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视角下的《中国文学》(英文版)(1951—1966)研究

2017-07-10 07:26周高峰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

摘 要:本文以《中国文学》(1951-1966)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英文版)本体研究以及所展示的新中国的形象,并借助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全面考察《中国文学》的生产过程及其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关键词:拉斯韦尔传播模式;译介模式;《中国文学》

作者简介:周高峰(1991-),男,山东费县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1

一、引言

《中国文学》(英文版)于1951年创刊,先后由中国文学杂志社、中国文学出版社、外文社出版、分为英、法两个版本。据徐慎贵(2007)[2]回忆,这期间共计出版590期,译介文学作品3000余篇,发行到159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停刊。至文革前,它译介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作品。本文通过分析这“十七年”间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官方刊物,再现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历程。

二、拉斯韦尔模式视角下的文学译介

传播学的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3]一书中把传播的过程归纳为“五W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从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来分析翻译活动,直观显示如下:

谁 什么 渠道 对谁 效果如何

译者 原文信息 译文文本 译文读者 读者的反应

吕俊1997 年他在《外国语》上发表了题为“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4]一文.他认为传播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 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指导。谢天振(1999)[5]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间的转换,而是译介与传播。本文将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应用到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传播,即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大因素的译介模式,有助于探索中国文学最佳译介模式。

三、拉斯韦尔模式视角下的中国文学译介模式建构

1、译介主体

《中国文学》(英文版)的译介主体是赞助人和中英文编辑组成。前者由国家最高外宣部门和文化部门以及各出版单位组成。而对于中英文编辑的分工则是:中文编辑负责挑选作品,英文编辑负责翻译。时任文化部对外联络事务局局长的洪深,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周扬,著名作家翻译家叶君健,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外国专家沙博理等对刊物的创立与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2、译介内容

从创刊至1966年,把符合意识形态及诗学的作品树立为“经典化”作品,使其有机会成为翻译文学得以在国外传播。至文革前,这期间的作品主要以战争、革命、土地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为故事背景。题材主要以战争斗争和工农兵生活为主。比如《新儿女英雄传》《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体裁上来看主要以小说、诗歌以及文论为主。从作家的角度来看,涉及当代、古代以及现代作家。比如挑选古代作家主要看其作品“对待人民的态度”,包括屈原、李白和杜甫等。

3、译介途径

中国文学走出去首要条件当属发行以及出版。最初由中国文学杂志社出版,后来成立中国文学出版社,在国内外发行和销售。外国读者也可以通过《中国文学》在国外设立的发行机构订阅。

4、译介受众

建国后,我国对外书刊的宣传方针是“以我为主、照顾读者”。把读者对象按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等)、民族主义国家(亚非拉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欧美等)三类地区来划分。我国对外宣传的对象以广大的中间读者为主,比如亚非拉地区、东南亚地区等,后期又提出争取民族主义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能读英语的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

5、译介效果

《中国文学》(1951-1966)期间的作品,受到意识形态相同国家的欢迎。亚非拉国家称赞,欧美国家批评。许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是从阅读《中国文学》开始的,刊物发行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据杨宪益(2001)[6]、沙博理(1998)[7]等人的回忆,中国文学社常常受到海外读者的来信。有的读者在信中赞扬并感谢《中国文学》的努力。有的读者则就某一期或者某一部作品发表看法提出建议等。

四、结语

建国17年间,该刊物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充分地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为构建中国文学译介模式提供了可行的范本,该译介模式探讨为构建中国国際话语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Chinese Literature [J].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51-1966.

[2]徐慎贵.《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历史贡献[J].对外大传播,2007,8.

[3]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展江,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4]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1997,2.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杨宪益,薛鸿时. 漏船载酒忆当年[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

[7]沙博理.我的中国[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走出去”与西方读者“走进来”
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策略及方法
日本文学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现代文学作品海外译介研究
1951—1965年英文版《中国文学》诗歌选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