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明 王勇健
优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性行为、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黄彩明 王勇健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性行为、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7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就诊时间进行编号并按单双号分作两组,其中单号35例为对照组,接受精神科常规护理;双号35例为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分析护理干预对患者危险性行为、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及危险性行为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MOAS评分、危险性行为严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较治疗前和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LI)评分较治疗前和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各因子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较治疗前和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减轻危险性行为,促进疾病康复,改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极具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综合护理;精神分裂症;危险性行为;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疾病类型,受人们生活节奏、社会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其患病率呈逐渐上升且年轻化发展趋势[1-3]。我国目前精神卫生资源相对缺乏,仅有少数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加上社会监管欠缺,导致大部分患者处于"脱管状态",这些患者在精神病态的支配下,容易出现破坏其他物体或直接伤害他人人身安全的攻击行为,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4-5]。本研究重点探索优质护理干预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7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6],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者、重度精神发育迟滞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者等。男45例,女25例。年龄19~61岁,平均(36.76±3.17)岁。病程4个月~12年,平均(4.78±0.76)年。婚姻状况:已婚41例,未婚29例。受教育年限为3~19年,平均(8.17±1.76)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并积极配合。按照患者就诊时间进行编号并将单双号分作两组,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医嘱服用利培酮、氯氮平、喹硫平等抗精神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精神科常规护理,如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1)加强患者自身疾病知识认知。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管理、问题辨别、药物治疗效果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采用劝导或督促方式让患者能接受治疗,使其了解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个人情绪管理。运用个体化沟通方法与患者进行交流,态度诚恳,语气温和,注意控制患者情绪波动,与其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鼓励其坚持治疗,增强治疗信心,重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使患者学会控制并管理自身情绪。(3)注重家属督促作用。了解患者病情及家庭状况,指导家属照顾患者饮食、督促其用药、监护个人生活,能识别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使其掌握自我调控能力,学会生活自理。(4)安全管理。护理人员应注重检查工作,减少安全隐患的存在,学会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危险性行为的征兆,尤其对有严重幻觉或被害妄想症患者应特殊护理,严密观察,做好重点防范,尤其是在患者进食、睡眠等时间,应加强巡视,避免其单独活动,预防危险性行为的发生,对出现严重危险性行为患者应学会紧急处理。
1.3 评价标准[6-7](1)危险性行为评定参照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即包括言语攻击(权重为1)、对财产攻击(权重为2)、自身攻击(权重为3)及体力攻击(权重为4),每个维度均按照发生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记分0~4分。(2)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0~7分8级评分法,分为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及敌对猜疑因子5类因子共18个项目,计算总分越高则精神症状越严重。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LI)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态度、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共4个维度,计算总分越高者生活质量越好。(3)采用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定患者社会功能状况,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共3个因子,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社会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OAS评分比较 (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OAS评分比较(分
注:两组患者MOAS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PRS和GQLI评分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PRS和GQLI评分比较(分
注:两组患者BPRS和GQLI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干预前后SSPI评分比较(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SPI评分比较(分
注:两组干预前后SSPI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精神分裂症是以患者基本个性改变,且思维、情感、行为出现紊乱,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精神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程长、易迁延、多复发,患者社会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受损,加之客观刺激,会导致其发生难以控制和无法预料的危险性行为,缺乏一定的防范性,对社会、家庭及患者自身均造成极大威胁,作为一个较大的特殊群体,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8]。抗精神病药物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社会功能,但因其自身疾病特点及长期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患者心理活动更加复杂,使得单纯药物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疗效,探索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控制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发生,降低其对社会危害程度有重要意义[9-10]。本研究重点探索优质护理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MO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BPRS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减少,GQLI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增加,说明优质护理干预能促进疾病康复,改善其生活质量。观察组SSPI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优质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认可。
临床研究认为[11-13],患者及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是导致其危险性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通过心理干预并采取保护性约束,可加强与患者交流,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加强心理疏导,使其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从而有效防止危险性行为的发生,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生活干预能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及应对处理能力,使其能回归社会,改善社会功能;安全管理是护理人员对患者危险性行为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制定防范措施,增强安全管理意识,对出现危险性行为,应及时控制,避免升级,若暂时无法控制可进行约束处理[9]。总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减少危险性行为发生,促进疾病康复,改善社会功能。
[1] Müller-Isberner R.The Use of Scientific Evidence about Schizophrenia and Violence in Clinical Services[J].Can J Psychiatry,2017,62(2):84-85.
[2] 黎艳芳,陈妙扬,陈丁玲.分级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精神状态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3):181-183.
[3] 邹玉红,于莲芝.心理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J].西藏医药,2015,36(4):3-5.
[4] 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0-97.
[5] 刘顺发,秦霞,陈强,等.综合干预对农村社区有危险性行为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20):2389-2392.
[6] 葛仁珠.综合干预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6):41-42.
[7] 余 英.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9):1200-1201.
[8] 梁玉霞.综合干预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4):183-184.
[9] 李佳翠.与肩行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性行为的护理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2):168-169.
[10]董素娟,赵金祥.综合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3):8-10.
[11]任改红.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3(3):225-227.
[12]韦红梅,王翠棋,陈翠薇.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5):41-42.
[13]Beebe LH, Smith K, Phillips C.Effect of a Telephone Intervention Upon Self-Reported Medication Adherence and Self-Efficacy in Out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 (SSDs)[J].Issues Ment Health Nurs,2016,37((10):708-714.
(本文编辑 肖向莉)
510430 广州市 广东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黄彩明:女,本科,主管护师
2017-03-08)
10.3969/j.issn.1672-9676.2017.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