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仰权
【摘 要】小学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就要求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阅读、体验,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知识与学习的方法。鉴于着眼于学生的身心、智能的健康发展,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性阅读,下面浅谈点滴做法。
一、注重激趣,自主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基指出:“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而有的教师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或是不愿让学生质疑,这就没有摆正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自主性阅读教学,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
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思考探究,激活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二、联系语境,以读代讲
“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形式,是阅读教学之根本。会读,读懂,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容易的地方尽可能不讲,对于一般的疑难问题也要尽可能的联系语境,指导学生多读,凭借语言材料解决疑难。
如理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的“自不量力”,可以联系前面的一句“东吴兵少,抵挡不住八十万大军”和后面一句“拿鸡蛋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通过反复阅读,其意也就自现了。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运用反复阅读,加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读出兴趣,就能達到化解疑难,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运用互补,以议代讲
对于课文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由于思考者所站的角度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有道理,我们都应予以承认。让学生参加讨论,各抒己见,可以使复杂的问题通过分化组合,产生互补效应。如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有这样一个关键句子:“但桑娜一动也不动。”桑娜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当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
生1:桑娜感到自己做得很对。
生2:桑娜原以为丈夫会骂她揍她,想不到丈夫这么说,他感到意外。
生3:她一时没听懂丈夫的话,有点不相信。
生4:桑娜正在想以后该怎么办。
生5:桑娜被丈夫的善良深深感动了。
学生的这些回答虽然不无偏颇,评议也不太全面,但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经常做这种练习,学生的思辨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升。
四、善于倾听,突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有位年轻教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她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自主质疑,以读代讲,以议代讲、突出主体只是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运用的点滴,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师精讲少讲的前提下,把课堂主动权给予学生,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2]顾莲莲.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上海教育,1997(5)
[3]高千蕊.自主学习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