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明
初中是学生求学路上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始形成,他们独立自主与个性感受日益突出,对社会对生活的感受新奇,但认识还有偏颇。此时,学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依葫芦画瓢模仿,小学时已用过的作文素材换个题目继续用,作文视觉不新东拉西扯语言空洞和假大空等现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无数的语文教师,学生的作文水平提不起来,直接影响语文成绩。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只有攻克这一难关,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提几点意见,与各位同行共商。
一、细致观察,积累作文素材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解放孩子们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这就要求学生多去接触大自然。常听一些学生说:“我怕作文,一拿起笔就头疼。还有的说:“我根本不知道写什么。不知从何开头。”交上来的作文也是空洞无物,生搬硬套瞎编。总的来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缺少观察,感悟。教会学生观察,这是提高他们作文写作水平的关键。我在教学《背影》一文时知道学生抓住描写父亲攀爬月台动作的一组词分析,要准确表现父亲攀爬的艰难,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因此,每个星期天我都要求学生走出家门,多观察花草、树木,看社会人生百态,去爬山领略秀美大自然。在家里仔细看听父母言行,体会其中包含情感。学生有了切身感受,接触了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不但激发了他们写作兴趣,写起作文来有了真情实感,就不再是言之无物了。
二、让名家名篇成为作文范本
初中语文教材中名篇甚多,对于名篇的学习,不但要指导学生欣赏分析,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思考,从文章中获得启示。比如在教学胡适的《母亲》一文时,在学生自读了课文,初步了解文本后,提出以下问题:作者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哪些事表现了母亲的慈祥,哪些事又表现了母亲的严厉?通过分析,发现这些事都是些生活小事,但无不饱含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再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合理吗?同学们自己父母如何教育你的?通过讨论,学生要完成一篇写父亲或母亲的文章,自然信手拈来,表现出真情了。为了改变害怕作文现象,还应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多看报纸、新闻。大诗人杜甫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胸中有物,作文才会得心应手。名篇可以借鉴。模仿时候借鉴的一种形式。模仿有法可循,降低了学生作文的难度,对作文水平中下的学生来说,模仿借鉴范文,可以激发他们写作兴趣。我在教学《猫》一文后,要求学生以家里得一种动物做写作对象。写身边熟悉的动物,有话可说,这样写下来的作文自然水平就高了。当然,学生作文也不能一味模仿,在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后,还是要有自己的创新之作。形成自己的独立写法、风格。
三、指导学生拓展作文思路
作文时要让学生开阔思路,文章立意要角度新颖,不落俗套。要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必然要培养学生在集中思维基础上发展多向思维,如一块砖,它可用来砌墙,也可用来做凳子,做榔头砸钉子,这都是发散思维的结果。如我在指导《我的老师》这一题目时,就一定要求学生摆脱老师带病给学生上课、补课的模式,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呢?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老师的兴趣,爱好,脾气,口头禅,平时的喜怒哀乐,学生应该很熟悉。如写《爱拖堂的老师》《老师,这次是你错了》《老师鬓角的白发》等题目。作文视角新了,自然笔下的老师就形象丰满了。
四、指导学生作文时要独立思考
当前初中学生作文时内容空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现象严重,如写母亲必然联系到祖国,写老师必然联想到蜡烛,写道路也联想到人生,缺少学生自己的灵魂,思想。学生作文时不能靠虚构,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要求学生身临其境,如借助多媒体播放画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想象,也可以引导管擦社会,自然,人生,并用自己的话去描绘社会生活中的动人之处,学生投入情感去描写体会到的东西,自然就有话可写。也就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五、多写日记,勤写片断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边人和事,并把它记下来。观察班上发生的事,把它写成片断。多写日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不但培养了了学生观察能力,也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益处。写作训练也应循序渐进,可以先让学生写片断,写短小风景,人物片断,再些简单记叙文,之后再过渡到论议结合和抒情文的写作。我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周一篇周记,可以写景物、人物,也可以品评时事。这样,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笔后。学生爱上了写日记,片断,作文素材也丰富了,写作水平也因此有了较大提高。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当是“授人以渔。”不是“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作文知识,并通过以上知识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把它们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篇篇角度新颖,匠心独运,文质兼美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目标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