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昭磊
摘 要:结合引汉济渭工程7#洞项目部所处的特殊地理水文环境,本文介绍了本项目高效沉淀池水处理技术在工程施工生产废水中处理的应用。
关键词:引汉济渭工程;高效沉淀池;工程施工废水;应用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概况及背景
7号洞是结合秦岭隧洞施工布置的支洞,位于周至县陈河乡黑河右岸,位于西安市饮用水一级水源地旁,本文所涉及的处理工艺主要是针对施工废水主要来源于现场施工生产,项目施工区的环保治理工程包括施工废水和涌水处理站工程(设计规模为8000m3/d)、为保证引汉济渭工程施工的同时,保护环境和污(废)水达标排放的要求。
7号洞洞室开挖方式为钻爆法施工,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成分为岩粉碎屑等。
(二)工作原理
高效沉淀池工艺是一种高效物化处理工艺,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投加水处理药剂,使水处理药剂与水中的污染物充分混合、反应后,沉淀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如COD、BOD、SS、TP等),使水体质量提高。该工艺首先采用了独立的机械搅拌快速混合,实现动态混合。其次,采用机械絮凝与水力絮凝相结合,在絮凝池内设置提升搅拌机,部分沉淀的污泥回流至前段,助凝剂也投加在前段,脱稳的颗粒与絮凝池的絮体有效碰撞,形成粗大、密实的矾花;减少了加药量。最后,沉淀池部分采用改进的斜管沉淀池形式,使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明显提高;沉淀池底部采用机械刮泥进一步提高污泥浓度,减少污泥排放量。
二、工程设计
(一)项目设计
施工废水和涌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能力为8000m3/d,废水主要来源为施工过程中施工用水排水、施工机械冲洗废水以及施工过程中涌水等。
(二)工艺流程说明
来自隧洞的涌水及施工废水经泵提升进入废水处理站,首先进入高效沉淀池单元。
高效沉淀池单元包括混合池、絮凝反应池、沉淀池;在混合池投加PAC,在絮凝反应池投加PAM,药剂与原水充分混合后自流进入斜管沉淀池。沉淀出水自流进入石英砂快滤池,沉淀污泥一部分经污泥泵回流至前端絮凝反应池,剩余污泥泵排至污泥池;废水自上而下流经滤料层,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SS、石油类物质和COD等,并有效降低浊度。
快滤池出水自流进入活性炭滤池,废水自上而下流经活性炭滤池,COD、石油类物质等被活性炭吸附,滤后水自流进入排放水池暂存。快滤池定时采用气水反冲洗,反洗排水排至废水池,然后经废水泵提升送至高效沉淀池前端再处理。
活性炭滤池定时采用气水反冲洗,反洗排水排至废水池,然后经废水提升泵送至高效沉淀池前端再处理。
主要构筑物设计尺寸:
高效沉淀池 (6000×7525+2950×4150)×5050 碳钢防腐
快滤池 4000×800×2000+4000×6000×4050 碳钢防腐
活性炭滤池 4000×800×1850+4000×6000×5000 碳钢防腐
三、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
污(废)水处理站操作规程包括施工废水和涌水处理站工程(设计規模为8000m3/d)废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及设备操作管理。
(一)废水池管理要点
1、记录处理前PAC储存箱、PAM储存箱之药剂存量;2、控制反应池1pH值在9.5~10.5之间,控制pH调整池pH值在6.5~8.5之间;3、当废水处理完成后,再次记录PAC储存箱、PAM储存箱之药剂存量,并与处理前存量比较,以核算实际用药量。
(二)高效沉淀池管理要点
1、定时巡视沉淀池的沉淀效果如出水浊度、泥面高度、沉淀的悬浮物状态、水面浮泥或浮渣情况等,检查各管道附件、排泥刮渣装置是否正常,各堰出流是否均匀,堰口是否严重堵塞,清理出水堰及出水槽内截留杂物及漂浮物;2、根据污泥产量及贮泥时间及时排出污泥,一般存泥时间为2~4小时。利用阀门控制回流污泥量,剩余污泥打入污泥浓缩池,控制好回流污泥与净排污泥的比例。沉淀池污泥排放量可根据污泥沉降比、混合液污泥浓度及二次沉淀池泥面高度确定;3、观察沉淀池出水水质,不允许沉淀池有污泥漂浮现象;4、沉淀池上清液的厚度一般为0.5~0.7米左右。
(三)过滤操作管理要点
1、开砂滤罐、碳滤罐进水阀,清水池进水阀,关闭反冲洗阀门,开中间水池底部阀,废液输送泵进口阀,启动泵,开泵出口阀向砂滤罐及碳滤罐加入废水;2、当水质情况良好达到生活杂用水标准或清水池水不需回用而水质又能达到排放标准时不需经过过滤直接进入清水池;3、当运行过程中过滤塔压力超过2.5atm时,切换至另一组过滤,并启动反冲洗泵进行反冲洗;4、反冲洗操作规程:当过滤塔压力超过2.5atm时,应对过滤塔进行反冲洗。停止过滤后,先打开砂滤罐及碳滤罐底部排空阀排空过滤塔内存水。启动空压机、开清水池底部阀,反冲洗出水阀,废液输送泵进口阀,启动泵,开 泵出口阀向砂滤罐及碳滤罐加入反冲洗水;5、当反洗至水清澈时,停止反冲洗。
四、结语
在工程建筑施工产生的废水水质较简单的水处理工艺中,高效沉淀池工艺处理效率高、占地少、运行费用省,使其在众多的物化处理工艺中脱颖而出,将成为水处理行业的主流工艺。
参考文献:
[1]卢锟明.引汉济渭输水隧洞(岭北段)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2.
[2]蒋建军,刘家宏,严伏朝,等.浅议引汉济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08(5):133-136.
[3]张辰.水厂设计:污水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