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中贸易开放作用及空间差异分析

2017-07-07 00:10王金营王琳李天然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

王金营++王琳++李天然

摘要:基于1978—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的省际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贸易开放的作用大小和作用途径进行实证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区域经济增长通过促进综合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资本和劳动效率提高等途径起到显著推动作用,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差异和转变。然而,从分时段样本分析来看,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中,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是比较显著和稳健的。而在1990—2014年这段历史时期中,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定,甚至还会在一定时期产生负向影响。从分区域分析来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程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贸易开放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于贸易开放度较低的省份来说,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关键词:贸易开放度;区域经济增长;内生性模型;空間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4-0098-12

一、前言

受亚当·斯密对市场延展程度与专业化生产之间关系阐述的启发,不少经济学者就国际贸易开放是否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正外部效应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国际经济学家纷纷对跨国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国际贸易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进作用[1] [2] [3] [4]。由于受到甄别方法与模型的制约,以及国际贸易变量存在的内生性等问题[5] [6] [7] ,罗德里格斯和罗德里克(Rodriguez和Rodrik,2000)指出国际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仍然有待考察[8]。于是一些学者试图通过使用一阶差分法[9],工具变量法[10] [11] [12]以及HI估计量[13]来获得更加稳健与精确的检验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开放度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仍然具有正向效应。除了使用跨国数据外,瓦克奇亚格、韦尔奇(Wacziarg和Welch,2003)通过使用国内的数据,同样认为贸易自由化程度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提高[14]。

从对于中国的研究文献来看,多位学者采用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格朗杰因果关系检验和VAR模型对对外开放在中国实际GDP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对外开放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具有积极作用[15] [16] [17] [18] [19],且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之一是对外开放[19]。

也有学者指出,贸易开放可能会对国内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影响。黄静波(2007)的研究指出,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所选取的研究方法的影响[18]。尽管理论上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已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实证研究结果却千差万别,这表明贸易开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还只是个尚待验证的命题。部分学者基于我国的数据验证了这一论断,例如,金(Jin,2004)考察了我国不同地区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对于东部沿海省份而言,发展迅速的对外贸易在本地区经济增长中有显著的积级影响[20],而对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省份而言,贸易开放反而对经济增长带来了负向效应[21] [22] [23] [24]。黄新飞、舒元(2007)的研究认为,从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影响来看,贸易开放从短期而言可以提高我国生产率较高行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并通过这一途径带来经济的短期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贸易开放能够对经济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25]。

综上可见,在贸易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探究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证结论不一致、实证结果不一致的状况,究其原因在哪里呢?最可能原因恐怕在于:其一,以往文献使用的是部分地区、行业或年份的数据,结论不具有一般性;其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程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而以往文献缺乏这一方面的控制和检验;其三,不同地区的贸易开放依存度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高、中、低贸易开放度地区而言,贸易开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差别很大,而以往文献并没有对此进行论述;其四,贸易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没有得到清晰的体现,进而不能够真正反映出贸易开放的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在分析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一方面基于1978—201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对贸易开放程度反映的时间差异、区域差异和空间差异进行控制,利用对贸易开放度体现在经济增长中的路径进行检验,以弥补以往文献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GMM估计量来检验贸易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中的遗漏变量引起的偏误以及内生性问题,试图获得更有效率的检验结果,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二、模型选择、变量界定和数据来源

(一)模型选择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投资和资本积累的增加,二是技术或知识的发展,三是有劳动力或有效劳动、人力资本的增加。而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途径,即在要素投入既定的前提下,贸易开放通过作用于生产效率进而提升生产可能性边界[26] [27],当然,贸易开放也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资本和劳动的数量,以及资源的配置效率。瓦克奇亚格等人(Wacziarg et al.,2005)通过研究表明,在有效控制国家领域范围的前提下,国际贸易是以市场经济因素为纽带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28]。故此,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引入贸易开放度变量进行变形,通过贸易开放度(openness)在模型中引入的位置,以探索其究竟作用于市场中的哪一种机制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探究贸易开放度的作用途径以及是否存在内生性作用于要素效率,具体公式如下:

综合要素促进型:

Yit=AKαitLβiteγ(opennessit)eδ(Fit)+εit(0<α<1,0<β<1)(1)

劳动促进型:

Yit=AKαit(Liteopennessit)βeδ(Fit)+εit(0<α<1,0<β<1)(2)

资本促进型:

Yit=A(Kiteopennessit)αLβiteδ(Fit)+εit(0<α<1,0<β<1)(3)

式中,下标i代表区域,下标t代表年份。A代表直接进入效率乘数,体现贸易的“生产效率加速器”功能;openness代表贸易开放度;F代表省际财政支出比例。K代表资本要素投入;L代表劳动力要素投入,α代表资本要素的弹性,β代表劳动要素的弹性。

将式(1)、(2)、(3)两边取对数,可得到如下随机待检验线性模型:

lnYit=lnA+αlnKit+βlnLit+γ·opennessit+δ·Fit+εit(4)

lnYit=lnA+αlnKit+β(lnLit+opennessit)+δ·Fit+εit(5)

lnYit=lnA+α(lnKit+opennessit)+βlnLit+δ·Fit+εit(6)

(二)主要變量

本文所采用数据均选自于新中国60年统计年鉴与各省的新编统计年鉴。样本是一个以1978—2014年为年度维度和31省份为地域维度的面板数据。

1. 经济产出变量。本文通过选用各省统计年鉴中的年度名义GDP,根据GDP缩减指数(DPI,即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进行了缩减,以1978年为不变价的实际GDP来表示经济产出变量。

2. 区域贸易开放。在大多数文献中,贸易开放度是依据贸易开放政策[29]或是贸易额的流量[30]来构建连续型指标变量。此外,萨克森、沃纳(Sachs和Warner,1995)通过比较一国关税政策,来判断一国是否为开放型国家或封闭型国家,构建贸易开放度的二值变量指标[31]。而本文的区域特指的是省级区域,因此省份贸易开放度可以认为是一省对于国外商品和服务进入和走出本国的自由化程度。本文使用贸易依存度作为衡量省份贸易开放程度的指标。具体的衡量方式如下:

贸易开放度的计算公式为:opennessit=■(7)

(7)式中,openness代表贸易开放度,trade代表一地区国外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总额,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i代表区域,t代表年份。由于贸易开放度为相对指标,故依据可变价格计算。

3. 资本投入即资本存量。资本投入是经济产出和增长的重要要素,本文特别是指以1978年为基底的不变价固定资本存量①。由于缺少关于固定资产存量的直接官方数据,因此需要自行核算②。在此采用永续盘存法:

Kit=(1-δ)Kit-1+Iit(8)

(8)式中,Iit代表i地区t时期的固定资产形成额,δ代表不同时期的折旧率,即1979—1985年,δ为4.5%;1986—1990年,δ为5%;1991—2014年,δ为5.5%。本文的资本存量数据是通过对各省当年价格的固定资产形成额,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后得到的实际值,再进行核算而获得的时间序列数据。

4. 劳动力投入。在实际的统计过程中,一般依据个体年龄和劳动能力来衡量劳动力。本文选择使用的指标是各省统计年鉴数据中的从业人数。

5. 财政支出比例。财政支出变量作为模型的可控制变量,反映了省际间的财政支出差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财政支出比例的核算公式为:

Fit=■(9)

(9)式中,fit代表i省份在t年的财政支出总额;Ft代表全国在t年的财政支出总额。

(三)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1报告了贸易开放度影响经济增长计量模型中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取样时段为1978—2014年。为了消除非线性因素对计量结果带来的偏误影响,本文对GDP、固定资本存量以及从业人数变量均取了对数形式。在样本处理之后,所得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三、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生产函数计量结果

(一)总体样本分析

1. 固定效应模型(LSDV)。基于1978—2014年的31个省的省份数据,首先构建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LSDV),对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经过对干扰项可能存在组间异方差、组内自相关、组间同期相关进行检验,包括沃尔德检验、Pesaran检验、Friedman检验和Frees检验等,结果显示数据中是存在组间异方差、组内自相关以及组间同期相关,所以本文的标准误选用面板校正标准误进行回归。

商品贸易的总体开放度影响经济增长的计量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模型(1)为传统生产函数(只含有资本、劳动两个生产要素),结果可见,劳动(职工人数)和资本(固定资本存量)变量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模型(2)为只有贸易开放度的经济增长模型,贸易开放度系数为1.253,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意味着对于那些贸易开放度越高的省份而言,其经济增长速度也越高。在模型(3)和模型(4)中分别引进劳动变量、劳动和资本变量,结果发现贸易开放度的系数结果依然支持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只是系数逐步降低,而模型的拟合优度逐步提高。表明在生产函数中引入贸易开放度后提高了传统生产函数的解释程度,从总体上看贸易开放度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同时,所有财政支出比例变量的系数均为显著正值,也表明财政支出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这也与主流文献的结论是一致的。

由前文综述可知,贸易对资本的配置效率和劳动产出率均会产生影响,影响要素生产率的过程往往也是技术水平提升的过程。那么,在中国各个区域贸易开放对资本的配置效率和劳动产出率将产生怎样的作用?是带来技术进步,促进了要素使用效率,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是带来相反的作用?为了回答这几个问题,本文对贸易开放劳动促进型生产函数式(2)和资本促进型生产函数式(3)进行回归计量检验。计量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见,劳动促进变量和资本促进变量的系数均为正,这说明贸易开放提升了资本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而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比较表3中模型(5)与模型(6)的拟合优度和参数的检验显著度,表明中国的各区域贸易开放更多地是资本促进,换言之,贸易开放对区域资本投资和配置的促进作用大于劳动力的增长和配置。

2. 面板工具变量估计模型。此外,本文还采用了面板工具变量法,即对固定效应模型先进行离差变换再进行GMM估计,分别对综合要素促进型模型、劳动促进型模型和资本促进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

结果表明,在综合要素促进模型中,贸易开放度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了贸易开放程度每提高1%都会引起0.382%的经济增长。在劳动促进模型和资本促进模型中,也体现了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通过与固定效应模型(LSDV)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三个模型的回归结果相差并不大。

以往的大部分文献中选用了经济地理要素作为工具变量,表明贸易开放程度较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32] [33]。但经济地理要素作为工具变量不仅与贸易开放程度相关,同时也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联,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工具变量的外生性假设。于是,多拉尔、克雷(Dollar和Kraay,2003)试图选用贸易开放度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并用一阶差分法进行回归,然而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9]。本文中,我们选用了贸易开放度和财政支出的滞后变量为工具变量,对贸易开放程度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了检验。表4显示,三个模型都通过了不可识别检验,并且弱工具变量检验显示内生变量与工具变量的相关程度较高。同时,内生性检验证实了在1%的显著水平下,贸易开放程度为内生变量。尽管过度识别检验表明有些工具变量可能不具有外生性,但对总体结果影响并不大。

已有研究表明贸易开放能够显著促进物质资本积累[34]。一方面,贸易是产品参与交换的形式,因此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能够带来利润,促进了企业的物质资本积累[35]。另一方面,贸易开放通过引导产业结构转变,改善了资本配置效率。罗德里克(Rodrik,2000)认为贸易开放的发展使得各国资本之间流动更加顺畅,有效地发展了部分急需资本投入的产业[36]。同样,贸易开放也能提升国内的人力资本水平,沈坤荣、李剑(2003)的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水平提升、制度模式优化、人力资本水平的发展均对产出增长带来了很大的贡献,而贸易开放与人力资本提升和制度模式变迁发生的交互作用共同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37]。张立光、郭研(2004)采用了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考察了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发现,对外贸易对我国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由此可推断通过贸易拉升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可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政策的重要路径[38]。

(二)分时段分析

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市场体制环境变化等因素,均可能使得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随时间变化而强度不同,为分析贸易开放度影响经济增长的时间变化趋势,本文对基准计量模型进行了分时间段的样本分析,这也能使本文的分析得到更为细化的结论。本文将样本基于时间划分为1978—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2014年这三个历史时段。表5显示了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分时段影响结果,分别用固定效应模型(LSDV)和面板工具变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表5中两个估计量模型的SM(1)显示,在1978—1989年,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由内生性检验结果可知,SM(1)中的贸易开放度应作为外生变量。所以依据固定效应(LSDV)模型结果显示,每1%单位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引起0.343%的实际GDP的增长。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后,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有了较为明显的表现。这与我国的贸易结构转变有着重要联系。

在改革开放发展了一定时间之后,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比例逐年降低,而出口产品中的工业制成品比重得到了大大提升。由此,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推动力是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调整。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加深。而从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的计量结果来看,劳动与资本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其中劳动要素表现出强有力的带动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这与我国当时的经济结构是相吻合的。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的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中,主要以生产和出口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为主,且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而资本品的生产和出口比例偏低。因此,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并未达到劳动要素所产生拉动效应。两个模型的SM(2)的结果显示,在1990—1999年,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显著。但从控制变量来看,劳动依然发挥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SM(3)的两个估计量模型的结果报告了2000—2014年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两个结果均显示,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样不显著。由此可见,贸易开放程度只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国贸易开放对经济的促进效应逐渐减缓,而资本系数与劳动系数相比,明显超过劳动要素所创造的推动力。这也意味著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变,资本开始显现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样地,在所有的历史时期中,财政支出的系数始终显著为正,表明提高财政支出水平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比较表5中SM(1)、SM(2)和SM(3)三个时段的结果可见,贸易开放度作为综合要素的因素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在深化改革的后期,作为独立变量对于综合要素的作用变得不再明显。

表6为劳动促进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从中可见,所有年份中贸易开放促进了劳动生产率进而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由内生性检验无法拒绝SLM(3)中贸易开放度为外生性的假设,因此固定效应(LSDV)的结果更有效率。表7为资本促进模型SKM的计量检验结果。从固定效应模型(LSDV)中可见,与劳动促进模型SLM类似,自1978年之后,贸易开放促进了资本配置效率进而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面板工具变量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结果相似,其中SKM(2)资本促进系数为负。虽然内生性检验显示资本促进变量为内生变量,但弱工具变量检验表明此工具变量仅包含与内生变量较少的信息,而较弱的工具变量无法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因此固定效应模型的检验结果更值得参考。由此可见,中国的贸易开放更多地是对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效率产生积极提升作用,对于综合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不明显。

四、区域空间差异产生影响的实证结果

(一)分区域差异分析

从地理因素来看,我国区域差异显著,加之改革开放呈现明显的由沿海到内陆的顺次推进特征。因此,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程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探究贸易开放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不平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原因,对于缩小各地区的经济差异,促进地区间外贸经济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控制地域因素对贸易开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进行分区域样本回归分析③。表8报告了分区域的回归结果。

从检验估计结果来看,在两个估计量模型中,东、中、西部地区贸易开放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而比较不同模型的系数绝对值来看,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化。表8的计量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度的系数只在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显著。其中,两个模型中东部地区内的贸易开放度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与经济增长之间成显著正向相关效应。由此可见,对于具有天然地理优势且具有后天开放政策的东部地区而言,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贸易开放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对于我国而言,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吸引更多的先进技术,而表7的计量结果说明,地区的贸易开放参与程度越高,那么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越大,因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就越大。可见,加大中西部地区的贸易开放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表9为劳动促进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据两个估计量模型显示,对于东、中、西部来说,贸易开放均促进了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表10为资本促进型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了贸易开放均促进了资本配置效率进而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工具变量和内生变量进行检验,显示内生性问题在劳动促进型模型和资本促进型模型中并不明显。因此固定效应估计量相比面板工具变量估计量而言,具有较强说服力。依据固定效应模型(LSDV),劳动促进模型与资本促进模型不同的是,贸易开放对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高于西部地区。

(二)贸易开放度的空间区域差异分析

贸易开放程度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也会对经济增长带来差异化的影响。本文将省和直辖市按照商品贸易开放度大小按照中位数划分为两类。其中,商品贸易开放度较大的省和直辖市包括北京、广东、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海南、新疆、辽宁、山东、河北、西藏、四川、重庆和宁夏。贸易开放度较小的省(区)包括甘肃、广西、陕西、吉林、江西、黑龙江、内蒙古、安徽、云南、湖北、贵州、青海、山西、湖南和河南。表11显示了固定效应模型(LSDV)下的计量结果,而表12显示了面板工具变量模型下的计量结果。通过对两个表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基本相似。

根据劳动和资本促进模型,贸易开放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配置效率。对于高贸易开放度的地区来说,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作用要低于低贸易开放度地区,同样地,资本配置效率提升的作用也要低于低贸易开放度地区。

内生性检验表明贸易开放度的内生性问题并不显著。所以我们依据固定效应模型(LSDV)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表11中高(1)模型报告了贸易开放程度较高的16个省份样本的计量结果。贸易开放度的系数为0.357,且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这意味着对于具有较高贸易开放程度的省份而言,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贸易开放度每提升1个百分点,会带动本省经济增长水平0.357%的提升。低(2)模型则报告了贸易开放度水平较低的15个省份的计量结果,对于这部分样本而言,贸易开放度同样与经济增长水平有着正向的相关关系,即贸易开放度每提升1%,会带动经济增长0.715%的提升。但是,从二者系数绝对值来看,低贸易开放度省份远高于高贸易开放度的省份。这一计量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十分明显的,从當前来看,需加强各个省份特别是开放度不高省份的贸易开放程度,从而加大其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

五、结论

本文的目的首先是为分析贸易开放度影响经济增长的时间变化趋势,本文对基准计量模型进行了分时间段样本分析;其次是为控制地域因素对贸易开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进行分区域样本回归分析;最后是考虑到贸易开放程度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也会对经济增长带来差异化的影响。通过计量和比较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从纵向来看,贸易开放与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分时段样本分析来看,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中,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比较显著和稳健的。而在1990—2014年这段历史时期中,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并不稳定,甚至还会在一定时期产生负向影响。表明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贸易开放的方向和结构所起作用是存在差异的,不能够一味追求提高贸易依存程度。

第二,从分区域样本的分析来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程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和后天的政策优势,因此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远小于东部地区。按照贸易开放度大小分差异进行分类分析,其结果显示,对于较低贸易开放度的省份而言,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

第三,根据资本和劳动促进模型的计量结果,贸易开放有效地促进了资本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了经济增长率。对于资本配置,一方面贸易能够带来企业利润,促进了物质资本积累,另一方面,贸易开放通过引导产业结构转变,改善了资本配置效率。对于劳动生产率,对外贸易通过技术溢出对我国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在我国,贸易开放对于区域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不够显著。

上述结果能够对我国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问题带来重要的研究启示。加大贸易开放度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增长服务,如果仅仅关注贸易总量的纵向增长,或贸易开放程度的数值大小,而不深入探究贸易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那么研究贸易开放的政策意义就大大减弱。从国际经济学研究视角来看,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从长远来看,应着力加强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出口贸易的开拓市场效应,从而推动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有力释放。

從地区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的贸易开放度尚待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实现“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平衡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就要努力创造有利于贸易开放的条件,对现有的地区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具体来说,加快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进、利用、吸收和再创新,以充分发挥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也要根据地区比较优势,优化调整区域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充分发挥出口贸易的开拓市场效应。此外,还应该努力改善对外贸易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强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强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降低贸易的行政壁垒对地方贸易开放的阻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税收、金融支持体系,加强本地区高新技术出口行业的扶持力度,为区域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注释:

①通过选取《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固定资本形成额、上年为100的固定资产形成额指数以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中的以1952年为基底的固定资本资本形成额指数进行核算,可以得到以1978年为基底的不变价固定资产形成额。

②依据单豪杰(2008),西藏地区在2002—2014年中的固定资本形成额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代替,将与西藏经济发展类似的新疆和青海的投资价格指数的算术平均数作为替代指标。之后再用永续盘存法进行资本存量的核算。

③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划并综合考虑了本文数据的可得性,东部地区涵盖了北京、上海、辽宁、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天津、广东、海南和广西共计12个省级行政区,占国土总面积的17.9%;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山西、安徽、吉林、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和内蒙古9个省级行政区省份,占国土总面积的10.7%;西部地区涵盖了9个省级行政区省份,分别是新疆、云南、陕西、青海、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以及宁夏。

参考文献:

[1]Stanley F. Growth,Macroeconomics,and Development[J].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1991,6(1):329-364.

[2]Dolla D. Outward-Oriented Developing Economies Really Do Grow More Rapidly:Evidence from 95 LDCs,1976-1985[J].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1992,40(3):523-44.

[3]Edwars S. Openness,Trade Liberalization,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3,31(11):1885-1892.

[4]Ann H. Openness and growth:A time-series,cross-country analysi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5,48(2):419-447.

[5]CIB Jr, N Chakwi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of the Trade-Output Correlation in the East Asian Economies[R].Oecd Development Centre Working Papers,1993.

[6]Rodrik D. Getting Interventions Right:How South Korea and Taiwan Grew Rich[J].Economic Policy,1995,(20):55-107.

[7]Helpman E. Growth,Technological Progress,and Trade[M].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1988.

[8]Rodriguez F,Rodrik D. 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A Skeptic′s Guide To The Cross-National Evidence[J].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2000,(1):261-261.

[9]Dollar D, Kraay A. Institutions,trade and growth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3,(1):133-162.

[10]Frankel J A,Romer D H. Does Trade Cause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89):379-399.

[11]Rodrik D, Subramanian A, Trebbi F. Institutions Rule:The Primacy of Institutions over Geography and Integ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4,(9):131-165.

[12]Noguer M, Siscart M. Trade raises income:a precise and robust resul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2):447-460.

[13]Lee H Y,Ricci L A,Rigobon R. Once again,is openness good for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2):451-472.

[14]Wacziarg R.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Growth:New Evidence[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3,(10152):187-231.

[15]李笋雨.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0,(12):25-32.

[16]张立光,郭妍.我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3):113-121.

[17]Yao X,Zhou M. Chinas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Imbalance to Equilibrium[J].World Economy,2011,34(34):2081-2096.

[18]黄静波.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9]黄虹娟,喻春娇.中部地区对外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8):1-2.

[20]Jin J C.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ness and Growth in China: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Time Series Data[J].World Economy,2004,(10):1571-1582.

[21]林祺,范氏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空间效应——基于贸易开放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3,(8):95-106.

[22]张学勇,金雪军,章宁宁.贸易开放、外国直接投资优惠与我国地区的经济增长——基于大国经济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06,(12):23-29.

[23]李洁,张天顶.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地区差异研究[J].南方经济,2006,(12):104-110.

[24]黄新飞,舒元.中国省际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0,(7):56-65.

[25]黄新飞,舒元.贸易开放度、产业专业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12):11-17.

[26]Millers M,Upadhyay M P.The effects of openness,trade orientation,and human capital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M].The European house of cards :.St.Martin′s Press,2000:399-423.

[27]许和連,亓朋,祝树金.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12):3-10.

[28]Alesina A, Spolaore E,Wacziarg R. Trade, Growth and the Size of Countries[J].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2005,(5):1499-1542.

[29]Edwards S. Openness, Productivity and Growth:What Do We Really Know?[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447):383-398.

[30]Alcala F,Ciccone A.Trade and Productivit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2):613--646.

[31]Sachs J D,Fischer S.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 Integration[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5,(1):1-118.

[32]Frankei J A, Roner D H. Does Trade Cause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379-399.

[33]Irwin D A,Tervio M.Does trade raise income? :Evidence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J]. Nber Working Papers,2000,(1):1-18.

[34]Jones L E, Manuelli R. A Convex Model of Equilibrium Growth:Theory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5):1008-38.

[35]唐保庆,黄繁华.国际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9):32-39.

[36]Rodriguez F, Rodrik D. 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A Skeptic′s Guide To The Cross-National Evidence[J].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2000,(1):261-261.

[37]沈坤荣,李剑.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3,(5):32-40.

[38]张立光,史有军,李华.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效应[J].财经科学,2004,(1):78-82.

责任编辑:秦学诗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增长
我国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区位与其他因素
甘肃省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探究
教育、健康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京津冀人口承载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浅析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的增长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
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建设差异化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吗