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2017-07-10 19:03张丽霞
中州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张丽霞

摘 要: 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扩充了教育资源话语空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但新媒体也会削弱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影响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形成,冲击教育者的主导性。面对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壮大主流思想宣传;深化网络教育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思辨精神,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7)06-000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新媒体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另一种信息传播形式,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快捷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造成了重要影响,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将新媒体的自身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相结合,不断创新,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得极为重要。

一、新媒体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将获取信息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目的,可见,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海量信息、实时沟通与方便快捷,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和求知欲旺盛的时代特点。显然,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就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和平等性、即时性和全域性等时代性特征,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载体。

第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和快捷性扩充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途径。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容量大和来源广上。从信息的容量来说,新媒体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人可以通过自媒体编辑图片、影像、声音、文字等,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和传播者,使信息传播的门槛变低。从信息的来源来说,在新媒体中,每时每刻都有大量信息被公之于众,经由微博、微信等媒介快速传播扩散,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和草根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往沉闷、单一的理论讲授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或学习倦怠。而贴近生活、贴近热点的案例或时事教育则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情绪,增强参与度;也能够清晰直观、生动形象地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现实事例,有利于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模式,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2016年的美国大选,新媒体中的多方报道与解读为学生撕下了“西方民主”的神话面纱,上了一堂直观的政治课。通过浏览微博、微信朋友圈、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订阅号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敏锐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论焦点,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将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减低到最小。

第二,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平等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在新媒体中,个人身份模糊,使交流更趋平等,不同年龄、阶层、教育背景或职业的人群可以自由发声、畅所欲言,不同的人群在新媒体中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上,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思想的一致或观点的共识而拉近。新媒体的这种高度开放性、交互性和平等性,大大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意识,满足了各自的需求。在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的是师生间自由平等的沟通交流状态和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教师权威主导者和真理判断者角色的淡化,带来的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进而使教师尊重学生的受教者地位,从而激发受教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这种平等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了解,彼此承认,遵守相互认可的行为准则,从而在倾听、理解的过程中敞开心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网络论坛、微信、微博等与老师、同学平等地交流感情,表达自我,建立信任。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和平等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

第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全域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承载着意识形态引领、思想道德塑造等一系列预期和准则,是教育者的观念表达和价值引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到课堂、时空等因素的限制,方式单调,内容浅显,受教者群体固定在小范围内。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从现实课堂扩展到网络世界,其深度与广度都得到明显提升。在新媒体中,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资讯来建立对于某一事物的认识,同时对于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判断也是一种重构的过程。新媒体的全域性使我们必须正视新兴话语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辐射面更广,信息量更大,语言形式更加活泼,易于大学生主动接受。同时,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全域性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并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全程化。学生通过信息搜索,可以快速筛选出自己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平台。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了更为宽泛开阔的新空间。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互联网显现出来的海量碎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较大影响,尤其是网络空间散播的关于真理、道德、审美等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多元化的思想意识,还有一些混淆是非的有害错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一,新媒体“泛娱乐化”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導作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类媒体为逐利而掀起的泛娱乐化狂潮,过度挖掘一切信息中的娱乐元素,从传播到调侃再到戏谑,过度的娱乐化风尚使大学生徜徉在海量信息的狂潮中,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被削弱甚至被淹没。他们越来越依赖新媒体获得信息,消费主义和娱乐诉求冲击着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越来越多毫无意义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大脑,碎片化的阅读消耗着大学生的注意力,而带给大学生的却是思辨精神的缺失和浮躁焦虑的心灵。在信息过载的新媒体环境下,多元的价值取向和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潮,造成了大学生价值选择上的困惑。“神马都是浮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等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语言,折射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混乱多元和人格的自我矮化。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通过新媒体向大学生渗透。个别人通过丑化国家领导人、质疑革命英雄人物、美化侵略历史、拼接曲解历史事件等向大学生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的迷乱极易导致大学生丧失一个青年学子应有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二,新媒体“把关人”的缺失影响了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形成。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信息缺乏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媒介品格,一些信息的内容缺乏客观公正、缺乏真实性、缺乏理性和建设性,忽视人文关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所发布的有些内容良莠不齐,真假莫辨,充斥着媚俗、封建迷信和网络暴力。由于信息来源鱼龙混杂,无从考证,在信息真实性上往往令人担忧,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健康道德观的形成。一是网络暴力化倾向。新媒体的虚拟性助长了使用者的暴力倾向,从语言暴力、行为暴力到暴力游戏、人肉搜索、道德绑架等,网络暴力屡见不鲜。二是网络的色情化倾向。一些商业网站和个人为了赚钱、博眼球,发布有色情暗示的文字、图片、影音。一些网络红人把哗众取宠当作博取关注度的资本,以达到获利的目的。三是容易诱发不良情绪。一些媒体发布的信息缺乏客观公正,采用单一信源或虚假报道,以揭内幕、爆料的标题引发关注。为了制造轰动效果,大量使用煽情、媚俗、夸张的语言,进行情绪化的表述,对受众的判断和思考进行错误引导。大学生在接触这类信息时容易被标题所吸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情绪化。

第三,新媒体“交互性”传播方式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新媒体由于匿名性和虚拟性而填平了用户之间的身份鸿沟,实现了平等交流、自由讨论。新媒体赋予每个人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契合了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个性意识,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被关注的需求。在这个平等的交互平台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其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对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单向灌输式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采用师说生听、师主导生配合的方式进行,靠教育者的权威性强化教育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通道,改变了看待问题的单一视角,增强了质疑精神和理性思辨能力,而一些高校的新媒体平台建设却依然沿袭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将新媒体仅仅看作是一个渠道,仍未与师生有效“联网”。也有一些高校的新媒体平台一味迎合学生的娱乐化需求,过度使用网络语言,追逐庸俗、肤浅的社会热点,充斥着同质化的文章和低智化的讯息,缺乏价值引领作用。这些都在无形中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性和权威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新媒体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②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导向,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深入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第一,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壮大主流思想宣传。《意见》指出,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切实把网络舆论引导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重中之重”,“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③ 新媒体的开放格局带来了海量信息,在平等对话中进行舆论较量,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积极参与到构建新媒体舆论场中,传递主流思想,廓清是非观念,开展教育引导,才能赢得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④ 当前,高校新媒体平台在师生中逐渐发挥其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在一些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中,高校官方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能够及时、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舆情。同时,新媒体平台日常运营中的信息推送、校园活动报道、时政点评、政策解读等,也是高校凝聚感情、营造风气的有效途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氛围,发挥着网络文化育人的作用。但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宣传平台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否被学生接受、关注、阅读,其主动权取决于学生。因此,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需要深刻洞察青年的网络社交习惯,运用“议程设置”等新媒体规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培养优秀学生和教师等意见领袖,这样才能真正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打开方式,开辟与大学生对话的有效渠道,增强公信力和话语权,提升教育时效性和针对性。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需要建立一支由学校各级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大学生意见领袖为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其中,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借助其朋辈群体优势更好把握舆情方向,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养成独立人格、自律精神与公德意识。

第二,善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网、新华网等专业新闻网站相比,有些新媒体平台在理论化、权威化方面有所欠缺,但其个性、活泼的表达更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因此,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更具时代感的语言传递思想,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党的先进理论成果和治国理政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等问题。身处玉石杂糅的新媒体时代,唯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们的思辨、学习和判断,才能够真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第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理性思辨能力。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新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静谧自怡,克服浮躁之气,摆脱“集体无意识”的情绪化发声或避免陷入“沉默的螺旋”,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和甄别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需要将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和传播手段,加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新媒体服务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大学生面对复杂的新媒体环境时始终保持冷静与克制,理性看待,合理利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它能够解决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当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就可以优化传媒环境,成为有能力加入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的公民。同时,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认识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在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要以唯物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奠定大学生科学的思想基础,通过政治素养、历史知识和思辨能力的提升,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注释

①祁鸣、倪颖、夏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1期。

②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月20日。

④赵扬:《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

⑤《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责任编辑:浩 淼思 齐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