管理体制改革、市场机制与支付体系形成、技能增值与校企合作组织、组织创新与校企合作制度创新。

在中职师资与学生培养方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张洪华副教授介绍了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维度与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了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现状,并据此提出加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等建议。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现代职教研究所吕红教授从凝练研究成果、建立工作机制、组织分级培训、加强过程监控、扩大试点成效5个方面介绍了重庆市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改革实践,提出要构建“多元立体”评价模式,以综合评价方式进行价值判断、促进增值,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对于职业教育理念,江苏理工学院崔景贵教授基于“现代职业教育要让每一个人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一理念,提出应把握积极心理学的优势视角,坚定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建构积极职业教育的实践范式,使职业教育成为“为人成人、助人立人的教育”。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谢元海从分析乡村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形式入手,针对乡村职业教育的问题及乡村社会的基本诉求,提出了乡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培育具有乡土情怀的乡土人才、重构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村生态。

另外,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匡瑛副教授基于四个专业对应岗位的实证分析,阐述了职业精神的内涵与构成,提出后续研究应扩大专业类型、探索学校环境中各专业职业精神的培育路径。中原工学院学报编辑部陆俊杰副教授以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理解为抓手,提出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谁占主导、制造业服务化能否真正促进经济增长这两个争议,强调职业教育不仅需要考虑面向作为整体的服务业的发展,而且需要在制造业服务化视角上进行更多拓展。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李梦卿教授对前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进行了回顾,分析论坛的发起与导向、研究主题、学术影响和论坛成效,并建议论坛在未来发展中健全机制、走向国际。

二、聚焦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桂春教授提出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问题,从职业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与视力、研究者的“研究范式”意识与能力这两方面揭示了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层次问题,提出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里,“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倡导跳出职业教育看职业教育。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闫广芬教授分析了职业教育“学科化”探索的历史进程,“去学科化”转向的现实困境,“再学科化”研究的未来路向等问题,提出职业教育研究应在现代学科视角下坚定学科研究取向,通过“再学科化”实现其现代学科建构,以提升研究水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徐国庆教授通过分析当前职教学科发展面临的压力以及如何突破发展困境等问题,提出职教学科提升学术水平的关键策略是要从观点研究转向理论研究,进而指出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的时代使命是“让职业教育成为有学术底蕴的领域”。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赵志群教授分析了目前对专业能力要求发展趋势的三种不同预测,比较了美国、英国、德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提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预测困难,但可设计”的观点,在阐释职业教育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诚邀职教专家学者共填职业教育的“设计表格”。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评价研究院陈衍教授通过对全国 431家培养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情况统计分析,得出了我国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发展态势良好,培养区域、培养单位及培养导师间相关性较大,不同专业在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上差异明显等结论。

三、创新与影响

作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起始于2004年的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品牌”,除了2006年和2012年因故未举行外,至今已举办了十一届。梳理回顾这十一届以来的举办情况,可以总结出活动的几个特点。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第一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在上海举办时,共有70余人参加会议。11年间,论坛召开地点分布在上海、长春、南昌、广州、杭州、常州、宁波、福州、石家庄9个城市,承办机构为2所高职院校,1家职业技术教育媒体,8所普通高校。地域范围相对广阔,承办机构类型多样,扩宽了论坛的可能参与面[1]。从参会人数来说,由第一届的70人、第二届的80人扩展到现在的430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热度的提升,也说明了论坛的影响力及认同度。

二是形式不断创新。在论坛举办的过程中,形式也不断创新。原来的论坛风格是设定主席台或圆桌形式,现在,论坛取消了这些设置,变成了敞开办会。大会不设主席台,只有主持人和发言席,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严格设定,不能超过10分钟,几位发言者集中发言后,是一个小时的自由论坛时间,与会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关注话题,向发言者自由提问,对其观点进行质疑或补充。这种会议形式,能够形成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展现出来,也使与会人员在交流、争鸣中得到收获。

三是论坛主题紧扣热点。作为一个学术性团体,中青年职教论坛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出发,主题与议题设置紧扣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任务,紧扣国家职业教育的时政热点,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注职业教育与就业,关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关注职业教育理论与制度创新,关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关注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关注创新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关注面向产业升级、社会变革的现代职业教育,讨论职业教育政策,研究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职业教育理论,推进职业教育实践行动[2]。

四是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中青年职教论坛是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每次都有不同的学术主题,一些学者的学术观点也通过论坛传播出去,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比如第八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上,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教授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研究,明确定位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提,缺乏对体系的定位,将很难形成系统的研究和完整的体系构架,不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他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统一思想,职业院校必须联合行政部门、企业、职教专家等多方力量,共同致力于搭建职业教育公共平台,就职业教育体系领域有关的基本理念开展广泛的对话与协商,以达成公共意志,从而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清晰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为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基础[3]。第十届中青论坛上,围绕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与会人员从不同角度激烈碰撞,形成共识:制造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培养重心需要向高级技能人才转移,职业院校设置专业要高度关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突破领域[4]。

四、问题与建议

已经举办了十一届的论坛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绩,但目前依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论坛宣传力度不够。作为职业教育界的品牌学术活动,论坛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宣传风格,没有自己专门的网络平台,会议信息发布、会议网上报名还是通过传统的电子邮件发送的方式,会议相关资料和发言还没有形成电子化,不方便与会人员后续的交流与学习。与会人员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职教工作者,而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师因为消息来源渠道的问题,几乎没有参会的可能。

二是论坛缺乏交集。组织上的一个弊端是,论坛对会议发言人的发言缺乏引导性,导致会议上各说各话,缺少交集。以2016年论坛为例,主题原本为“面向2030:职业教育的愿景与期待”,但在会议发言时,并没有完全围绕这个主题,而是都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特长出发,来阐述相关问题。尽管会议现场很热烈,但是交锋的意味不浓。

在下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一是扩大论坛的覆盖面。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12万所,专任教师84.41万人,高职高专院校1341所[5]。这些职业院校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引,作为职业院校科研工作者的交流平台,中青论坛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与会人员的覆盖面。从目前参会的情况看,来自普通高校的职业教育研究者占据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研究者紧随其后,中职学校的研究者几乎没有。从与会人员的地域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应注意吸收新鲜力量,为提高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服务。

二是加强主题引领意识。杨金土先生曾指出,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提供学术争鸣的平台,在自由平等基础上围绕某一学术问题,展开相互对话,自由争论,达到相互交锋的效果,以此提高职业教育学科学术水平,促进学术研究工作日趋繁荣[6]。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工作者来说,首先要知道自己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在哪里。中国中青年论坛每届主题不一,主要是围绕当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讨论,有必要围绕同一个主题发言,这样,才能形成思想的交锋与碰撞,才能提高学术研究的能力与水平。另外,也可以将往年的主题重复,以便持续跟进。

参 考 文 献

[1][2]李梦卿,安培.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思想·创新·发展[J].职教论坛,2016(28):69-74.

[3]孟凡华,陈衍. 第八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关注职业教育体系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3(6):40-42.

[4]孟凡华,刘海. 职业教育要积极应对产业升级、社会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6(6):41-44.

[5]教育部.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12-19].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6]肖稱萍. 职业教育正进入一个更深刻的转型阶段——访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金土先生[J].职教论坛,2004(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