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媛 潘华峰 赖秋华 严 艳 李思怡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卫生管理
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发展分析
赵金媛 潘华峰*赖秋华 严 艳 李思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目的:研究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发展现况与存在问题,探讨有利于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创新发展的对策。方法:对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的整体情况(申请量与公布量、申请人类别、类型、种类和用途等)进行计量分析。结果: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发展主要存在发展后劲不足,合作研发量过少、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不足、中药专利保护困难等问题。结论:加强政府主导,完善专利保护机制,借鉴国外经验,创新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专利人才是有利于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发展的有利战略措施。
中药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广州市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专利保护意识不断发展、政策不断完善,中医药专利的发展不仅在防治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笔者对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申请数据进行统计,对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发展现状与不足进行研究分析。对专利文献的申请情况、专利构成与用途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掌握目前发展的现况趋势与特点,以期对皮肤外用类中药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CNIPR中外专利平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平台等,以((名称,申请(专利权)人,发明(设计)人,优先权号,专利代理机构,代理人,地址,申请国代码,国省代码,摘要,主权项+=(‘中药%’or‘草药%’or‘本草%’or‘成药%’or‘天然药%’or‘植物药%’or‘矿物药%’or‘动物药%’or‘药物组合物%’))and申请日=(2010 to 2014))and地址=(广州)为检索式,检索截止日期是2015年12月20日,初次检索后,满足条件的所有中药专利共2130件,经过数据清洗步骤,删掉非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文献、重复文献、国省代码非“广东:44”的文献后,最终满足条件留用的专利数为153件。
1.1 专利申请情况 结合表1和图1,2010年至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申请数量和公布数量呈现先下跌后增长的趋势。2010~2011年间整体平稳,专利申请数量未见增减,公布量小幅度下跌; 2011~2012年间,专利申请数量小幅度下跌,公布量未见增减;2012~2013年间,由于国家2011年通过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0)、2012年《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中医药专利的健康发展创建了有益的社会条件[1],专利申请数量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达到192.3%,公布量增长幅度稍低,为75%;2013~2014年间,申请量与公布量整体平稳,且申请数量仅增加1件,公布量再次下跌。总体来看,专利公布数量与申请量呈正比关系。
表1 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申请与公布时间 (件)
表2 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申请人类别
从表2和图2可知, 2010年至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申请人申请量从高到低分别为企业(49%)、个人(26%)、高校(15%)、医院(9%)、合作申(1%)。近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申请人以企业和个人为主体,两者申请占总体的75%。高校、医院的申请量低,为23件与14件,大部分申请的高校是医药类院校。合作申请仅有2件,均为企业、学校二者的合作申请。
1.2 专利构成 从表3可知,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类型可分为技术与方法、中药产品两类,两类专利数量相差数量不大,各占总量的52.2%与47.8%。从表4可知,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作用分类可分为治疗及预防保健,其中治疗作用的中药专利为87件,占56.9%,稍高于预防保健(66件)。结合表3和表4可知,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的类型与作用分类数量总体差距不大,以治疗作用为主的专利数量稍多。
表3 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构成分类
表4 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作用分类
1.3 专利用途分类分析
1.3.1 专利种类
表5 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种类分类
从表5、图3综合分析可知,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类型分类中,药品占大部分,申请量从高到低分别为药品(68%)、护肤产品(22%)、保健品(10%);虽然近年来中药专利类型仍以传统的药品为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保健品、护肤用品市场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商业价值较传统的药品更高,中药研究的领域相应也呈现一定程度的拓宽。
1.3.2 专利用途 从表6、图4可得,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用途分类数量从高到低分别为美容护肤(41%)、护发防脱(27%)、治疗皮肤病(26%)、治疗外伤(5%)、其他(1%)。其中美容护肤分类中,美白作用的中药专利为22件,抗衰老作用的中药专利为16件,祛斑作用的中药专利为5件;护发防脱分类中,治疗脱发的中药专利为21件,去屑止痒的中药专利为8件,护发作用的中药专利为12件;治疗皮肤病的中药专利分类中,以治疗痤疮(12件)、疹类(8件)数量最多。目前美容护肤和护发防脱类的中药产品具有针对性强、毒副作用小、相对化学合成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市场需求量较大,从而大量推动了相应中药专利的研究。
表6 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用途分类
2.1 增长后劲不足 随着我国通过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长期规划纲要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医药专利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药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在短期实现了大幅度增长。然而由于缺乏更进一步的政策扶持,中药相关专利申请量的快速发展仅持续了一年,随后趋向停滞。
2.2 合作研究不足 由于专利主要与商业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目前我国中药专利的研发主体为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因此专利申请量较少。同时,合作研发申请的中药专利数量极少,生产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缺乏平台与机会进行合作,又导致了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研发的成果无法进入市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3 专利保护困难 在我国通过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输出国际市场的同时,部分国外企业也抢先进行了专利申请,近年广州市部分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拥有权为国外医药企业,研发重点为动植物药物的单体提取等,这也正是目前我国中药研发的弱项[2]。 由于我国在知识产权意识管理上尚未成熟,尤其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研发成果被抢先注册。由于中药普遍成分复杂,尤其是中药组方难以分析有效成分,毒副作用未知,缺乏统一的质量化标准,尽管中药确有效果,但药理难以验证,临床药理试验困难,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药尚未申请专利。
3.1 加强政府主导,完善专利保护机制 在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必须要坚持以政府力量为主进行扶持和支持。不仅应加大中药知识产权相关的经济投入力度,以经济引导鼓励知识产权的发展,还应以完善的政策措施优化目前的中药专利发展环境。这要求更进一步细化相关的扶持政策,尽快制定和出台更具体的配套扶持政策,增强中药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可操作性,将推进中药知识产权发展工作落到实处。还要加快速度引进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个人的专利激励战略,鼓励中药研发的主要力量进行知识产权规范化建设。同时还需要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执法力度和舆论监督,完善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政府要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尊重和鼓励知识产权的意识。
3.2 借鉴国外经验,创新核心技术 通过目前外国企业在我国申请中药专利的现象,可以看出我国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仍未建立一套成熟高效的中药知识产权管理模式[2],对科研创新的开发投入不足,科研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成果,难以形成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中药创新专利成果不仅是科研创新的结果,也是竞争力的核心载体。只有不断开发先进技术,重视科研创新能力,利用转化的科研成果获取经济效益,才能具有竞争力。为此,因此,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借鉴国外优秀管理经验,针对中药知识产权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加大对中药创新工作的投入力度,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从而实现中药专利的高速发展。
3.3 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专利人才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模式,通过发挥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将科研、教育、生产有机结合为一个系统整体。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广州市近年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研发方面,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基本未形成高校合作的产业链,合作研发申请专利的数量极少,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研究机构及高校参与度过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作为科研创新的主体,缺乏平台与重点技术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导致部分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造成了科研资源的不必要浪费。通过利用高校、研究机构及产业之间多元化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实现培养并输送创新专利人才,产业转型升级,解放科技生产力,从而形成一套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
[1]陈文锋,饶远立,叶清.广东省中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评价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9):1-3.
[2]尹瑾.基于核心专利分析的中国中药生产企业专利战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Analysis on the Patent of Skin Med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Guangzhou during 2010 to 2014
ZHANG Jinyuan PAN Huafeng*LAI Qiuhua YAN Yan LI Siyi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China
Objective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kin medication patents in Guangzhou during 2010 to 2014, and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Methods Analyze the general situation (Number of applications and releases, application type, purpose, et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kin medication patents in Guangzhou during 2010 to 2014. Results In 2010 to 2014,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kin medication patents in Guangzhou,lik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potential, less cooperative research,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not involved enough, difficulty in patent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lusion Government leading, perfect the mechanism,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Strengthen core technology,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training patent talents can lead to good resul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kin medication patents.
Chinese Medicine Pat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Guangzhou
广东省中药专利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新常态下广东省中药专利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15A070703015。
赵金媛(199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E-mail:268083321@qq.com
潘华峰(1965-),女,汉族,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教育等。E-mail:13711588328@126.com
R19
A
1007-8517(2017)12-0143-04
2017-04-23 编辑:穆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