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命教育的三重维度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2017-07-09 22:14王璐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10期
关键词:儒家维度万物

王璐

[摘 要] 传统儒家思想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生命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一是对自然万物生命的关切与回护,二是对自我个体生命的体悟和安顿,三是对群体生命的思考与担当。这三重维度对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大学生认同并内化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借鉴儒家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审视宇宙与生命、道德与价值的关系,树立个体道德自觉,由个体生命的自我完整走向对社会、自然群体生命的关怀和担当,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认同感。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183-03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成效显著,但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时仍存在不足,“以人为本”需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张扬人的尊严和价值。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直面个体生命的需求,唤醒生命的道德自觉,回应群体生命的发展诉求。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却因为生命维度的缺失,无法解答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生命困境与心灵困惑,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走入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最终导致“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失落。本文将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生命教育的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生命教育提供一些启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传统文化生命教育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育中生命维度缺失的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出现了许多社会新课题。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践踏生命尊严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诚然,我们并不能将上述种种现象简单地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但不能否认的是,作为肩负着发展人、完善人教育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生命维度缺失的困境。[1]71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迷失。不仅表现为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迷失,也表现为教育者主体性的迷失。长期以来由于生命维度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独立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生活体验之外,“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不再是直接关乎人的生命实践。……与生命之源脱节,致使人丧失了在可能性之间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自由。”[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迷失,一方面表现在教育者主体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在体验,仅仅作为讲授枯燥理论的工具性存在,将本来蕴涵丰富多彩的生命意义的内容转换成枯燥无味的教条化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被教育者主体本真性的迷失。大学期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长的时期,大学生开始独立思考人生,然而由于人生阅历较浅,加之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观念冲击令他们感到迷惘和困惑。而由于生命维度的缺失,本应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其构筑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教给学生关于生命安全感、生命价值感和生命成就感的知识,无法回应他们遭遇的心灵困惑和精神问题,使他们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甚至滋生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生命情感的忽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人的理性因素的发展,忽略了人的感性因素的作用。其教育方式“重规范传授、知识的掌握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轻感情的培养……更多的强调社会规则与条例的教授,以受教育者的无条件服从为目的。”[3]86这样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原因,但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依然从社会需求的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个体生命情感和人格价值,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脱离人的生活实践,最终“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无人的境地,脱离了人,脱离了它理应契合的话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失语和无效是必然的。”[3]87可以说,失去了生命维度的关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走進心灵、指导行为的教化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传统文化生命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近年来各地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较为成熟完备的理论基础和课程体系,能够承担起生命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备融合生命教育的理论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生命教育二者都有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生命教育重视个体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可以说,“以‘生命为逻辑原点,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基础上展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举。”[1]7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承担起生命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应当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生命有着独特与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命哲学与生命智慧,对于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生命维度缺失的问题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正如牟宗三所说:“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4]本文以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为例,通过总结儒家生命教育的三重维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生命教育提供一些启发。

二、儒家生命教育的三重维度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对中国民族文化基因的塑造影响深远。传统儒家哲学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儒学大师们在回答关于如何践行儒家理想人格,如何安顿生命意义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儒家特色的生命教育理念,以下将简要分析儒家生命教育理论所主要包含的三重思考的维度。

(一)万物一体——对自然万物的回护

整个儒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天下平治、成就道德人格,而人不是独立的,是存在于自然社会之中的人,要实现这样一种目标,需要首先回答人与宇宙自然万物的关系,《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5]这一论述将人置于天地之间,认为天地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产生的基础,而又强调人是万物之灵,表明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都应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说明人较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优势在于可以掌握天地自然的规律,因此人在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同时也有责任维护好作为自己生存家园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万物。例如,孟子就主张人们要有节制地利用自然:“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6]。体现出儒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

同时,由于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因此儒家思想中还体现出一种将万物存在纳入主体生命关照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宋明理学家那里表述得十分清楚。其中以张载“民胞物与”说最具代表性。张载在其著名的《西铭》中提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7]在张载看来,人的个体生命和万物一样都是由天地所生的,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因此一切人都是我的同胞手足,宇宙间万物都是我的同类。“通过民胞物与的论证,张载提出了一种宇宙大家庭的理想。”[8]这种理想以宇宙整体为思考对象,将人融入宇宙万物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体现了儒家将万物生命视为一个彼此息息相关的统一体的生命理念,表达了儒家关切自然、回护万物的生命意识。

(二)修身成己——对个体生命的体悟

人与天地万物同体,并不代表人作为独特的生命形态只能被动地呈现自然天性,相反历代儒者都努力从个体道德自觉的角度去体悟生命本质。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6]289人与万物皆天地所生,因此人也就内在地具备理解万物之理的能力,人只要秉着“仁”之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对万物的本质进行比类推理,并且推己及人,就可以实现人之为人最大的快乐与“仁”了。这表明,人成就个体生命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功利富贵而完全在于人的道德成就,孟子这种“反身而诚”的道德内求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安顿个体生命的思想资源。例如周敦颐继承孟子“反身而诚”的理念,提出了寻求“孔颜乐处”来安顿生命的人生理想。他盛赞孔子和颜回那种箪食瓢饮、安贫乐道的精神,认为对于君子来说,只有修身养性并最终成仁才是安顿个体生命的最终目标。

关于如何修身成仁,儒家认为由于人现实存在诸如天赋、环境各异的局限性,人必须经过一系列实践修养的功夫才能最终成“仁”。以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的程颢、程颐为例,他们在如何修身的功夫论上各有见解。程颢偏重精神体悟,他指出:“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诚就是修养功夫的根本依据,所以程颢主张率性循理,通过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到宇宙万物本是一体,以此实现道德行为的完全自觉,最终达到“仁”的境界。程颐则偏重知识的修养,他认为“格物致知”是人修养功夫的基础:“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在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格物致知”出自《大学》,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就是说“格物”是通过学习人文及自然知识,来体验实践天地人心之理,并最终落实到个体内在的自我认识上,实际上是要求人在伦理实践和生命本原上落实个体生命的价值。儒家认为成為“仁者”,就是完整地彰显了天地所赋予的天性也就是成就了人自己的生命,因此可以称为“成己”。如此一来通过修身成己,儒家实现了激发个体生命潜能、完善生命价值的生命教育使命,让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在追求“至善”的境界中不断完善自身生命价值。

(三)经世致用——对群体生命的担当

儒家哲学是一种入世哲学,儒家之道既有内圣成德方面,也有外王事功之业。朱熹从《大学》中概括出了代表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八条目”,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指修身成己的道德修养方法,是属于“内圣”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以家庭民族国家的未来为己任,成就事功的经世致用之法,属于“外王”的功夫。因此,进行道德修养的目的不仅在于个人生命境界的圆满,更诉求于博施济众、对民族群体生命的担当。从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到胡瑗的“润泽其民,归于皇极,”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不同表述,历代儒者不断地丰富着儒家经世致用以兴家国天下的思想理念。四川大学杨世文教授将儒家的“经世思想”归纳为五个层次:“一是积极入世的价值取向,二是经邦治国的用世理想,三是追求正义的批判意识,四是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五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可以说经世思想体现了儒家对群体生命的担当精神。

实际上,在儒家思想中“内圣”是“外王”的前提,而“外王”是“内圣”的展开。余英时指出:“外王是从内在完成的内圣的光辉的散发而得到的。此理想根本上立足于一个基本命题,自我的道德修养本质上不仅仅是目的,并且还是达成大同世界的一种手段。”儒家理想不仅追求内在的道德完满,同时还要求外在事功上能够济世经邦,承担起安顿国家民族群体生命的责任。

三、儒家生命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儒家生命教育的三重维度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走进学生的头脑与心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首先,借鉴儒家生命教育中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尊重自然生命保护自然环境。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时,可以介绍有关生命起源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生命的起源,地球自然生命的产生与发展,由此审视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系,把对自然生命的呵护和关怀作为教育实施的起点。又如,在讲授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章的内容时,可借鉴儒家“万物一体”的理念,人类的发展与自然万物的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类理应当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承担起责任,以此启发学生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其次,借鉴儒家生命教育中对个体生命的安顿,将个体生命的道德自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忽视道德对于个体生命的作用和意义,在这一点上,应借鉴儒家生命教育,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中,将个体生命的道德成就,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中。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讲授中,可以加入对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的讨论,十七岁的马克思在思考未来职业选择时,已经注意到了选择职业应遵循“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原则。大学生也面临着未来职业的选择,通过马克思的例子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并思考道德选择在个体生命价值中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道德价值,增厚生命基础,涵养生命丰度,提升生命层级。唤醒大学生内心真美善的潜能与道德自觉,使个体生命焕发出光彩。

最后,借鉴儒家对群体生命的担当意识,由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引导到对国家民族群体生命的担当。个体生命发展离不开自然与社会,只有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一章时,教师可以阅读毛泽东传记作品及相关历史时期的著作,对毛泽东生活历史背景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这位領袖的少年、青年以及革命理论趋于成熟的不同时期人生遭遇和理想选择的分析,引导大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深刻理解这位革命领袖以民族国家的崛起为己任的伟大情怀,再结合大学生个体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与问题,引导他们将个体生命价值与国家民族的群体生命相联系,激发出他们对民族振兴的责任意识。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传统文化生命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命置于社会、集体、人民、国家、地球生命共同体乃至整个宇宙的背景中,其人性的视野就会更加宏阔、博大。通过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启发、引导和提升,最终将个体生命的价值落实到对群体生命的担当和对自然万物生命的关注上,令大学生理解个体生命只有在融洽和谐的群体生命关系以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才能充分彰显其价值。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所关心的生活、情感、就业等问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为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面对选择时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引导。

参考文献:

[1]吴爱武.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71-75.

[2]卢萧.实践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复归统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97-90.

[3]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7(1):85-88.

[4]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8.

[5]《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尚书正义[M]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21.

[6]孟子.孟子·梁惠王上[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5.

[7]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M]//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62-63.

[8]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古代哲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1:508.

猜你喜欢
儒家维度万物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知命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万物构成
我来添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道不远人楼难弃
茶道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