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树福
内容摘要: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既有经历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操作中切身感知,形成鲜明的表象并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操作素材,调动学生的操作兴趣,明晰他们的操作体验并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操作成果,高效发挥操作活动的真正实效呢?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动手操作 小学课堂 运用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和发展,数学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层出不穷。确实,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既有经历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操作中切身感知,形成鲜明的表象并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然而,如何有效地利用操作素材,调动学生的操作兴趣,明晰他们的操作体验并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操作成果,高效发挥操作活动的真正实效,使之融入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之中,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把握,智慧地运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欲望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对一些较为复杂,繁琐的知识内容很难理解,过分的讲解,灌输,只会适得其反。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对身边的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看视频听故事更是孩子们的天性,这些故事便会不知不觉地触动学生的大脑神经中枢,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在心灵深处产生主动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都吵着要吃西瓜,唐僧被吵得心烦,就想了一个办法来教训两个贪吃的徒弟,说:“我来主持公道吧!我把西瓜分成三块,一块是它的二分之一,一块是它的四分之一,一块是它的八分之一,谁想吃哪一块请先选择!″贪吃的猪八戒选了八分之一的那块,孙悟空选了四分之一的那块,而老实的沙和尚要没人选的那块。唐僧二话不说,咔嚓咔嚓两下把西瓜切好了,猪八戒、孙悟空一看可傻了眼,同学们猜谁选的那块最大?为什么?看完了视频,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谁选的最大?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都主动地去探索。于是,教师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同样大小的三个圆片,先让学生自己折出圆片的二分之一,再用另两个圆片分别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比、比较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所折的结果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比和比较后进行讨论交流,并归纳结果:八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小于二分之一。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在几分之一分数中,分母越大,这个分数越小还是越大?学生用刚才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动手操作,探求知识的欲望就会提高。
二.创设悬念,引发学生深思
学生好奇心强,遇到问题总是想寻根问底,当学生想知道答案而进入一知半解的处境时,就想方设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此时,教师若能将悬念引发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对圆柱的体积进行回顾: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你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们能计算圆柱的体积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圆锥体的图形,让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你们能测出圆锥的体积吗?今天我们要学习圆锥体的体积,同学们觉得把圆锥转化成什么比较好呢?刚才我们复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想想用什么办法能研究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你们估计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看看谁的估计最准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估计后,把学生估计的不同结果板书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这样的创设,学生的思维受到激烈的碰撞,都想方設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充分交流并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分组试验:找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在圆锥形容器里装满水,把圆锥形容器里的水倒入圆柱形容器时,看几次可以倒满。完成操作后,通过比较和交流,学生很容易发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学生自然很容易知道,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或乘以1/3,就是圆锥的体积了,也就是圆锥的体积Ⅴ=1/3sh。你们能理解圆锥的体积Ⅴ=1/3sh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你们想想看,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是最重要的?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等底等高、三分之一″这些词语是关键词语。如果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学生通过实验并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可见,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存在的条件是“等底等高”。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以生活为导向,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如果把学生平时的生活素材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教师先让学生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有一个重现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询问学生家里的自行车是何种规格的,然后让学生看一段小视频:下面是22英寸、24英寸、和26英寸三种不同规格的自行车车轮,各滚动一圈,哪一种车轮行的路程比较长?用车轮直径长度表示自行车车轮的规格,车轮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比较三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你有什么发现?当学生对三个车轮直径与周长进行比较时,体会到周长的长短与直径有关,就产生进一步动手操作探究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愿望。要是有一个很大的圆形花坛,怎么测量呢?看来,单靠测量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研究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我们一起探求圆周长的规律,看看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圆片,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量出每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用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把结果填入表格中。
圆的直径是直的,可以用直尺来量,但圆的周长是弯的,怎么量呢?有的学生用线紧贴圆片绕一周,剪去多余部分,量出线的长度,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有的学生在圆片上作出一个明显的标志,把圆片放在直尺上,从0刻度开始,滚动到此标志再次指向直尺上的刻度为止,这样滚动一周,量它的长度。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分工协作,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计算,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效地运用在一起,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精心策划,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素材,学生的动手操作一定能在数学课堂上发挥它的高效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动手操作更好地展现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南区东场镇高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