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摘 要] 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一个热议话题。近年,职业生涯规划已逐步被纳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中,并被看做是高职毕业生突破就业难关的关键。通过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以期能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就业质量。
[关 键 词] 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软件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239-01
一、職业生涯规划概述
1908年,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美国,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的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针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波士顿地方就业局,并首次提出了“职业咨询”的概念。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舒伯等人提出了“生涯”的概念,从此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职业指导的层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人格、个性特征,考虑社会需求及自身专业、兴趣等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生涯目标与道路,并制订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采取的教育发展行动计划。
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分析
在麦可思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按照就业率、薪资等因素,划分出了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其中,绿牌专业指失业率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而在两类院校中,软件技术专业都名列其中。
从报告的结果来看,目前软件技术专业的就业状况比较让人满意。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有大量非专业的低学历甚至高学历人才通过自学、短期培训等方式进入行业就业,使得业内岗位竞争日趋激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刚就业时从事的多是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运维管理员等初级技术岗位。而这些基础岗位,由于入门门槛低、薪资待遇相对其他很多行业较高,反而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岗位。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面对的问题
(一)就业方向不明确
大部分学生当初在选择软件技术专业时只是了解到该专业就业好、薪资高。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核心能力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而目前IT行业内的就业岗位在不断细化,如果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岗位,则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及就业质量。然而,目前大多数毕业生是在就业时才匆忙选择方向和岗位。
(二)信心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考上高职院校低人一等,首先在心理上轻视自己,对专业学习以及就业缺乏自信。目前,就我院软件技术专业而言,自2014年起,生源就全部为单独招生生源。这类生源的学生在入校时自信心就更显不足,若在校期间不能通过课内外的教育和影响帮助其树立信心,就会严重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以及最后的就业。
(三)缺少求职技巧和主动性
学生在就业方面过于依赖学校、老师,导致了解就业形式、掌握求职技巧的主动性不高。在面对企业招聘时,往往事先对企业没有了解,不能作出充分的准备,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四、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专业认知能力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认识,更不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岗位相对应。而高职学生只有根据自己具备的专业知识做出相应的职业规划,才能明确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可通过社会探索、专业探索和企业探索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就业岗位甚至就业企业。
(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基本还是出自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普遍更关心的是学习成绩,而不是自身的兴趣或优势,甚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也是遵循家长和班主任的意见。这种长期的教育导向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的认识不充分。从而,在就业时根本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和岗位,导致就业质量低下。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通过职业测评分析出被测者的兴趣类型、性格特征、职业技能及价值观等,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定位,进一步树立求职自信、明确就业方向。
(三)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习能力及综合技能
职业生涯规划本身也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提高目标管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而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后,被动的学习就会转变为通过主动学习实现目标的过程。同时,与目标相关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被纳入日常关注的范畴当中。
总而言之,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就业的茫然、不知所措和准备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把学生与工作岗位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和岗位都具有关键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余.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0(6):42-44.
[2]杨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D].复旦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